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心理学对声乐教育中的影响及其应用

时间:2022-10-17 10:23:53

声乐心理学对声乐教育中的影响及其应用

摘 要:本文以声乐心理学为基础,对声乐心理学的应用及其对声乐教育的影响进行阐述,提出了声乐教育的建议。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声乐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心理因素的重视。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

一、序言

声乐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声乐教学与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演唱与实践过程中认得心理变化与心理情况。声乐心理学实质上就是歌唱时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只有通过演唱技能的学习、训练与不断提升才能掌握歌唱心理,目的主要是为了创建一个科学、正确、协调的歌唱过程。因此,声乐心理学主要一门研究声乐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声乐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实践发现声乐教育与学习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和研究声乐教育者、学习者与实践者的心理本质,并使其在演唱过程中发挥心理因素的有效调控,提高演唱效率与质量。

声乐的技能与技巧归根结底都受到歌唱者的心理因素影响,任何歌唱都离不开情感、气质、性格、兴趣等,而这些都由演唱者自身的心理活动决定。在进行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做到教与学有效调控,必须充分把握心理活动变化,这正是声乐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出现盲目学习和调整的情况,应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只有建立听、看、感知、反馈、记忆、想象之后,才能使双方有效结合,互相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地位非同一般。

二、心理因素对声乐教育的影响

1.心理因素对声乐教学的影响。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因素也表现得尤为重要,除了要具备普通教师的心理要求之外,还有有效的处理个人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声乐教师较高的要求。在具有较高的声乐技能的同时,教师在个人兴趣、情感表达、性格情绪等方面都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将丰富的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自己对教学具有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长期坚持、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总之,声乐教学对于教师在个人声乐技能和心理方面具有极高的要求,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求声乐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专业声乐知识教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成熟稳重的个人心理特点。

2.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的影响。现代教育中,教师面对的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尤其是在声乐学习中,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学生,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其心理差异在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一,学习动机,当学生对声乐的形成个性倾向后,就会对声乐学习产生极大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一动机能够高效的调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第二,学习兴趣,这一心理要素让学习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带有极其强烈的个人感彩,当具有动机和兴趣之后,学生对于学习已经有了较高的自觉性,能够帮助学生长期坚持学习。第三,个人情感,声乐学习是一门需要融入个人情感和意志的学科,不同的音乐作品都需要不同的情感表达,这对于学生来说,要达到较高的声乐造诣,就必须擅于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个人情感意志。

三、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

1.培养个性化心理,培养声乐潜能与兴趣。在声乐教育过程中,个性化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培养个性化心理,是培养个性化声乐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声乐兴趣是歌唱者的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所谓声乐兴趣,即人对于声乐及其相关事务具有较高的关注倾向性,并对其具有强烈的探究、学习的欲望。声乐兴趣对于声乐教育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其声乐兴趣可以直接转变为学习动机和推动力;对于个人的兴趣所在,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长期且集中的教学和学习,从而保障和不断提高声乐教育的质量;声乐兴趣能够极大的促进声乐活动的创造性发展;声乐兴趣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定向作用。其次,气质对于对歌唱者形成个人风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每个人的气质都存在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具有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个人的知觉、思维灵活度、情绪、努力程度等方面,声乐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较强的个人演唱风格和特色,也是区别于他人的声乐特质之一。因此,个人声乐气质是形成和培养个性化声乐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后,声乐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性格品质。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性格是较为稳定的一种心理特征,包括对现实、环境、外界的认识与态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等,也是人形成个性的核心特征,对声乐表演、学习和教学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从现实中可以发现,任何一位声乐从业者的身上都有明显的个人性格特征和烙印。同时,性格也觉得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所取得的成就,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会通过个人奋斗与努力达成既定的目标。不论是声乐学习还是声乐教学,具有良好的性格对提高声乐教育质量具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要培养个性化心理,增强声乐潜能,个人的兴趣、气质和性格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克服不良心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良心理因素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率,而导致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其声乐基本功不扎实、台后准备不充分、个人性格因素和实践经验缺乏等几个方面。这就要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状态,以此克服不良心理因素。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和学习习惯,打好基础,确保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影响歌唱水平,这需要长期的艰苦学习、训练和积累才能得以实现。其次,在表演之前,演唱者既紧张又兴奋的阶段,这对于表演者来说,就需要充分的准备,不受到任何现场因素的影响,始终保持清醒平稳的状态。

四、提高声乐教育质量的建议

第一,以学生为主,实现个性化教学。现代教育注重主体性,在声乐教育实践中就要注重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第二,进一步实施创新教学。声乐这一学科本身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性教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课堂环境和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表现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从心理上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负面和不良心理因素,激发起创新潜在力。

总之,歌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与生理过程,只有先了解歌唱及其表演的心理过程才能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进行声乐教学。同时,声乐学习过程也是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不仅要学习各项声乐技能技巧,还要学会如何通过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以此保证声乐学习的质量与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卫洁,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大众文艺,2015(4).

[2]朱琳,声乐心理学在高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黄河之声,2016(6).

[3]张文丽,浅论高效声乐心理学教学,新西部,2010(12).

[4]杨敏,心理学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王景(1985-10-1),女,湖北,研究生,音乐学湖北省文理学院。

上一篇: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 下一篇:当前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