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洛音乐会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9 04:37:04

南高洛音乐会调查报告

[摘要]南高洛音乐会也称南高洛蓝旗音乐圣会,俗称“音乐会”。本村人也称其为“南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土生土长的高洛音乐会被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取代,此类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积极地考察整理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在下丈中,作者对2006年的高洛音乐会从音乐会分布、器乐形态、各会活动过程,作了较详尽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涞水 南高洛 音乐会 开坛 坐坛 出会

河北省首批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涞水县南高洛古乐因为后继乐手断层,正面临濒临灭绝的严酷现实。涞水县亦即古燕国属地,汉置遒县,后累更名改属。至隋代,以涞水所经而得现名,此后直至清代,多属易州所辖。直到1962年恢复涞水县建县制至今,现属河北保定地区、南高洛村,隶属河北涞水县,人口大约在2700人左右。村民基本以务农为主。大多数村民是初中,高中文化水平。

南高洛音乐会也称南高洛蓝旗音乐圣会,俗称“音乐会”。本村人也称其为“南灯会”。南高洛“音乐会”的直接源头,可能是当地的佛教寺院福岩寺。因为该寺佛事活动太多,就由村里的俗家弟子带发进寺学艺,这些俗家弟子就是最早的该村“音乐会”成员,以后他们就代替寺院进行民间的超度亡灵等部分仪式活动。“音乐会”的演奏形式源于中国汉代鼓吹乐。汉代鼓吹乐得主奏乐器室管子、笛子等,而今天的“音乐会”的主奏乐器就是管子、笛子等;汉代鼓吹乐是唱念吹打俱全的,在南高洛“音乐会”里,只保留了唱念的形式。从结社搭班的历史看,源于原始祭祀的“社”与宗教法事的“会”,渐成“会”、“社”组织(南北朝),保持着为宗教仪式和宗族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结社性质。这里的“音乐会”中的“音乐”仅指“音乐会”演奏的音乐,是这一乐种的专有名字。传统的礼俗仪式程序及音乐技术知识,在漫长的繁衍生息中沉积于各个村落的不同乐社里。音乐会的礼俗仪式,全部与社区事物,密切相关,如春节祈祥,朝顶进香,丧葬祭祖,祈雨驱雹,中元祭鬼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以“音乐会”为例,在音乐史中为普通农民的艺术活动开辟一席之地。

一、音乐会分布及乐社概况

1.音乐会主要分布保定、廊坊、沧州、北京、天津各县市的部分地区。

2.音乐会的传录

过去音乐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法得以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音乐会中的曲目可以用录音和录像的方式延续。在今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南高洛村请人为音乐会录像,据音乐会的会员李老师说:这样一方面可以作为欣赏,另一方面也为后人留下一份可考资料?

3.音乐会的组织

目前南高洛音乐会会员有26人,其中23名男会员,3名女会员。40~60岁之间的会员仍占相当比重,最小的25岁左右,最年长的83岁。可操乐器者有13人左右。音乐会在传统上不吸收女会员,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在这些会员中就包括两名女会员。本会有4人管事,但没有明确分工。本届管事是由有威望的会头或有高超技能的老人指定的。会员们的大部分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初中占多数)。基本以务农为主。一个居住着几族大姓的农村村社之中,乐社成员常常就是由这几个大姓家族的男性成员构成的,前一代人基本上就是后一代人的父辈或师长,后一代人就是前一代人的子孙或门徒。每个乐社的成员之间,都带有极其强烈的血缘宗族性。年轻人对这种音乐极少有感兴趣的,但然老一辈人支持子孙后代学习这种音乐,目前南高洛的音乐面临着失传断代的危机。

音乐会对于会员有严格的要求。在演奏时要服装整洁、注意坐姿坐态,生活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新学员不允许随便动用会中的乐器,在平常的练习中只能运用仿制的简单乐器。目前音乐会会员还可以“一专多能”,如音乐会的李永强老师,既可以吹管子,也会吹笙,还可以打鼓。

二、音乐会的器乐形态

1.形式及乐器

音乐会具有特定的乐器编制。分为“文坛”和“武坛”。南高洛音乐会“文坛”(器乐演奏)的旋律乐器有:管子2支、笛4支、笙4吧、云锣2架,其中管子为最重要的领奏乐器。笙为定音乐器。“武坛”(打击乐器演奏)的打击乐器有:鼓、板、铛子各一件,钹、铙各1―2件,鼓在乐队中起着指挥的作用。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坐坛”,另一种称为“行乐”。坐坛演奏时,乐对在长桌两侧相对而坐:两支管子在中间,两侧是笙,笛在四角,鼓、钹、铙等打击乐器乐手坐在长桌的一端。一般在官房子里演奏。“行乐”演奏时乐队一般成三路纵队,顺序大体按会旗、云锣、管乐、打击乐的顺序排列。南高洛音乐会所采用的服饰是一套新做的汉代古装。

2.曲目

南高洛“音乐会”使用的是工尺谱。他们的乐谱所记的只是音乐的骨干音,而在唱乐谱及演奏时要加入许多乐谱上没有标记的填充音,使音调变化更为丰富,打击乐谱由”当、力、郎、弄、光、儿”等状声文字和“厶”(cha)、“/”(zi)、“寺”(guo)、“1”(zhuo)、“o”(tong)等符号构成。目前音乐会演奏的乐曲共7套,音乐风格古雅肃穆,恬淡静虚。音乐会所使用的乐器为将E调,调高有:六字调、上字调两种-南高洛“音乐会”的工尺谱采用固定唱名法、现存乐谱共计80种。一本宣纸手抄的乐谱集本,大约可以使用50年左右-从谱本抄写年代的分段中发现,期间几乎没有一本乐谱续抄。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俗活动重新活跃,音乐会相继恢复,许多乐社都将老谱本重新续抄。

3.演奏

音乐会在演奏的乐曲取舍上有不同标准?如:丧葬仪式必先演奏《五方结界》中有佛教焰口书的请神驱鬼唱段,还要吹奏《普庵咒》,一种驱鬼避邪的咒语。这种音乐的取舍是跟民间信仰的祈福、超度亡灵、净宅分不开的;开坛、阴历十五必吹《普庵咒》;收坛时,文坛要念《十王卷》(因被毁),现在一般要宣《后土宝卷》。连续演奏时,中间的连接一般用打击乐《长三拍》。

三、正月各会的活动

1.农历正月十三,南高洛音乐会开坛坐坛

目的是请神,求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南高洛音乐会的官房子坐北朝南,在院中坐西朝东方向有一座供奉“后土娘娘”的土庙,塑像用黄布蒙着,早晨7点30分音乐会会员敲锣召集会员。

(1)挂像:在官房子内,将供奉的各神画像挂在墙上,画像前面摆放一张供桌,上有各种祭品,同时棚外燃放鞭炮。

(2)开坛:会员到齐后开坛仪式正式开始。香头带领文坛人员在坛前烧香,磕头,揭下“后土娘娘”神像的黄布。武坛人员演奏法器套曲《开坛合息》。

(3)请神:文坛唱诵《举香赞》,武坛打《长三拍》。

(4)安神:文坛念《心经》,武坛打《长三 拍》。众会员在后土娘娘像前磕头,开坛仪式结束。

会员各自回家。早餐后大约九点钟,集中在官房子内,在长桌周围坐定,开始演奏大套乐曲和法器套曲,称“坐坛”。村民前来后土庙前烧香。下午坐坛,武坛开始演奏一小段《长三拍》,然后接《粉蝶大套》,其余基本上同上午相同。入夜时分继续坐坛。前来烧香、听曲、看热闹的村民络绎不绝,直到很晚才散去。坐坛时,自正月十五起所有的曲目都要演奏,其目的在于熟悉以往所学曲目。

这天除了音乐会“坐坛”外,村中的武术会和南乐会也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武术会位于官房子西南方,晚饭后开始表演,围观了许多看热闹的村民。南乐会位于村子北边,供奉观音。南乐会的乐队编制基本同音乐会相同。演奏乐器与音乐会略有不同,加入了板胡,二胡。这天演奏了《朝天子》和一些通俗歌曲。这也是南乐会与音乐会的重要区别之一。

2.农历正月十四下午,出会

因为北白堡村到南高洛村拜会,所以南高洛音乐会要到北白堡村出会。1点20分音乐会、南乐会及武术会成员从官房子出发。1点35分到达北白堡村村口,以武术会、南乐会、音乐会的次序,在村口排好队伍,演奏各自的曲目,一边演奏一边进村、来到北白堡村村委会门前,那里早已由村干部和本村音乐会成员在迎接。南高洛村大队书记和几位负责人代表本村向北白堡村拜年,北白堡村盛情接待来访者。南高洛村音乐会、南乐会会员围着早巳准备好的长桌按乐队编制就座。武术会会员在一旁休息。1点45分南乐会开始演奏器乐大套《朝天子》和民间小调《横旗调》等。20分钟后南乐会演奏结束,音乐会开始演奏五台山佛教音乐《五方结界》。2点25分音乐会演奏结束-伴随着锣鼓点武术队开始表演,围观村民不断为武术会喝彩。2点45分武术会结束活动。务会离开北白堡村,北白堡村的秧歌队欢送。整个出会活动结束。

3.农历正月十五,穿插

(1)9点30分,南高洛音乐会从官房子出发、演奏比较欢快的牌子曲《翠花开》。先到南高洛南乐会官房子“拜会”。到南乐会官房子拐弯处,开始吹打另一曲。南乐会会员演奏音乐“接会”。进门时,南高洛音乐会先行,南乐会跟进。音乐会会头在南乐会神像“白衣观音”前上香磕头。9点40分离开南乐会官房子。两家乐社会员一起吹打行进,音乐会在前演奏《举香赞X莲池海会赞》,南乐会在后吹打民间小调,前往北高洛南乐会拜会。

(2)在北高洛南乐会门前,在三会的打击乐手共同演奏完一套打击乐牌子曲后,南高洛音乐会演奏《琵琶论》《对答平》《鹅郎子》《撼东山》等乐曲。同时南高洛音乐会、南乐会的会头,为神像“白衣观音”进香跪拜。两家南乐会会员相互拜年。

(3)三会一起前往北高洛音乐会拜会。次序是:南高洛音乐会、南乐会、北高洛南乐会。北高洛音乐会的会员已在官房子门前敲锣打鼓,以示“接会”。来到北高洛音乐会门前,南高洛音乐会文坛唱《三归赞》。南高洛南乐会被请至案前,坐下演奏《朝天子》《玉芙蓉》《鹅郎子》。前来的三家乐社会头为释迦牟尼像进香跪拜。

(4)四会相集,一起绕村“踩街”。次序是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南乐会、南高洛南乐会。一路吹打,向南高洛音乐会官房子行进。

(5)一起回到南高洛音乐会官房子。待四会会员走近官房子时,早一步回来等在门口的会员,开始点燃鞭炮。其他三家会头,进入南高洛音乐会官房子,向众神像进香跪拜。院内南北高洛南乐会合成一支队伍演奏;院外,南北高洛音乐会形成一支队伍演奏。演奏结束后南高洛音乐会员欢送其他会员,各会一路吹打返回,仪式结束。

穿插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以音乐来交流感情,这是人类集体与集体,人类集体与诸神的沟通。

4.农历正月十五晚,南高洛音乐会坐坛

由于正月十五祭拜后土娘娘的村民特别多,因此这一天的坐坛显得尤为重要。

到南高洛音乐会院内的后土庙前磕头上香,祭拜后土娘娘。尤其是南高洛村的村民十分信奉后土娘娘。在南高洛音乐会演奏的同时,正月十五的朝拜达到了顶峰,窄小的场院已经不能容纳下前来朝拜的村民,朝拜的队伍延伸到了武术会门前。正月十五晚出了一些演奏曲目外,还宣《后土宝卷》的几个曲牌。

5.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 录像

早饭后,音乐会会员在官方子集合,新收的两位女会员也来到了官房子。今天衬里请来了专门的摄像师为音乐会录像。据音乐会会员说,录好的音像资料会给每一位会员发一份。这既是为了将来自己老了,吹不动了,可以欣赏自己年轻时的演奏,缅怀过去;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可以考证的宝贵资料。

6.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 收坛

夜晚,音乐会文武坛轮番演奏,人们陆续来到官房子。院内的后土庙前,许多村民跪拜上香,祈求平安、健康,风调雨顺,俗称”丢百病”。官房子右侧摆放有“裱”(黄纸糊成长方体,上用红纸写有各神的封号的牌位)。晚上11点20分,收坛仪式正式开始,音乐会成员将筒好的“裱”摆放在后土庙门两边。会头代表会员向“后土娘娘”烧香叩拜。然后全体会员在后土神像前唱念《三归赞》。11点30分在锣鼓、鞭炮声中会员将筒好的“裱”焚烧,送神,武坛一旁打《长三牌》,然后全体会员在后土神像前轮流磕头,磕毕“摘像”,用黄布将后土神像重新蒙好,封住后土庙门,收坛。全套仪式结束。

南高洛音乐是继承了中国音乐最古老、最传统的演奏形式。它始于汉代宫廷鼓吹乐种,保留的演奏形式最全,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

上一篇:影像修辞研究的发展历程 下一篇:落花有意流水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