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17 09:06:56

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病区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并探讨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对比干预前、干预后缺陷发生率以及家属满意率。结果:患儿在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家属满意率明显高于干预前,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18-02

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常常会受到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限制[1]。新生儿病区患儿具有无陪护、病情较快变化、不典型等基本特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在0~9d,平均年龄在(3.2±1.1)d,体质量在2.2~5.3kg,平均为(3.5±1.0)kg。本组研究对象中300例剖宫产,200例顺产。

1.2方法

1.2.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好讲评护理质量的工作,及时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的原因,构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另外,还应该全面修订、审视护理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工作责任能够确切的规范,根据新生儿病区常见的突发缺陷,制定应急方案,使操作流程得以完善。

1.2.2环境的优化措施:需要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用品以及病房,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全面健全仪器的检测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给护理设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该严格定量、定位急救器械、药品以及设备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以及检查。在没有使用设备仪器时,则将电源关掉,防止有着过重的用电负荷。

1.2.3重视隔离消毒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工作时,应该要换鞋、更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还应该重点管理交叉感染的薄弱环节以及高危因素,新生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均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等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新生儿的洗澡间、操作间、陪奶间进行消毒处理。倘若新生儿存在传染疾病、特殊感染等情况,则应该设置分离式,将新生儿隔离,将标记挂在窗栏位置。相关部门要应该严格做好监测感染的工作,给生物学指标与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

1.3统计学原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 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前,发生缺陷的概率为20%,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为7%,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讨论

因为新生儿病情有着较快的变化,且相对复杂,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对潜在风险因素、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健全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环境优化、预防感染、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再一定程度提高护理人员避免风险的能力。医护人员在强化风险防范思想后,一旦发现新生儿病区中隐藏的风险,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新生儿出现臀红、渗出液体、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缺陷的概率为7%,相对于干预前明显降低(P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进行干预时,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降低病区发生缺陷的概率,从根本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 何少玲.对新生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06):966-967.

[2] 郑华蓉.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7(31):877-878.

上一篇: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纠纷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两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