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时间:2022-10-18 12:00:50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摘要] 本文结合交际翻译理论和奈达的翻译动态功能对等理论着重分析了中国电影标题翻译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强调将翻译理论与电影翻译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现有的电影文字的翻译水平,规范电影文字的翻译。

[关键词] 电影翻译 功能 文化

长期以来电影名称的翻译,由于其通俗性而未能引起翻译界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影视翻译涉及跨文化交际学,语义学,语音学,翻译学,语用学等多个层面,仅仅依靠经验总结是不够的,而是需要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近年来有人纷纷将各种翻译理论如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等纷纷应用到电影名称与字幕的翻译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电影是以一个事件或故事为核心的,那么译员在进行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言解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功能、风格、意义的整体概念。韩礼德则进一步认为语言文本,语境和社会结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是具有构思、人际、文本多种社会功能的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在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笔者就电影名称翻译的特殊性总结了以下几条:

1.空间的有限性(SpaceLimitation)

由于中英文的不同构词原则与解码规律,所以特定字符所涵盖的信息量是不等的。这自然会出现语言符号的空间的不对称性,这种情况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据统计每屏字幕最多不能超过31个字符,所以电影翻译又被称为“有限翻译”或“局限翻译”(limited translated &constrained translated),这种局限翻译创造了电影名称翻译的特殊性。

2.目的的广泛性(ObjectiveExtensiveness)

电影的分类是纷繁复杂的,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的受视观众,也叫收视群。电影作为跨文化交际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工具,它的目的性的划分也很明确;休闲娱乐类电影标题的翻译要偏重考虑其商业性而在处理各类情感大片时,翻译中不得不考虑词语的情感与文学色彩。所以,在翻译一部电影之前,首先应该认真思考电影的主旨,风格和内涵,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贴切而高妙的翻译。

3.翻译的等效(FunctionalEquivalence)

尽管电影标题的翻译具有特殊性,但是任何一种文本的翻译都必须遵守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从内容上与风格上译文应该尽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同时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本国观众在欣赏本国电影的文字时所拥有的感受应该与外国观众在欣赏译制电影的翻译标题与字幕时,所产生的感受应该是大致一样的。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4,操作的商业性(CommercialSchema)

当一部电影从一国引入另一国时,为了保证一定的票房收入,迎合不同地区观众的欣赏水平,审美习惯,消费模式和心理需求,制片人在对电影片名翻译的选择上常常优先考虑其商业性,即体现翻译的“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所谓呼唤功能,指通过片名的翻译引起外国观众的审美情趣,激发其观看电影的热情与欲望。

1.目的性的模糊与受视观众的错误定位

目的性的模糊主要表现在翻译时没有正确体现出原文的风格。电影的目的不同,其片名的风格必然不同,同时电影的目的不同还会决定电影的受视观众不同。比如有部儿童影片叫做《炮打双灯》,被译为“RedFirework,Green Firework”,这样充满火药味的翻译能让人联想到儿童片吗?

2.功能等效性的缺失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价值标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翻译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即忠实于原文,做到功能等效。比如,电影《烈火金刚》被译为“Steel Meets Fire”,“金刚”是佛教用语,这里指的是抗战中的英雄。

3.文化内涵的丢失与误译

在处理电影片名翻译时,文化内涵的丢失与误译表现地最为明显、中国电影常常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在影片中常通过片名以画龙点睛的方式表现出来,正是这些活泼的文化元素造成了翻译的壁垒。主要有以下三类与之相关的错误:1)对原电影片名中的文化内涵弃之不译。这种完全省略文化内涵的翻译法,使片名内涵的外延任意扩大,造成让人涕笑皆非的误解。比如,电影《霸王别姬》,译为“Farewell MyConcubine”,“霸王别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段历史典故,可是这里“霸王”没有了,虞姬成了“小妾”。虽然用寥寥数语翻译出这样极具文化色彩的标题实属不易,但文化不仅需要迎合,更需要引介。2)省略影片片名中重要的文化内涵。比如,电影《秦颂》被译为“Emperor’s Shadow”,“秦”指“秦国”,“秦王”;“颂”指“歌颂”,同时它还是诗经中的一种文体。难道我们可以认为“颂”和“阴影”是一回事吗?“帝国”究竟是哪个国家?概念外延的扩大造成理解的失误。3)电影片名中文化概念的错误迁移。比如,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被译为“ChineSe Odyssey 1:Pandora’SBox”,而他的《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被译为“Chinese Odyssey 2:Cinderelia”。“大话西游”变成了“中国的奥德赛”,“月光宝盒”变成了“滔多拉德盒子”,“仙履奇缘”成了“灰姑娘与王子”。想象力是足够了,但是这样的“入乡随俗”未免使人对电影的内容和主题产生困惑,这样的翻译完全违背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4.主题的错误理解

有些译者在翻译时对影片的主题与风格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偏差,所以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犯各种错误。比如,《太极张三丰》被译为“Twin Warriors”,张三丰是道士还是武士?太极哪里去了?事实上,对于像“太极”这样已广为西方人熟悉的中国文化在翻译时根本不必省略,如果译为“Tai JjFather-ZhangSanfeng”是不是能更明确地表达文章主旨?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根据笔者的调查如今国内电影名称翻译基本处于无序混乱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翻译理论的指导,同时对于影片商业性的过分偏重更进一步影响了电影翻译理论和标准的建立。电影名称的误译不仅会影响语言表达的流畅,更容易引起文化上的误读,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壁垒,所以电影标题的翻译需要翻译理论的有力指导和规范。

上一篇:南高洛音乐会调查报告 下一篇:谈文化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