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分析与评价

时间:2022-10-18 02:25:41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分析与评价

摘 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对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做出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水平 速度 河南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15-03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1.27%,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其城市化水平是40.57%①,不管是和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相比,还是和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河南省的城市化率都是偏低的,但就此认为河南省的城市化发展滞后并认为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未免片面和武断,毕竟城市化发展水平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可以说生产力、工业化发展是因,城市化是果,忽视这一基本点而得出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的结论,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战略,不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本文从测量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入手,再综合分析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性建议。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及河南的城市化水平评价

在本文当中,我们用城市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它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既反映城市化本质,又简单明了,具有很高实用性,是公认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按照这一计算方法,河南省2011年的城市化率为40.57%,从横向比较来看,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城市化率51.27%。

当然,城市化水平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和工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正相关联系,如果仅仅和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较而得出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结论,明显是不科学的。

2.1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看河南省城市化水平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来考察和评价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判断其是否滞后发展。这里,我们选用指标IU(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之比)。世界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表明,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处于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协调、呈同向联动发展适度状态时,IU比大致为0.5,当IU比明显小于0.5,城市化超前发展,呈过度城市化状态;当IU比明显大于0.5,城市化滞后发展。

根据2000~2012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出全省1999~2011年共13年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如表1)。由表l可知,河南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城市化率从1999年的17.81% 增长到2011年的40.57%,年均增长率为22.16% ;工业化率也从1999年的38.01% 增长到了2011年的51.80%,年均增长率为14.61%。整体看来,河南省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在这10年间都明显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IU比都大于0.5,全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远离协同状态,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步减小。

表1 河南省1999~2011年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

注:城市化率 =非农业人口/总人口,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生产总值

2.2从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与城市化关系看河南省城市化水平

另外,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运用多国模型给出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关成果如表2所示。

表2 钱纳里关于不同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正常变化的统计分析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1年河南省人均GDP约为4446美元,将该数值代入表2,但不能直接按照原著中1964年的美元价值进行比照,所以笔者进行了一定折算,加入了2011年美元价值一栏。对照钱纳里的标准,4446美元这一收入水平上的平均城市化率为60.10%,但河南省现阶段城市化率40.57%,明显低于这一阶段的平均水平。

3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分析与评价

从上文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是滞后的。那么滞后是不是就意味着要奋起直追呢?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考虑速度问题,一个社会系统对城市化发展速度是有一个承受限度的,要促进城市化发展也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那么,在不同发展阶段,什么速度才是适宜的?什么速度才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呢?

3.1从诺瑟姆曲线和Logistic模型看河南城市化速度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在他的《城市地理》一书中提出了“诺瑟姆曲线”。他在总结欧美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市化发展轨概括为一条拉长的S型曲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率30%以下,发展速度也较慢;第二个阶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城市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第三个阶段是城市化发展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甚至在有些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图1 S型曲线

这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后起欠发达国家由于有发达国家现成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可借鉴,所以其城市化发展速度往往快于在历史上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起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脱离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迟早或晚,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迟早要出现“S”型的发展轨迹,这是一条公理性曲线。

但是,诺瑟姆并未给出这条“S”曲线的具体方程,而且在这条曲线的第二阶段当中,明显存在着一个拐点,前一部分城市化加速增长,后一部分减速增长,对这一拐点在何时出现,诺瑟姆也未作论述。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以Logistic增长模型做补充说明,该模型是比利时数学家Pierre Verhulst于1838年提出的,用于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1980年联合国开始用它来分析和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

Logistic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 为城市化水平,K、a、b都是>0的参数。这一方程的基本特征是:

(1)X=0时, = ;X∞时,Zt=K。所以,城市化水平的起始量是,终值即峰值为K。

(2)方程的二阶导数 ,令其=0,则X=-ln()/b, 而X=-ln()/b时,Zt=。 说明:当X在(0,-ln()/b)区间时,Logistic曲线凹向上,即城市化水平加速增加;当X在(-ln()/b,+)区间时,logistic曲线凸向上,即城市化水平减速增加,故Zt不能随时间无限增大,只能向峰值K接近。当X=-ln()/b时,曲线有一拐点,这时的Zt=,恰好为峰值的一半。

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地区城市化率在达到70%~80%时,会达到饱和值,如果我们假设河南省城市化率的饱和值是80%,即K=80%,那么按照Logistic曲线的性质,当城市化率达到,即40%的时候,其速度最快,之后将减速发展。2011年,河南省城市化率为40.57%,理论上已经渡过拐点,如果在没有太多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之后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将逐步降低。

3.2有关城市化增长速度的其他观点

对于中国城市化年增长速度问题,周一星认为,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0.6~0.8个百分点比较适度,超过0.8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个别年份达到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但是连续多年超过一个百分点是有风险的②;陆大道、姚士谋认为0.65~0.85是比较合理的③;顾朝林、于涛方等则认为每年增长不超过一个百分点,仅0.8~0.9④。也就是说,这些学者都认为城市化发展速度是有上限的,年增长不宜超过一个百分点。

根据表1数据,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年增长百分比如表3。

表3 河南省1999~2011年城市化率增长百分比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3来看,河南省城市化率从2004以后增长速度急剧加快,有6个年份年增长都超过了一个百分点,是超高发展速度,过高的增长速度隐含着高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4城市化超速发展面临的风险

(1)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如果超过了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导致城市过度拥挤、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空气污染上升等问题。另外,不光是涉及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城市化速度过快,从而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住宅等相对短缺,不同城市人群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利不均等,从而引发和激发社会矛盾。

(2)城市人口扩张超过了城市经济承载力,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增长慢于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失业率上升,被城市化的农民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又失去了土地保障的情况下,即使有城市居住条件,也为成为城市新的不稳定因素。

(3)城市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如拆迁成本和完善保障体系的成本等等,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较早和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由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政策上的优惠,得到了外部资金的支持。那么,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盲目推进城市化,势必会产生新的“危险的”资金链条。

(4)很多地方的城市化更多地体现为“土地城市化”,由于“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惊人,“圈地运动”此起彼伏,由征地引起的发生率上升,并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群。

(5)由于“土地城市化”过程中要占用大量农用地,而河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1.2亿亩耕地中有1.02亿亩的基本农田,稳固粮食基础需要耕地面积有数量上的保障。

5结论及政策启示

(1)综合前文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以及城市化速度过快所可能带来的弊端,笔者的结论是:1)不能人为地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长期的超高速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上升、城市失业率上升、犯罪率上升等“城市病”,拉美国家人为过快城市化造成的结果已经有目共睹。我们应该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拔苗助长式的城市化不可取。而且,河南省已经迈过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拐点,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应成为政府相关政策的主旋律和导向。2)城市化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致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最根本途径还要靠发展生产力,所以关键是因地因时的采取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三产业协调发展。

(2)削弱政府作用和“长官意志”对城市化进程的干预和影响。其实从理论上讲,只要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健康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都应该具有Logistic性质,符合S曲线的特征。某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之所以出现偏离曲线轨迹过快或过慢的现象,多是由于人为过多干预有关,像现今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各地方政府带有明显“长官意志”的“圈地运动”。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人类社会自然历史变迁过程,是客观规律,不应过度受人为因素或“长官意志”干扰。

注释:

① 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和河南省城市化率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② 周一星.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J].科学决策,2005(8):30-33.

③ 陆大道,姚士谋,刘慧,等.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④ 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6(5):6-13.

参考文献:

[1] 王桂新.中国人口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6):33-40.

[2] 罗志刚.对城市化速度及相关研究的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7(6):60-66.

[3] 张贡生.世界城市化规律: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01-109.

[4]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8.

上一篇:红星村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 下一篇:中水回用工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