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对古诗的多元解读

时间:2022-10-17 05:58:12

例谈对古诗的多元解读

小学古诗表面浅显易懂,实则意蕴深长。教师只有课前的多元解读、深层次对话,才可能有课堂上的挥洒自如、灵动生成。下面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江南春》《春日偶成》《小池》《小儿垂钓》为例,谈谈对古诗不同视角的解读与教学。

一、从编者视角来解读

很显然,这四首诗分两课,编者是分别以春天和儿童的主题来选择。顺着编者的意图我们可以追问两个问题,以便进一步明晰编者的目的,与编者进行对话。

1.此春为何春?——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

苏教版以春天为主题选择的古诗有三处,分别在二、四、五年级的下册,不同学段目的有所不同。二年级的《春雨》《春晓》,是单纯的春色;五年级的《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春景复杂且有明显的哲理性;那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则兼于中间,写景适中,且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因此,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描绘的是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教学以感受春色为重点,体会情感为难点。

2.此儿为何儿?——带有一定共同性的儿童图

这是苏教版唯一一处以儿童为主题选编的古诗。五年级的《所见》《清平乐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虽说也写到了儿童,但不是以儿童为主题入编的。古诗描写的乡村儿童都是天真、活泼的,都是描绘以快乐为共性的儿童图。因此,形象感受儿童的行为,深入体会儿童的快乐就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从诗眼视角来解读

抓诗眼,是古诗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古诗教学的最佳方式。朱自清先生说,必须咬文嚼字的教育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培养。

1.《江南春》的“春”:春,当然指春天、春色、春光。什么地方的春?(江南)江南的哪些独特景物代表了春天?(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迎风酒旗、雨中古寺、亭台楼阁)这江南的春色给人怎样的感觉?(色彩美、动感美、朦胧美、气势美、富庶美)你能从这美妙春色中选一种或一处景物来描述一下吗?

2.《春日偶成》的“乐”:谁乐?(程颢)为了什么而乐?(为淡淡的白云而乐,为轻柔的春风而乐,为和煦的阳光而乐,为地红花而乐,为绿柳而乐,为碧水而乐。总之,为这美妙的春色而乐。)从诗人的“乐”中你感受诗人是怎样的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3.《池上》的“偷”:小娃怎样偷的?偷什么的?这里的“偷”是字典里的贬义吗?偷的过程中会做些什么?偷出的究竟是什么?(小娃的好奇与紧张,忐忑与兴奋,天真与活泼。诗人对小娃的喜爱。)

4.《小儿垂钓》的“钓”:谁钓?(小儿)怎样钓的?钓出的什么?(学着钓,不是老手;蓬头、侧坐,钓的是自由自在;不应人、遥招手,钓的味道更为丰富,怕鱼惊、轻声告之、手势交流都是可能的,钓的是天真、专注。)

三、从文化视角来解读

1.儿童文化:从古至今,儿童总是美好的,总是天真活泼的。这两首诗呈现的是儿童偷莲图和儿童垂钓图,古诗中还呈现了儿童捕蝉图、儿童追蝶图、儿童种瓜图、儿童放鸢图,图上的儿童不同、事物不同、行为不同,但表现的特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儿童文化的共性。

2.钓文化:钓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行为,是独特的文人情结。《小儿垂钓》中是小儿之钓,钓的是专注、活泼。而中国历史中一般都是文人隐士在钓,第一高手当算姜子牙,其次当算柳宗元,他们钓的孤独,钓的是“机会”。张志和,是真真洒脱的渔翁,钓的是自由自在。

3.士文化:这里的“士”,首先是指文人士大夫,文人总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杜牧作为晚唐文人,胸怀振兴唐朝盛世之志,从他的《山行》《江南春》中都有体现。程颢的理学,也是为了做人、治国的。其他,如陆游、王安石等文人的这种情结就更明显了。这里的“士”,还指隐士。胡令能、张志和就是隐士,远离尘埃,潇洒自由。

四、从学情视角来教学

1.导入环节。一首古诗二三十个字,课前预习学生一般都会背的,这就是学情,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教学完全可以从背诵古诗直入,不要去搞什么做作的揭题、激趣。因为,学生都预习过了,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还磨磨蹭蹭揭什么题,学习的兴趣也不在乎这些外在形式,最大的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古诗内容的兴趣。

2.理解诗义。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也没必要一个一个、一句一句来,学生预习过了,拣重点的、学生不会的,重要的词句意思让学生记在课文中,因为学生会遗忘就得做实,这就是学情。提问的方式要便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这样问:学习后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就是会学习的同学。或这首诗预习后还有什么字词、句子不懂?

3.感受诗境。这是教学的核心,有两种方式。一是抓诗眼,如《江南春》《小儿垂钓》可以问: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春、钓)二是入画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四首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动手画一幅画,画上可以画些什么,画在哪里,什么颜色,在画画的过程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如果学生的绘画有困难,那就老师板画完成。

4.体会诗情。所谓品读一首诗,走进一个人。体会诗人的感情,就是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品读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的诗情比较浅显,在抓诗眼的过程中,或从诗句就可以直接得出。如《小池》,学生能感受到小娃的天真活泼,体会到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有的诗情是多元的,需要就是适当拓展诗人的简介,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总之,只有教师课前钻研解读的深入,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也才会有课堂生成的精彩。

(责编 张亚莎)

上一篇:为语文课堂插上信息技术之翼 下一篇:随文练笔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