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捐献认知度调查”的社会实践

时间:2022-10-17 08:23:38

“骨髓捐献认知度调查”的社会实践

基金项目:2012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苏州市民骨髓捐献认知度调查”[项目编号:818]。

作者简介:孙晓燕(1961―),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教学;

叶蓓(1979―),女,汉族,安徽六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因素。

摘要:社会调查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本文介绍了课题组11级药学班的大学生,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网络搜索,储备知识,设计调查问卷,线上线下调查市民对于骨髓捐献认知度情况的活动,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关键词:骨髓捐献;认知度;社会实践;线上线下调查

多年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在白血病治疗方面所获得的可喜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在苏州学习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自然也会关注身边事,且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在骨髓捐献前悔捐,最终导致白血病患者无缘延续生命。我们课题组的同学已在校学习了一年多,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我们打算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了解人们对骨髓捐献认知度是多少?为何导致捐献者悔捐?并借此机会向被调查者普及骨髓捐献的基本知识,让市民更多地了解骨髓捐献的相关知识,让市民知道通过骨髓捐献可以挽救更多白血病患者的宝贵生命。

1调查前准备

我们课题组的师生首先学习了发生在2001年苏州的《生命20小时》“”拯救陈霞行动全直播,伴随着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从台湾花莲全程跟踪至苏州的报道,使我们了解到,那是第一例台湾同胞捐献骨髓给大陆病人的事件。来来往往的“生命相髓”使我们课题组的同学深刻认识到,苏州是一座很有“髓缘”的城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也成为全国著名的白血病治疗医院,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血病患者。

课题组成员分头进行网络搜索以了解现状,得知我国每年有四百多万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仅白血病患者,全国每年新增四万人,其中50%的患者是35岁以下的青壮年和儿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独生子女较多,如果患上了白血病,没有亲兄弟亲姊妹可以与之配型,即使有配型的话,HLA配型成功的几率在25%左右。非亲缘关系的人与患者配型成功的几率大约在二十万分之一。截至 2012年8月31日,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1496160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总计 2983例。能够得到配型成功的患者是微乎其微的。有一项 “我国代表性城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统计调查得到“供求缺口非常巨大、人们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志愿者反悔率较高”的结论,目前骨髓捐献的悔捐率为20%~30%。

2调查中实践

课题组的成员到位于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南角的吴山岭苏州遗体捐献纪念园,瞻仰百余名遗体捐献者,面对着一面弧形纪念墙,体会“生命永恒、光明长存”的深刻意义。在着手进行社会调查前,课题组成员首先讨论、设计问卷。课题组成员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题研究,建立QQ讨论群。在进行相关知识储备的同时,初步了解我国骨髓捐献的现状,设计问卷,决定调查的方式方法。在校内选择一些班级,首先进行两次预调查,通过预调查修改问卷,提高问卷的质量,最终确定了调查问卷,如:您知道我国骨髓捐献志愿者有年龄限制吗?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有关骨髓移植知识的?等等。

在车站、码头、商场等人员密集处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及时回收,同时在“问卷星”网站上公开问卷,通过微博、QQ群吸引苏州的网友填写提交问卷。“问卷星”网络问卷的线上调查,延伸并扩大了我们的线下调查范围,有效地扩大样本的容量,帮助分析出较为客观、真实的结果。调查对象涉及的职业有学生、个人、农民、白领等。与此同时,应用所学的解剖生理学等知识,进一步了解熟悉骨髓捐献的相关知识,撰写宣传广告,印在广告袋上,作为调查时的小礼品分发给被调查者,在提高问卷回收率的同时,也帮助市民了解骨髓捐献的相关知识,提高市民的认知度,使更多的市民加入到骨髓捐献的队伍中来,从而挽救更多白血病患者的宝贵生命。

3调查后体会

大学生课题的社会实践,重在参与,通过调查、宣传社会实践,课题组成员配合默契,用所学的知识,在人群中进行宣传、调查,提高了人们对捐献骨髓的认知度调查的浓厚兴趣。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通过调查能及时关注目前市民对于骨髓捐献的认知度,这种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调查实践,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项目课题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调查研究,既提高了各成员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上一篇:“运输技术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Oracle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