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时间:2022-10-17 09:45:05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许多学生仍然对试题中的阅读题目心中没底,丢分严重。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许多学生仍然对试题中的阅读题目心中没底,丢分严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要真正设置好一两个中心提问必须兼顾教学对象和教学材料两者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他们思考和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样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炼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题眼、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作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技巧。还是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教学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紧紧抓住“背影”这个题眼,了解“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的背景如何,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好几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就是一个中心提问。这样,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中心问题上,对深入地理解中心思想以及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大有帮助的。

我国著名语法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照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照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现在语文教育界中,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在解题之后对课文进行划分段落结构、剖析讲解,然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许多教参和教案书上对课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这几个方面,教师循规教学自然省事得多。这种程式教学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还严重租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程式阅读教学显然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有效的阅读教学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意,“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词、句、段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不是想知道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这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关。大家知道,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阅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基础,理解的质量如何又取决于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感知文章整体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丰富意蕴。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抓好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要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弄清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达意图。正如叶圣陶所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背影”这条线索,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那么文中通过“父亲的背影”饱含着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以及强烈的思念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要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无论它是以抒情为主,还是以写景或叙事为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例如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到文章洋溢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初读课文如果受到了一定的感染,激发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对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将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要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我在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即“百草园”为一部分,“三味书屋”为一部分,这样框架分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眷恋,对“三味书屋”枯燥呆板的生活及陈旧的封建教育的厌恶之情。了解了文章的框架,也便于学生记住文章的内容。

当然,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并不意味着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只有一两个提问,其他的提问如引趣、诱导、过渡、检查等均以各自的作用而存在,但它们都是次要的提问,是为上述的一两个中心提问服务的。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提问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应该组成一个共同发挥整体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仅是本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的初步探索,有待于今后教学实践的检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定了一种方法,加以努力实践,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必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我国中等体育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