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学习的导学案设计

时间:2022-10-18 01:17:47

基于有效学习的导学案设计

摘 要: 建设高效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只关注课堂情况及课后的查漏补缺,这样的教学重心是滞后的。本文尝试以支架策略设计导学案,以期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探索。

关键词: 有效学习 支架 导学案

1.问题的提出

一般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局限性:一是单方向性,即以教师自身和教材为中心,侧重考虑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授得精彩,而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教案具有封闭性,即教案仅供教师自备、自用,缺少足够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学生在授课之前对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在上课过程只能被动地学习。但在当今教改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光注重课堂“活跃、热闹”的场面,而忽略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虽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真正的实效。其原因在于只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效学习才是教学的关键。

2.支架式学案的理论依据

普利斯里等人认为“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1]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展成为今天的“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很多。目前,比较有影响、流行的定义源自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

3.支架式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问题支架。

所谓问题支架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支架,问题支架具有结构性,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

《细胞呼吸》学案片段:

(1)回顾线粒体具有哪些结构?

(2)有氧呼吸如何进行?在哪儿进行?其底物、产物、条件怎样?

(3)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如何书写?有氧呼吸分几步完成?各步反应的反应式是怎样的?

(4)如何定义有氧呼吸?

(5)思考:为什么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支架,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会逐渐深入。

3.2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指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已有的学习成果。它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学习成果。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其实质就是提供某种意义的参考和借鉴,让学生受到启发,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减数分裂》学案片段:

在学案中设置有丝分裂过程的细胞示意图。要求学生从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曲线中结合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进行知识回顾。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提示学生根据学习有丝分裂的思路尝试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探究。有丝分裂的学习思路就是一个范例支架。

3.3图表支架。

图表包括各种表格和图式,常用到的图表有表格、流程图、概念图、维恩图、时间线及统计学里的比较矩阵等。它们可以直观地表达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生物概念的脉络。

《特异性免疫》学案片段:设置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相关细胞空格的概念图。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掌握基础知识。

4.支架式学案设置策略

4.1生物思想、方法是支架式学案的灵魂。

如果说支架式学案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基本框架,那么生物思想、方法则是支架式学案的灵魂。生物思想、方法被内化后能很好地加强生物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生物知识,并自我生成生物知识。学习中的同化顺应在生物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理解掌握生物思想方法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潜意识阶段、领悟形成阶段、深刻化阶段。学生理解掌握生物思想、方法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支架式学案引导、辅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实践。经过多次应用、反复体验,逐渐认识、理解、内化为个体认知,对生物学习和问题解决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4.2批改反馈,改进支架。

在编制学案前,尽管深入钻研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设计各种支架。但这些支架并不一定真正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授课之前,应把编制好的学案分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作为课前自主学习的辅助材料。学生依照学案中提供的必要的概念框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尝试自己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得以初步掌握基本概念,明确知识线索。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设计的支架并不符合学生实际,而产生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以致大量生成学习问题的记录。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前批改学案的及时反馈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全面批改,根据学案的学习记录,掌握第一手学情。并且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来检验支架设计是否合理、有效,反之则改进支架。

4.3综合运用,力求实效。

在具体的学案编制中,各种支架类型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各有所长。有时甚至在一个问题解决中会用到多种形式的支架。如果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则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支架式导学案是建立在支架式教学策略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和意图,让学生有备而来地学习,给学生以知情权和参与权。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对教师和教学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和学习的关注;并且把课堂教学延伸为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尤其对于课前学习的关注,是一份很好的自主学习资料。

参考文献:

[1]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36.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4.

上一篇:激发物理 “学困生” 学习兴趣的实践与体会 下一篇: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