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藏铜鼓赏析

时间:2022-10-17 07:31:16

广东省博物馆藏铜鼓赏析

铜鼓,是我国古代人们举行祭祀、战阵、集会、礼仪活动的重要打击乐器,也是贮藏器及殉葬明器。南方铜鼓,形制独特,纹饰繁缛精美,使用时间长,被南方少数民族广泛使用。专家学者将南方铜鼓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麻江型、遵义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以及西盟型等类型。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面铜鼓就是灵山型铜鼓的代表。

灵山型铜鼓分布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大山东西两侧,在广东主要在信宜、罗定和高州。它的铸造和使用者,是当时分布在这一区域的西瓯、乌浒和俚人。文中介绍的这面铜鼓出土于广东高要县,身高55厘米,面径97厘米,胸径93.9厘米,腰径84.7厘米,足径97厘米。鼓身呈圆墩形,鼓面延伸于鼓颈外,鼓胸圆凸,最大径在胸中部。胸腰际缓缓收缩,胸两侧各附双扁耳。耳根宽,中部窄,各饰以五组线纹,简洁秀美。鼓腰呈反弧形,腰与足之间以一道凸棱分界,足外侈。

鼓面边缘饰六只青蛙,以逆时针均距排列。青蛙造型精致,双目圆睁,尖嘴,后两足合并成一足,昂首挺立。三足蛙是灵山型铜鼓的特色。蛙身丰肥,饰同心圆纹、复线半圆纹、线纹,纹饰清晰。铜鼓历来以纹饰精美为特点,此鼓鼓面、胸、腰、足部均装饰了繁缛的纹饰。鼓面中心饰浮雕十芒太阳纹,其中心圆饼明显突出鼓面,光芒如针一般从圆饼射出,每隔一芒的尾部分三又。分叉是灵山型及北流型两种粤式鼓的特点,但并不多见。圆饼之外以双弦纹分晕,共二十晕,芒针穿透三晕。鼓面的二十晕分别饰以钱文、蝉纹、席纹、鸟文、四瓣花纹、图案化鸟形纹等。其中,钱纹有四出钱纹和连钱文,尤其是连钱文,亦呈四出形式,四条射线之间以平行短线填补,相互连接、重叠,互为纹饰的一部分,结构布局安排精巧。此外,还有一些纹饰由于做了图案化的变形和锈蚀的缘故无法清晰辨识。如有的以交错的重线纹或波浪纹与纺锤形纹组合而成;有的以菱形和重线纹、圆圈纹组合成的纹饰仿佛蝉纹,但又别有韵致。这些纹饰虽无法确认其名称,但其精致和巧妙的勾勒与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铜鼓的纹饰丰富精美,融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是古代装饰艺术的杰出代表。位于鼓面中心的太阳纹,既是核心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太阳纹的崇拜和族群统治者神化自己的用心,又增强了鼓心的抗击能力。其他几何纹动植物纹装饰,庄重典雅,且具有神秘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鼓上的六只青蛙和其他动物形纹饰体现着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或祭祀中的礼仪规范。此外,还有很多云雷纹、钱纹、席纹等广泛存在于各式鼓上,这些纹饰在我国古代印陶纹和内地的青铜器上均普遍存在,体现了我国南方古代文化发展的一贯性、一致性,是与中原文化长期深层交流的实证。

上一篇:雍正官窑瓷器鉴赏(上) 下一篇:曹操宗族墓葬出土玉猪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