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乡间景观 激发赞美之情

时间:2022-10-17 06:23:36

突出乡间景观 激发赞美之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富有诗情画意美景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文章,具有乡村风光美、语言文字美、抒感美、习作技巧美的特点,不但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农村,建设新农村的教育,也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细读文本,拟题赏文理解内容

语文教材中,描写乡间景观内容的课文很多,有描写乡村农家生活的《乡下人家》;有展现异国田园风光的《牧场之国》;有描绘乡村儿童童年生活的《麦哨》;有突出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画的《古诗词三首》。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一文,突出了“新颖”的特点,展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五个方面突出文章“新颖”的特点:1.巧用诗句拟题新颖。文章引用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为题目,让作者的家乡正好与诗句相吻合,更彰显家乡美丽可爱的特点。2.描绘风景美如画新颖。课文第1自然段用“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粼粼的波纹”等词句突出了乡村的图面美,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爱。3.描绘小溪风景独特新颖。课文第2自然段点明小溪是家乡的一道风景线。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捉“小鱼、小虾、小螃蟹”的过程,突出小溪流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有趣。4.描写家乡小桥美新颖。课文第3自然段巧用“喜欢”“更高兴”“采来””送到”等词语表达“我”对小桥的喜爱之情,为“我”儿时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5.赞美茶树美新颖。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茶树下欣赏紫色的野花和黄色野菌的情景,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茶树下的美景记忆犹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在题目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结合中,感悟乡村家园、田野是人们生存的乐园,激发学生热爱农村、建设新农村的情感。

二、吟诵诗词,感悟田园秀丽风光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秀美景观,也突出了诗人赞美农民辛勤劳作,农耕桑蚕的可贵品质。如翁卷的《乡村四月》(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写出了山坡田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则写了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这首诗不仅表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又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既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又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而张志和的《渔歌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则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西塞山前白鹭飞……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Z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吟诵、背诵古诗词中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在明白诗词意思的过程中感悟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效地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三、仔细观察,描绘乡村秀美画卷

蒋孔阳说:“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新的生活的人,才谈得上真正的美。”作者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景物,观察村民勤耕务作,种桑养蚕,瓜果飘香,五谷丰登的美景,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学习这类文章,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的结尾:“乡下人家……迷人的风景。”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教学中要让学生围绕中心句,认真分析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1.突出田园风光的画卷美。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仿佛让人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这种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2.突出棚架中的色彩美。课文第1自然段,巧用“青、红、碧绿”描写棚架中的色彩,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真是色彩协调美如画。3.突出巧用对比衬托农家小屋美的写作方法。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农家小屋前攀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叶和青、红的瓜,要比高楼门前单调地竖立两根大旗杆,要比蹲着一对威严的石狮子,色彩明丽多了,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农家风景画。4.突出巧用拍摄特写镜头描绘房前屋后美的写作方法。(1)花、竹美。课文第2自然段,写了农家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屋后种了几十枝竹,充分展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2)鸡的活泼形象美。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了“母鸡带小鸡觅食”的情趣;还生动地描写了雄鸡俨然威武的形象。(3)小河美。从屋后的一条小河,一群嬉水的鸭子觅食,妇女在捣衣服组成了一幅小河美如画的彩图。(4)乡村晚景美。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好一幅乡村晚景图美。(5)纺织娘歌声动听美。课文第6自然段,描写秋天纺织娘在夜里唱着动听歌声,赛过催眠曲,令人陶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阅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学习课文,在欣赏作者的语言文字美,感悟作者的抒情美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颖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和修辞的方法。1.巧用比喻。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麦哨》一文“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中用“月季花”来比喻孩子们“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是多么生动、逼真啊!2.巧用对比。如《麦哨》一文“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中用“天然的运动场”与“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突出“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是多么生动、形象,令人赞叹。3.巧用拟人。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中用拟人手法写了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呼噜着”,像是“表示赞许”;小鸡和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这属于他们自己的“王国”――“天堂般的绿色草原”。绿色的草原,加上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就是“真正的荷兰”。4.巧用排比。如《麦哨》一文“金黄色的油菜花谢了……接出了一蓬蓬的种子”中的排比句,是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油菜、蚕虫、萝卜”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芽刚缀的特点,生动地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营造了丰收在望的喜悦气氛。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优美文句,学习作者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如一位学生写《美丽的乡村》的习作:“哇!你瞧,村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河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有的红彤彤的,有的银闪闪的,有的黑乎乎的……它们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有的好像很害羞似的,躲在石缝里;村后是层层的梯田,显得更美啦!那沉甸甸的金黄色的稻谷,连绵起伏像是金色的海洋;稻田后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竹林,恰如一片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真像一幅秀美的油画呢!”这段话用“金色的海洋”来比喻“金黄色的稻谷”;用“一幅秀美的油画”来比喻“梯田”和“树林、竹林”;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来描写各种各样颜色的小鱼;用“快活地”“好像很害羞似的”的拟人手法来描写小鱼的动作、神态,是多么地生动、逼真。

五、学习方法,搜集素材创作美文

“读书在于运用,读写结合才能创造美文”。要让学生的笔端能像涓涓细流之水流淌,教师就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巧妙拟题,布局谋篇的观察方法和习作技巧,在习作中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6要求:“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结合教材让学生做到:1.仔细观察,搜集素材。利用旅游、春游、秋游到乡村、到田野、到山川、到农家小院去走一走,瞧一瞧,摸一摸,闻一闻。如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的庄稼、稻谷、瓜果、蔬菜的生长状况,调查当地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农村新闻、趣事等,搜集大量素材,让习作写起来得心应手,生动感人。2.按照顺序,描写具体。在写田园风光、竹林风光、乡村变化时,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从远到近” 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写;也可以按照观察线路的顺序来写,但一定要抓住两三个重点事例来写具体。如一个学生写《秀美乡村》一文,选择了“新楼房”“大水车”“村广场”和“镇安桥”几个景点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突出了农村的房屋、道路、广场、河水、桥梁面貌焕然一新,彰显了农村发展的日新月异。3.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写乡村的田园风光的景物时,要展开联想,既想到过去,又展望未来,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中,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借景抒情,充分表达出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上一篇:办好公办校外教育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户表改造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