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托起中国式管理

时间:2022-10-17 03:56:08

让文化托起中国式管理

中国企业家都会面临一个重大课题,面对名目繁多的管理学书籍,该如何进行选择,管理的大道究竟是什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事物,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

管理好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大企业,我们不能否认必须有规范的西方科学管理流程,因为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现代化企业科学的分工合作是必须的,科学的流程和规范的制度虽然能提高企业的效率,但是光有这些管理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必须要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中寻找适合中国企业的中国化管理方法。

西方用了一大堆词语解释什么是管理,可我们的老祖宗用四个字就把管理解释清楚了,这四个字就是“修己”和“安人”。西方管理学者用一大堆词汇来论述企业愿景,其实我们的古人也用四个字把它说得很清楚,这四个字就是“内圣”和“外王”。

实现“内圣”和“外王”的管理最终目标,西方管理大师认为要定战略,清晰任务,明确责任,重视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古圣先贤在《大学》里论述得更加具体和详细,《大学》把如何实现“内圣外王”明确的提出了“三要素”和“八个纲领”。《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们从中可总结出管理要做到“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个“三要素”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八个纲领。这“三要素”和“八个纲领”与西方管理大师的管理理论异曲同工,甚至比他们论述的更科学。一个企业和企业家必须要做到明德、亲民和达到止于至善,做到这三点,这个企业才能基业长青,才能受人尊重,这个企业家才能成为企业家,可以说一部《大学》就是一部管理学经典。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就是中国企业家管理企业的“道”,而西方的管理科学是管理的“器”。我们把管理之“器”与管理之“道”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叫做中国化管理,中国化管理模式就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把中国优秀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哲学思维模式加入到企业管理中去,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来管理中国人,以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作为管理之“道”,用西方科学的管理流程作为管理之“器”,这种管理的“道”与“器”的结合其实更能使中国企业在扬弃的理念下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西方科学的管理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忠恕的伦理情操、内圣外王的处世风范、以财发身的商业法则、上善若水的生命智慧、知行合一的心智修炼和明心见性的自我超越等等,不仅让中国企业家学会管理之器,更使中国企业家在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中领会管理之道。

只有中国化管理才能真正把“制度流程与中国人文管理相结合”,才能符合中国本土企业的人文环境,才能使中国企业家从简单学习西方的工匠蜕变成熟知管理哲学思想的艺术大师,才能让中国企业建立一个有能力进行持续性无惧革新的组织。以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为核心的中国化管理的理论实践和探索为中国管理理论能够在世界管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应该在这条路上大胆实践下去,并总结出相关的理论体系,这恐怕是中国企业家和管理学者最崇高的使命和责任。

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爱维龙媒集团董事长

段俊平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齐涛: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