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十个“陷阱”

时间:2022-10-17 05:21:59

中国经济形势解读与预测之七

评述由头 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内外关注。“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总书记强调的忧患意识值得国人深思。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尤其要警惕一些发展“陷阱”。其中一些“陷阱”如果能未雨绸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也有一些“陷阱”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要着力面对的。对于这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困难和风险,一些人未必有足够的警觉性。为此,我们约请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对这些“陷阱”进行了梳理和深入的剖析。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即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然而,在最近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遭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予以应对,基本保障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要保持今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态势,宏观决策和调控部门仍需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注意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十大“陷阱”。

01通货膨胀“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通货膨胀:第一次发生在1988―1989年,第二次发生在1993―1994年。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物价大幅上涨,与上两次的成因有所不同:一是CPI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价格上;二是成本推动因素超过需求拉动因素成为主因;三是全球石油、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推波助澜。再加上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劳动力、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成本过低的基础上实现的,不调整扭曲的成本价格关系将影响有效供给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地缓解通货膨胀局势,而过快调整要素成本价格又会进一步推高当前的物价水平,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境地。

02外汇储备“陷阱”

2006年10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超过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目前已超过1.7万亿美元。然而,远远超过防范国际风险需要的过多的储备外汇,也会造成新的风险:首先,如果外汇贬值,就会直接导致国民财富损失;其次,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已逐渐成为政府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巨大障碍。加息会显著刺激外汇流入的规模与速度,从而使货币当局为了寻求内外平衡,不敢轻易加息。

解决外汇储备过多难题的主要出路是“有效利用”。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水平较低的国家,多余的外汇应花在购买国外资源上面。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的油田、矿山乃至农地进行投资。同时,应抓紧建立与国家经济规模相称的国内战略资源储备。

03粮食安全“陷阱”

面对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粮价飚升推波助澜的风浪,中国粮食企业必须高度警惕跨国粮食垄断集团制造“粮食陷阱”。近年来,部分国际投机资本流向价格飙升的粮食市场进行投资炒作,其惯用伎俩是大幅度抬高和操纵粮食期价,造成市场假象,以从中牟利。目前,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包括现货与期货在内的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粮食“大鳄”。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内信息机构和期货业界应加强信息分析和综合研究,向国家和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以避免由于信息短缺而跌入“粮食陷阱”,损害国家粮食安全。

04金融危机“陷阱”

伴随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资本项目账户也将逐步实现可兑换,这对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将是一个巨大挑战。如果资本账户、资本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国际资本就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大进大出,从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冲击。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几个月发生在近邻越南的金融动荡就是最鲜活的例子。鉴于此,中国有关调控部门应充分考虑国内银行体系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准备。

05国际收支失衡“陷阱”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外需支撑,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宏观经济政策在价格上涨和失业之间存在两难选择。如果刹车太猛,则会导致经济出现大幅下滑。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必须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需要提高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提高个人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启动内需是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途径。

06能源和环境“陷阱”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要在2010年实现“万元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两大节能减排目标。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通力合作,采取法律、税收、价格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统计和监督检查工作,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07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中国尤其需要避免重蹈拉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人均GDP一直处在中等收入阶段、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阶段。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要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高速增长。

08产业结构升级“陷阱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一部分产业要转移到内地,甚至是转移到国外。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也会有相当大规模的产业要转移出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就会有两个可能:一个是顺利转移,企业将走向国际化;另外一个是,金融业对这种升级换代的资金支持不够、创新能力不够、人才储备不够,导致当地的产业出现空洞化。

09城市化“陷阱”

中国的城市化率,相对其它亚洲中等收入国家还是偏低的。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贫民窟出现。但是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大规模的贫民窟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城市化“陷阱”是可以避免的。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上亿的农民工进城,由于与户口有关的种种限制政策以及移民的高成本,他们很难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但农村过剩劳动力逐步、有序地转移到城镇,将是今后若干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如何调整当前的房地产、教育、卫生等相关政策,避免城市贫民窟现象,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迫切。

10福利赶超“陷阱”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福利赶超发达国家的“黄金时代”。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拉美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连续经历两个“失去的十年”,落入以财政赤字高企、债务危机频发、经济增长停滞等为特征的福利赶超“陷阱”。

拉美的福利赶超和经济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如下经验教训:一是要重视初次分配的作用。尽管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福利水平之间寻找平衡,但应避免过分强调分配而忽视经济增长的做法。在当前,要特别强调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重要性,注重在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解决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应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充分考虑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三是在强调政府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拉美经验告诉我们:过分强调国有化和政府干预,容易导致低效率和腐败。过快、过猛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会带来负面激励和道德风险问题,还容易导致经济活力不足和经济增长放缓。(作者为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下一篇:中国模式正面临着艰巨的全球挑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