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文化教学方法的实践

时间:2022-10-17 07:04:28

【前言】一种新的文化教学方法的实践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理论背景 Moran的这本书可以作为设计课堂活动的非常有用的理论框架。我将简要归纳书中的重要论点。 1.文化体验(cultural experience) 每当我们谈到在外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脑中的问题便是“什么是文化?”只有在我们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

一种新的文化教学方法的实践

引言

众多外语研究者一致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可以提供学习者一个了解另一种文化的途径。但是培养学生对于所学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的意识和好奇心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仍然还有其他方面有待明确。例如外语教师需要确定课堂文化教学到底包含那些内容。由于同一种语言实际上涉及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文化教学就应该包含尽可能多的文化种类。并且在同一种文化中,Seelye强调“文化应包括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之间的诸多因素”。

AiTies归纳说研究者所推崇的文化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活动派”(Rc-fivity school);“人类学方法派”(anthro-pology-process school))。“活动派”建议语言教学者充分利用诸如同化训练、小型戏剧、郊游、接待以此语言为母语的来访者以及使用原版材料的教学活动。“人类学方法派”认为“过分注重材料和活动是对文化本质的一种误解”。他们认为文化学习是一个过程,由此建议语言教师“设计出一些学习单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外语和人类学技巧来检验关于目的语文化的假设”。

我认为文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被看作是完全孤立的一部分。文化作为一项技能在教授过程中必须与其他技能融为一体。文化教学可以用来加强对其他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此外,正如Kramsch所说,文化教学决不能只是以罗列文化事例的形式进行,因为事例是停滞不前的而文化是在一直不断发展的。

在这篇论文中,我采用了Moran在他的《文化教学:实践的观点》(TeachingCulture:Perspective in Practice)一书中所提出的文化理论作为我的理论基础并将它付诸教学实践,设计出适当且可操作的方法将文化教学融入传统的课堂语言教学中,把培养文化和其他基础语言技能有机结合。

理论背景

Moran的这本书可以作为设计课堂活动的非常有用的理论框架。我将简要归纳书中的重要论点。

1.文化体验(cultural experience)

每当我们谈到在外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脑中的问题便是“什么是文化?”只有在我们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之后,我们才能恰当地组织文化的话题及内容。事实上,由于文化的多面化的本质和不同的理论家、实践者看待问题的独特角度,关于文化的定义也众说纷纭。每一种定义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揭示冰山的一部分,学者就这个问题很难达成一致并且也无法把所有的定义综合成一个。因此,在语言教学领域文化的本质仍旧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在Moran看来,大部分的文化定义都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可与参与的体验相分离的抽象的实体”。他采取了_个更广泛的文化观点,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现象,人们每天以共有的生活方式参与实践文化,同时经历和创造他们的历史或文明。”他的观点主要强调人们参与文化的体验。由此他运用“文化体验”(culturalexperience)作为文化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不只是局限于对文化本身的定义。文化体验的含义是“学习者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不论是直接来自与另一种文化的人的交往,还是间接来自对语言课堂上的资料的学习”。Moran强调语言教师应该对学生即将学习的文化给予定义,但他们应从界定文化体验的本质来定义文化,而不是解释文化本身。为什么文化体验如此重要?当学习者暂时或永久地脱离原有的生活方式并进入到其他的生活模式中,他们不得不使用另外的语言和规则来交流、建立社会联系和完成各种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进入到一个不停犯错然后纠正错误的循环.与此同时他们可以通过亲自体验来获得渴求的文化知识。文化体验应该包含“文化内涵、学习者介入这一内涵的活动、预期或实现的结果、以及学习背景”。

2.文化知识框架(culture knowingsframework)

Moran认为这些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会引出四种文化学习或文化知识:理解内容(knowingabout)、理解方法(knowing how)、理解原因(knowingwhy)和理解自我(knowing oneself),这四个内容构成了文化知识框架。此框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描述文化的方法,它是从学生在学习文化时所必须参与的互动和可能经历的步骤的角度来阐述文化。

(1)理解内容(knowing about)一种都有其明确的目标,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对Moran的文化知识框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3.体验式学习循环(the experientiallearning cycle)

Moran提倡一种体验式的教授和学习文化的方式。他建议学习者积极地投身到参与性的文化学习活动中,然后利用“系统描述法”来分析他们的体验。通过这种有计划的反思,学习者可以对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了解。Moran

Moran认为这个互动环节主要由收集文化信息的活动构成,文化信息以(“事实、数据和对文化产品、文化实践以及文化观点的了解”的形式存在)。此类信息不仅涉及目的语文化还包括学习者自身的文化。

(2)理解方法(knowing how)

这个互动环节以获取文化实践为目的,诸如对“行为、动作、技能、话语、触摸、看、站立”等具体文化实践的学习。这需要学习者采用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的行为方式,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目的语文化相适宜。

(3)理解原因(knowing why)

此互动环节是针对基本的文化观念的理解,包括“文化所蕴涵的或渗透文化各个方面的洞察力、信仰、价值观和态度”。当学习者透过文化表象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文化中和目的语文化中出现的基础价值进行比较。

(4)理解自我(knowing oneself)

这个互动环节以学习者为核心,包括他们的“价值观、想法、感受、疑惑、反应、思维和他们自己的文化价值”。事实上,这部分是整个文化体验的核心。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他们的文化体验也会迥然不同。例如,学习者将决定在整个文化学习过程中行进的尺度:是否要接受目的语文化、是否要参与其中或者是否要最终被同化。Moran在这个阶段提到了“意识”(awareness),他认为这个因素在学习外国文化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以上四种文化知识相互关联,但每采用了Kolb在1984年发表的模型作为“体验式学习循环”的基础,并对模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优化,使它们能更直接地融合文化知识和文化体验)。Moran

认为这个体验式学习循环可以给如上提到的四个文化知识建立秩序和关联,并将内容和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学习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目的语文化来进行,或通过读小说、看电影、听别人去国外旅行的游记等间接方式来实现。

Moran将Kolb模型中的“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阶段改为“参与”(participation)阶段,主要强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文化来理解方法。他将原有的“思考性的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阶段改为“描述”(description)阶段,用以理解内容)。原有的“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fion)阶段被改为“解释”(interpretu-tion)阶段,主要注重理解原因。原有的“积极试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阶段以“回应”(response)形式出现,主要强调对自我的了解。

Moran认为体验式学习循环中的每一个环节不但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核心,而且其中的(内容、活动和结果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整个体验式学习循环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进行文化体验的环节和步骤。

4.教师的角色

Damen提出可以通过描述文化学习来阐述文化教学。因此,体验式学习循环中不同学习阶段所强调的文化知识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授。Moran清晰地阐述了在不同阶段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以便他们能够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文化部分的教授。他将自己的“文化知识表”扩充为如下的“文化知识和教师角色表”。

Moran理论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1.分组与合作学习

在我工作的大学中,非英语专业外语课堂的平均人数为80人。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第一个学期开始时我以六个人为单位将他们分组。分组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确保每组中的男女生数量相当;二是根据学生高考时的英语成绩大致评定他们的英语水平,确保每个小组都至少包含一名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和一名水平偏低的学生。至于每组的组长,我倾向以学生自我推荐的方式确定。

我认为通过分组的方法,学生可以从合作学习的方式中获益匪浅。首先,他们可以通过向组内其他成员学习来提高自身水平。其次,通过与组内成员共同学习,每一个人都会为未来的学习任务做好更充足的心理准备。尤其对那些英语程度较低的学生来说,当遇到一个新任务时,他们更愿意与组内成员合作而不是独自面对。而且通过与其他人讨论,每个人都将感觉对面前这个任务更感兴趣。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中的相互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开学初。我明确地告知学生我将以小组为单位评估他们的课堂表现,也就是说.组内每个成员都应该尽全力为本组争取荣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平时成绩。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促使班上每一个同学进步的动力。

2.体验式学习循环

(1)描述阶段

将学生分组后,我便开始设计一系列活动,让他们进入到Moran倡导的文化学习循环。我选择从循环中注重了解内容的描述阶段开始,因为它是整个文化学习的基础。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充足、全方位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书籍、报刊、电影、音乐和照片,可依据特定的需要进行选取。假如某个任务是让学生熟悉西方文化中典型的节日,那么诸如电影或图片等影像材料将更可取,因为它们可以展现节日中真实的画面,可以生动描述生活在此文化中的人们是如何具体操作来庆祝节日的。同时还需选取些介绍节日起源和发展演变的书面阅读材料配合使用。但如果话题是围绕那些深深植根于目的语文化中的价值系统,那么信息主要以书面的形式存在。例如,当探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影响时,我为学生准备了长达十几页的介绍性材料,里面包含很多生词。此时我便建议学生进行课下的小组分工合作。组内每个成员只负责阅读材料中的某几页,但一定确保自己负责的这几页中出现的所有生词都通过查字典给出准确释义。当个人的阅读任务完成后,全组便集中在一起分享各个成员的劳动成果,最终达到理解所有材料内容的目的。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完成仔细阅读所有材料的任务只需不超过一周的时间,但如果让每个学生独立进行阅读,时间将会至少延长一倍,尤其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有可能因为生词过多而引发理解障碍,导致逐渐失去兴趣并最终半途而废。因此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阅读并透彻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小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学生阅读我为他们提供的关于目的语文化的信息时,我同时要求他们寻找一些他们自己所处文化的相关信息,尤其是那些他们在材料中读到的西方文化的某些方面在中国文化中的对应部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进行了阅读和翻译技能的练习并扩大了词汇量,另一方面开始适应并学会在给定的时间内去寻找信息。作为老师,我有时搜寻信息提供给学生,有时则只是给学生指出他们可以获取信息的地方,鼓励他们自己筛选有用信息,增大信息量。

(2)解释阶段和信息提供者(in―formantS)

了解文化内容之后我们便进入到强调理解原因的解释阶段。当学生通读了有关目的语文化和自己所处文化的信息后,他们将发现两者间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体现在不同的节日庆典上,或者人们的行为习惯上,亦或是观点态度上。通常,在学生阅读的资料中会出现一些具体实例,以展示特定文化中的真实情况。例如,材料中介绍到美国的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包括经济和社会独立性,因此孩子们需要通过家务劳动来赚取零用钱,比如收拾屋子、刷碗、或修剪草坪等等。而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会在春节时拿到压岁钱却不需要付出任何劳动。读过这些实例之后,学生将用已知的文化信息来解释这些差异。例如对于这种不同的零用钱的获取方式,他们可能会用不同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侧重点差异来解释。如果要求他们再深入挖掘一下隐含原因,他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观点的影响。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这个阶段,我经常鼓励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出尽可能多的文化差异,尤其是通过与他们切身经历的中国文化相比较。如果他们有时候没有意识到某些差异的存在,我就会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提醒他们关注。接着他们便尽力寻找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有时学生对此作出的回答只是可能的假设,还需继续阅读更多的资料加以证明。

这时,我在这个阶段引入了“信息提供者”(informants)。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直接并且有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我邀请了学生口语

课的外教来充当这个“信息提供者”。虽然不同学期可能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上课,但因为他们都曾出生并成长在一个英语国家,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己国家内或自己经历的一些生动、鲜活、实时的例子以及感受。首先。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某特定话题的疑问,问题可能包括验证材料中列举的某些事例的真实性、或是西方人对某个事件的观点、或是对某些文化差异给予个人的回答等等。之后由外教做答。但由于信息提供者可能对中国的情况并不熟悉,有时甚至不知道会有某些差异存在,所以为了让他们更清楚地理解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在提问的同时描述一下自己的文化经历。

通过与外教这个信息提供者进行讨论,学生一方面可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避免对目的语文化形成思维定式;另一方面练习了语言的听说技能。我认为这种文化交流方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提高和增强外教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和外教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对话,进行沟通,令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且有话可说,有效打破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外教课的局面。

(3)回应阶段

当学生通读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并与信息提供者进行交流之后,他们现在已经能够对许多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不仅可以深入解释以往发现的文化差异,并且可以对不同文化观点给予客观评价。此时他们便进入到回应阶段。这是一个在整个文化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因为学习者需要最终决定如何回应目的语文化,是否要作出任何改变以适应目的语文化中认为适当的行为和处世方式。

相比其他三个阶段,回应阶段充满了学习者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仅从表明行为很难把握内心所想。为了能够监控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状态,我要求他们写英语文化报告。我建议每一个小组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一份完整的报告。小组各个成员首先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话题并完成一份相关报告,然后小组进行合作把所有报告融为一体形成最终的文化报告。在报告上交之前,小组成员必须确保每个人都通读一遍并纠错以尽可能避免报告中的语法错误,并且可以对其他成员所选话题补充自己的观点,然后签名。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对最终的文化报告负责,因为我仍是将小组写作任务作为衡量每个学生的依据。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通过书面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文化学习的思考。文化报告中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入程度不一。有时只是描述他们初次遇到的文化差异的表层现象,有时则是深入探讨某些熟悉的文化现象的内部原因以及自己的评价。当学生们用文字刻画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同时,他们也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写作练习,并有意识地关注词汇和语法。作为教师,通过评阅他们的报告我可以深切感受到学生们在文化意识方面的显著进步,以及他们对于某些文化差异的态度。我相信这个阶段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参与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行为训练。事实上,学生在外教课堂上已经参与了多种多样的具有文化背景的活动,比如对话练习、角色扮演、唱歌、跳舞、品尝异国菜肴等等。学生在活动的同时可以强化听说技能。 课堂上我经常和外教合作给学生提供示范,向他们展示不同背景下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由于学生们在前面几个阶段已经了解了某些特定情景下可使用的表达方式,他们只需从中选出几个短语然后学着用目的语文化中的人的行为方式来表现自己。当学生自己进行练习的时候,我会转换成教练的角色配合外教指出他们应该纠正或改进的地方。我认为教师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让他们有意识地去模仿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

文化学习以体验式循环的模式周而复始地进行,学生通过经历每个阶段可以同时掌握文化和语言技能。

结论

文化教学应该是整个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Levno和Pfister提出“大学一年级学生并没有充分学会他们正在学习的外语,如果他们缺乏对用以解释这门语言的文化价值和含义的了解”。因此我们必须在学生刚刚开始大学外语学习的时候就进行文化教学。虽然教授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一个非常可行并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文化教学与其他语言技能的训练融为一体,由此使语言课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更多文化信息;还可以锻炼巩固他们的语言技能。语言教学者应该始终牢记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成为双语者,同时也应让他们了解另一种文化,用语言来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将以另一种生活方式相碰撞,并学着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判断、解决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

上一篇:“多元导入,反向教学”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课中... 下一篇: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