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7 08:10:19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为适应中国加入WTO而对外开放教育市场出现的新事物。它不仅吸收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而且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使高校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理念。以淮阴工学院合作办学为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对淮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淮阴工学院;合作办学;对策

作者简介:王树乔(1982-),男,江苏响水人,淮阴工学院教务处;王惠(1984-),女,江苏准安人,淮阳工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11-03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也是世界跨境教育迅猛发展背景下在中国出现的特有办学形式。在其发展的十多年历程中,既产生了对其引发的关于教育、教育赢利等问题的争论,也有21世纪初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的大发展,还有近期对其质量保障、发展前景的思考。国际教育界对跨境教育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国内教育界对中外合作办学尚未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对积极健康地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还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借鉴。[1]本文以淮阴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介绍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现状和特点,期望对淮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状况

1.国内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

点击中国知网,点文献检索中的标准检索,选“期刊年期”2010~2013,“期刊类别”核心期刊,在“关键词”框里输入“合作办学”,查询到相关文章上百篇。笔者将其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对某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情况进行介绍并提出一些问题及建议;高校领导讲话或从事国际交流工作人员写的工作报告或总结;由政府或科研机构出面组织的专项研究,涉及立法、服务贸易等问题;对合作办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探究,等等。总的来讲,在中外合作办学这个领域中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指导,没有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全面结合,政府提供的政策依据不够完善,特别是没有人对中外合作院校中的办学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人探究过这种院校的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影响。

2.国内学者对世界其他国家跨国合作办学的研究

跨国合作办学是以本国教育机构为基础、从事跨国界的办学活动,最早出现于发达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为主,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本国教育水平以及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能力,纷纷实施跨国合作办学。涉及的相关研究文章有:上海教科院张秋萍、谢仁业的《跨国合作办学的国际比较》,上海市教委江彦桥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涉外教育考察报告》,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埃文斯的《教育的国际化:澳大利亚和香港的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调查报告》。这些研究成果或报告通过比较研究,对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办学有极好的借鉴意义。[1]

3.世界范围对跨境高等教育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维特博士(Dr.HansdeWit)撰写的《Globalization,Cosmopolitan C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全球化、世界性城市与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国际化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性以及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国际化策略的发展历程。多伦多大学的Jane Knight博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跨境教育方面的专家,她的最新研究成果《New Typologies for Cross Border Higher Education》(《跨境高等教育的新类型》),提出了跨境教育的六种类型。介绍国际分校的文章包括:《The Business of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es:Four Australian Case Studies》(《国际分校:四个澳大利亚的案例》),介绍了Monash大学在马来西亚、南非开设分校的情况,RMIT在马来西亚、越南开设分校的情况,分校是跨境教育的一个后起之秀,但是这几个分校都不是非常成功的案例。《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es:Scale&Significance》(《国际分校:规模与意义》)中的国际分校指的是另一种意义的国际分校,并非为本国的学生提供国际学习的经历,而是招收办学地区的学生,特别是在当地的高等教育供不应求时。典型的案例有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越南分校、莫纳什大学南非分校等。[2]另有一些基于各国不同情况而对跨境教育进行的阐述和研究:《Overseas Collaborative Provision Reports—Introduction》介绍英国海外合作办学情况等等。

二、淮阴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1.学校基本情况

淮阴工学院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敬爱的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9月获批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336人,其中专任教师997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71人,博士、硕士77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7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1个,市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市级“533英才工程”培养对象34人。学校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在1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校获评“全国学籍学历管理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收费规范高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学校和文明单位称号。

2.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况

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8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等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办学项目,每年都有多名学生出国留学,有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访学,并长期聘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

目前,学校正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育对外开放的精神,按照全省教育外事工作会议以及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拓展国际空间、引进优质资源、服务教学科研、培育栋梁之才”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教育国际化的工作思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开创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1)合作项目。

1)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合作项目。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UNE)通过校际交流、学分互认的形式合作举办国际课程实验班。该项目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制与培养方式为“3+1”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我校学习,教学计划由双方共同制定并执行,外方参与教学,如学习成绩合格且英语成绩符合外方要求,后1年到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后,可同时获得淮阴工学院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及新英格兰大学的学位证书。收费标准见表1。

2)与新加坡Genetic计算机学院合作项目。学校与新加坡Genetic计算机学院(GCS)以校际交流、课程大纲、教材与考试等嵌入式的方式,在江淮学院开展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招生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学习年限为4年,成绩合格后还将获得外方颁发的有关水平等级证书。

办学宗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和教学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打破英语瓶颈,培养既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英语能力的IT行业应用型人才。

办学特色:一是课程教学国际化。专业教学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中方和新方师资合作教学,双语授课。二是专业技能训练和英语能力培养并重。大多数课程都安排了设计环节(即课程设计),英文授课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强调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共同提高。三是专业培养应用化。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现代化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的动手能力,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网络化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四是课程内容紧跟IT发展前沿。结合IT的最新发展应用趋势,设置课程内容设置,突出一个“新”字 。

3)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的合作项目。从2006年开始,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开展了合作项目,致力于通过运用NIIT的先进教学模式与优质教学资源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在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双方在教师培训、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设施配套以及外教聘任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项目的开展,学校先后培养了大约400名学生,其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相应级别的证书考试,同时,学校还先后派出了近20 位计算机工程学院的骨干专业教师参加省厅统一组织的在南京或上海的NIIT项目的师资培训并取得了NIIT认证资格,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特别是双语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NPU)以校际交流、学分互认的形式进行合作。我校每年可选送学生赴外方大学学习1年和教师出国进修。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学习能学到先进的知识、拓宽视野,还能够增加海外的学习经历。目前,我校与爱尔兰、美国等高校进行商谈,为进一步开展新的合作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几年来,我校大力支持教职工通过申报国家和省公派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的项目出国学习;鼓励教师与海外同行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开展通过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拓展,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搭建了出国深造的桥梁,学校每年都有十多名学生赴国外大学留学。据外方合作大学反馈的信息表明,在海外大学的国际留学生中,我校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受到了外方学校的称赞。

(3)外专外教聘请工作。我校在省教育厅、省、市外专局等部门的指导下,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按需所聘,按聘所用,用其专长,提高效益”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师资国际化进程,大力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为教学一线服务,有条不紊地开展外专外教的聘用和管理工作。每年,学校都认真制订外专外教的聘请计划,拓宽招聘渠道,引进6~8名,并在保证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逐渐增加专业类外籍教师和短期外籍专家的聘请比例,积极申报省属高校短期外国文教专家重点研究项目资助经费。为满足专业教学与双语教学的需要,学校还不断创新外专外教的管理模式,在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管理的同时,探索人性化管理途径,提高对外专外教的教学与生活管理的灵活性,保证教学质量,努力提升聘请效益。

三、合作办学中遇到的问题

淮阴工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起步较晚,目前合作办学趋势的发展也未能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由于专业特点、学科优势不同,对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的不一致性等原因,学校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模式、合作规模等问题的理解、认识还处在不断的完善和升华中。

第一,费用分担问题。教育合作必然会遇到经费问题。

第二,学历与学位问题。学历与学位问题一直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授予国家认定的学历、学位成为衡量一所教育机构是否是正规学校的重要标志。

第三,管理问题。大学间的教育合作不同于经济领域内的项目合作,教育合作除了涉及经费之外,所涉及的教育自身的质量是一个很难估量的问题。

第四,合作模式单一。普遍存在办学渠道过窄、专业分布不合理现象,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落实不到位。

四、解决措施

1.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和合作内容

中国教育部从2004年底开始对所有在《条例》颁布前已经获得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启动了复核工作,意在对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各个项目进行逐一清查,解决遗留问题,对一些存在严重问题的办学机构和项目坚决予以整改或撤销。此次复核工作规范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条例》和《实施办法》施行后,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许可证将由教育部颁发,实施高等教育新项目的审批,也将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申请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中外教育机构都应当具有法人资格。[3]外国教育机构是指按照所在国法律的规定,经主管机关批准。

2.合理选择合作方式

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有独立的校园,有独立的财务和人事权,需要大量的开办经费;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要指高校中的二级学院,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要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场地和设施,财务相对独立,建有独立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发展方向和规模都要服从大学的要求,内部管理体制与大学基本相同,但可以带有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设置在中方教育机构中,需要少量的管理人员,但不需建有独立的教师队伍,可以和教育机构中的其他教育项目共享师资和其他资源,中外合作主要体现在引进课程上。在数量上,现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大部分属于合作项目,部分高校中建有非独立设置的机构,而独立设置的机构非常少。当高校着手筹备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时,究竟采用机构还是项目的组织模式?如果合作双方只是在某一专业上合作,适合建立合作办学项目。

3.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管理

在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申报成功后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启动招生工作,加上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设施、引进的课程、中外师资等,中外合作办学将正常开展起来。在运行过程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管理是保证教育教学能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在“中外结合,洋为中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学习国外“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董事会、理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应成为最高决策机构,将“决”和“行”分开,给予院长及其领导团队充分的自。

参考文献:

[1]宗希云.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38-39.

[2]李盛兵,王志强.广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2):66-67.

[3]于佳宾,刘省非.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8):94.

上一篇:能源动力专业特色及发展趋势分析 下一篇:新疆地区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创新改革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