转变方式 科学发展

时间:2022-10-18 02:27:27

转变方式 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从国际形势分析,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目前已出现见底的迹象。据世界银行的分析,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4.6%。在世界范围内,明年、后年走向经济复苏是可以期待的。这将形成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同时,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世界制造业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全面转移。这一过程将延续几十年,形成有利于中国全面推进并完成工业化的国际环境。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正在成为继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世界工厂”。

不容忽视的是,200多年前,当西方主要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轨道的时候,其人口规模不到2亿人。200多年来,全世界的矿产资源(包括矿物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大量消耗,按目前的开发规模,石油、天然气资源仅能开发数十年,铁矿、铜矿等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也仅可开采100――200年。而目前全球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规模达30多亿,中国的人口即达10几亿。巨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给瓶颈,形成尖锐的矛盾。不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将难乎为继。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要顺利推进工业化,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是难以想象的。

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元素等储量和经济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面积、草原面积、草食牲畜载畜量、人均耕地面积等也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因此,在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正在成为“重要的支点”。2001――2010年,内蒙古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达17%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多百分点,并且在2002―2009年连续8年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国首位。目前,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位于全国第7、第8位,初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10年来内蒙古经济的突破性增长,主要是通过扩大资源开发规模实现的。例如,2001―2009年,内蒙古煤炭产量从8162.89万吨增加到6亿吨,增长6.35倍;发电量从465.5亿瓦千/时增加到2239.85亿千瓦/时,增长3.81倍;钢产量从458.75万吨增加到1261.94万吨,增长1.75倍;天然气产量从7.01亿立方米增加到136.31亿立方米,增长18.45倍;化肥产量从39.58万吨增加到261.53万吨,增长5.61倍;载重汽车从无到有,产量达到27362辆,液体乳产量从39.19万吨增加到348.89万吨,增长7.89倍。今后,内蒙古这些工业品的产销量仍会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将从以往的爆发性增长转变为常规性的增长,是必然的趋势。局部地区(盟市、旗县)仍然可能因重大项目的实施,形成超常规的增长,但就全区而言,主要工业产品想实现10年间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则是不现实的。

根据内蒙古的客观条件、发展要求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及时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在适当扩大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同时,努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产业链,并发展关联产业,不仅可以有效扩展产业发展的空间,而且可以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自然资源转换战略中,注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在能源开发中,不是局限于传统矿物质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而且注重新能源开发,目前,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超过了2000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78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在煤炭开发中,突破了采煤――卖煤的传统模式,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并且在推进二次能源转化的基础上,努力开拓煤化工产业,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焦化工,等等。目前,已形成甲醇、煤基乙二醚、煤基油等煤化工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煤化工正在成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并开创了中国“煤化工世纪”的新纪元。

同时,内蒙古近年来的产业扩张,也为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围绕煤炭、电力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的广阔市场;配套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包头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呼和浩特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装备制造基地;在黑色冶金(钢铁)、有色冶金(铝、铜、铅、锌等)、贵重金属(金、银等)、稀有元素(稀土、铌、钽等)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特种钢、合金钢、合金冶炼、加工、机械制造,可以抓住国内、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复苏的历史机遇,将内蒙古建设成重要的特种金属材料――新材料加工及其制品生产基地。

因此,“十二五”期间将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及时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对内蒙古经济的健康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应当指出,“十五”以来,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发展拉动的。“十一五”前四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1%,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45.4%上升到52.5%;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39.5%下降到38%。

特别是市场体系建设落后,金融体系建设落后,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的两大瓶颈。

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市场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中心市场、专业市场是合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条件。具备优质资源,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却不掌握中心市场、专业市场,就丧失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丧失主动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主动权,在市场竞争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由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内蒙古大量经济效益外流,也难以摆脱被动的地位。至2010年,内蒙古仅建成了一家部级的专业市场――通辽粮食市场,这是内蒙古市场体系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但也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全国的市场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按照国家的部署,至2020年是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走向完善的时期。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了。因此,“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必须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像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工业发展一样,重视市场体系的建设,将中心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战略重点。特别是不失时机地构建部级的煤炭市场、电力市场、金属材料和以稀土为主导的新材料市场、化工产品市场、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木材市场,等等,形成配套、有序的市场体系,保证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

金融改革、发展严重滞后,也是严重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瓶颈。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互相推动的经济。金融资本发育滞后,不仅会严重制约产业资本的发展,还会导致大量资金、效益外流,那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跛鸭经济”。按照国家的部署,“十五”期间就要完成省级、地市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可是,内蒙古自治区至2010年刚刚完成内蒙古银行的组建,金融业务尚远未扩展到全区;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历经十几年来的漫长筹建,至今仍未完成;全区12个盟市,半数以上还未建成商业银行。这一状况不要说比先进地区,就是与同为西部地区的新疆、宁夏相比,也落后了十几年。

“十五”以来,内蒙古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但是,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地方保险机构至今仍是空白,地方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均是空白,信托投资萎缩形同于无。对资本市场的开发严重滞后,无论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与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规模分析,在西部地区都是落后的。伴随着区内金融业务的急剧扩大,数以百亿计的金融业经营收益外流,本土金融业实现的利润则微乎其微。同时,金融改革、发展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投资、融资的需求,这是导致民间资本找不到正常的投资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催生地下钱庄、高利贷在某些地方泛滥,得不到遏制的体制性原因。

因此,加快地方金融改革的步伐,促进地方金融体系发育,是“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发育地方金融体系的有利条件,也是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必须像重视实体经济发展、重视工业发展一样,重视金融业的改革、发展,重视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只有在“十二五”期间抓紧完成内蒙古地方金融体系的构建,才能保证内蒙古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高效运转、效益充分实现的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经济健康成长。

(作者系:内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员)

上一篇:深入研究风电面临的新情况 积极寻求促进风电规... 下一篇:消费方式对渔业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