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10-17 07:34:27

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问题也随之显现。学校无法确保和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师资良莠不齐,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又难以指导,企业以效益为重,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重复劳动,学生学不到真正的技能,学校育人的中心地位难以保持。究其原因,学校和企业工学结合的动因不同,并缺少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

关键词:企业 学校 工学结合 制度建设

职业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在实践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笔者发现,虽然学校方面在校企合作之初努力保持自己育人的中心地位,但是一旦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学校不得不以企业为中心,学校的主导功能丧失。

一、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

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自2009年以来,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先后与13家本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工学结合活动,共计3000多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情况基本持满意态度。真实的工作环境,不同于学校自建的仿真实习基地,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作的强度和严格的管理,落实了学生的就业期待;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就业中,更能脚踏实地。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很难保证育人的自和工学结合的质量,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无法确保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接纳工学结合的学生。一方面,工学结合的时间不固定,多数企业都是根据订单组织生产,工学结合的时间很随意,没有规律可言。另一方面,企业接纳的学生人数不固定。比如日月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需要20人左右,但班级建制一般在40人左右。班里一半人去企业,另一半人留在学校里继续上课,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企业师资良莠不齐,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难以进行指导。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一般企业都会给学生分组,并派师傅进行指导,学校带队的实习指导教师协助指导。这种组合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企业里的师傅良莠不齐,对学生工作指导的质量参差不齐。好的姑且不论,有的师傅不会表达和传授,有的师傅本身素质较差,态度恶劣。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上手慢,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挫折感也较强烈。而学校的指导教师,因为教学的滞后性,不了解企业的新设备,无法进行指导,使带队老师成为了单纯的学生管理人员。

第三,企业以效益为重,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重复劳动,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职业素养提高意义较小。虽然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学生培养计划,要求企业培训学生,重在提高学生技能,但是企业往往以效益为重,不能真正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仅能让学生感受工作的强度,而技术型的企业又不愿意让学生接触技术的核心。

二、对解决以企业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困境的思考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到底是以企业为中心,还是以学校为中心,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本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共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动因是不同的。学校是育人的,企业是逐利的。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企业却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考虑。

企业并没有开展工学结合、培训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为工学结合的学生出资、出场地、出师傅,成本不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盈利。所以,在育人与求利的矛盾中,一旦企业占据主导位置,学生很容易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毋庸讳言,这正是一部分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目的所在。

笔者以为,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工学结合中,要以学校为中心的目的。虽然有学者强调,我们要摆脱以学校为中心的“霸权倾向”,一切以企业为主导,但目前来看,这一想法还过于天真。

我们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却不是强制;我们提倡“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但却没有强化;我们提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却缺乏相应的措施。这些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给了我们方向,但如何落实,还在探索。

在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保证学校组织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何保证企业长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证学生的权益?如何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这些问题影响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与法规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阶段 下一篇:技工学校音乐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