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对儿童书法启蒙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0-17 09:13:25

《笔阵图》对儿童书法启蒙教育的启示

笔阵图》是一篇教育类的文章,其中有很多教育主旨鲜明的语言,诸如“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文中“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就表明了《笔阵图》的写作目的是给后人学习用的教育文章。在《笔阵图》给予我们的诸多指导中,我们获得的“六先”启示尤其对儿童书法启蒙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以下从学习书法的兴趣、天赋、器用、执笔、字体和心法等六个方面来分别探讨其给予儿童的书法启蒙教育的启示

一、儿童书法启蒙教育要注重儿童对书法兴趣的培养

关于如何培养儿童对书法的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意义不言而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强调了“乐之”之重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卫夫人《笔阵图》以“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开篇,实际上就是向我们提示一点:学习书法,兴趣为先。古代的三端即是指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卫夫人推用笔为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又以书为最重。卫夫人将书法置于“先”“重”的地位,这在魏晋时期实在是非常难得。虽然至东晋以后,书法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显示出了它的艺术魅力,但是卫夫人能在此时期就把书法摆到如此显赫的地位,则说明和其他诸艺相比,她已经把书法放到了心中的至高地位。卫夫人在此给其子孙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同时也给予我们今天的儿童书法启蒙教育以重要的启示:兴趣为先。如今时展,生活富裕,孩子们大都具备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面对诸艺的选择,我们不应盲目“跟风”“赶时髦”,而应从兴趣出发,首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所爱的,再让孩子们爱自己所选的,学习起来就很容易集中精力,持之以恒。《笔阵图》中的“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能“十旬不返”,这其中也许有意志的作用,但是兴趣的作用是肯定的。对于初学书法的儿童来说,从心理学上讲,他们的意志品质还在发展之中,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书法教育启蒙阶段,孩子们的书法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此时给他们多讲讲书法家的故事,多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把书法放在生活情境之中。

二、儿童书法启蒙教育要注重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卫夫人提出“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其对学书者的先天禀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对书法的特性认识,卫夫人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由此可见,卫夫人把书法定义成奥妙玄微、高深莫测的一门学问。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则不能给他讲授高深学问。“夫书者,玄妙之伎也”,看来,卫夫人对于学书者的先天条件提出了如此要求是遵循了孔子的这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对学书者的期望与学习要求分别是以“达其源者”和“学而及之”为标准的。望子成龙,心情迫切,可以理解。书法在当时的教育中是颇受重视的,龚鹏程认为“书法在汉魏南北朝间是新兴的艺术门类,也是当时地位最高的艺术。”因此,在当时,卫夫人对自己的子孙学书提出如此严格的要求就是合情合理的了。而今天的书法教育的目的已大不相同了,其可分为兴趣爱好、特长培养、专业训练和普及教育等类型,所以我们的要求也就不同了。批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商业化和跟风的书法教育往往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如果我们在书法教育的启蒙阶段能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定能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浪费。

三、儿童书法启蒙教育要注意书写工具的选择

文中卫夫人在“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之后,最先并没有谈到七条笔阵图,而是首先对笔墨纸砚的制作与选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时过境迁,如今很多人对文房四宝等书写工具已经陌生了,做工也是良莠不齐,这都给初学书法者的选择带来了困难。但是“夫书者,玄妙之伎也”,所以要达到心手双畅,必须笔墨精良,纸墨相称。特别对于初学书法的儿童而言,若纸墨不称,必然定心手不齐而兴趣大减。宋代文豪坡曾言:“窗明几净,纸墨精良,乃人生一大快也。”好的文房四宝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术,其本身也是艺术,也是很好的教材。如果我们能在书法启蒙教育阶段,就能给孩子们循序渐进而系统地介绍文房四宝相关知识,不仅能使我们的书法启蒙教学内容丰富,多姿多彩,也能让孩子们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信心满怀。

四、儿童书法启蒙教育一定要注意书写的姿势与执笔

古人写字非常重视执笔,正如《笔阵图》所要求的“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展纸作书,执笔的远与近、松与紧直接影响到笔的性能发挥。根据所书写的字体不同、大小不同,执笔也应相应的变化,相对而言,真书要正、稳、匀,而行草书则变而活。《笔阵图》提出“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要求执笔真书近而行草书远是符合书体审美特性的。这里提出的执笔的远和近、急和缓,给予后人重要的启示是:要想把字写好,执笔与字体及其大小要相称,这不仅关乎到训练的效果、技法的提高,也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特别对于身体还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来说,正确的书写姿势尤其重要。

五、儿童书法启蒙教育要循序渐进

《笔阵图》中“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的主张对后世历代书家影响深远。明丰坊在《童学书程》说:“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清蒋和在《书法正宗》说:“初学先宜大字,勿遽作小楷,作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楷皆无骨力。”这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初学书法的儿童来说,小字难以控制,大字较易入手,先大书则是由易入难,便于把握,而且大字容易观察,动作更加丰富,臂、腕、指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六、书法启蒙教育要锻炼儿童的想象力

《笔阵图》中“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是指在书法创作之前,要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包括选择什么书体,如何用笔,章法如何安排以及选择什么书写内容等等。王羲之在《笔势论・启心章第二》说:“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卫夫人和王羲之也都是强调意在笔先,并且非常果断地认为意在笔先就易成功,反之则难写出好作品;画之法亦有“胸有成竹”一说:“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苏轼《文与可画筒彗谷僵竹记》);日常行事也讲“三思而后行”。由此可知,无论书法、绘画还是日常言行若能有意在先,则能避免冒失,成功易就。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果能在他们下笔之前,让他们先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则能避免心不在焉,盲目抄帖的习惯,学习效果也定能事半功倍。

《笔阵图》是中国古代一篇不可多得的书法教育性文章,尤其对于儿童书法启蒙教育而言,其更是凤毛麟角。然而其给予我们的重要指导和良多启示,会意者得之,善用者易成!

参考文献:

[1]黄.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3]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

上一篇:大班社会活动:竞聘值日生 下一篇:中班语言活动:一面小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