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反思性学习运用策略

时间:2022-10-17 02:37:30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反思性学习运用策略

摘要:随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而反思性学习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学习。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反思性学习的策略问题。

关键字:高中信息技术;反思性学习

近年来,反思性学习、反思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更具有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通过反思性学习,是学生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发展的一条最佳途径。

一、相关概念

反思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来进一步学习,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信息和事物,思维深化,能力提升,得到新的启发和认识,属于深层次的自我学习方式。高中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指的是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反思性学习,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因素

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性。目前中国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通过中考、高考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因此,看一所学校是否是重点学校,升学率几乎是唯一的标准。2.观念障碍。①教师认为只有自己专业精湛,就会教好学生,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难以实施反思性教学。②课堂问答,教师只是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利用有利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实施有效的反思性教学,让学生具备反思性学习能力。③教师往往把课堂讨论和学生思维的过程当作重要手段。但是在反思性学习中,思维的过程以及课堂讨论本身就是重要的目标。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要进行总结和分析等思维活动。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在交流争辩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纠正自己学习错误的认识,巩固了正确的观点。3.技术障碍。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教学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设计不同的导入;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怎样去评价;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去分析;对于一个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怎样去发现学生的想法,又如何来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这些细节上的技术问题,能很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4)学生的基础能力障碍。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不同,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环境也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的信息基础不一致,并且学生在独立思考、有效讨论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这些原因都促使学生必须具备反思性学习能力。

三、教学中反思性学习运用策略

1.采用分层教学,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例如,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程序代码的编写和单纯的算法并不是学习的重点,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如何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一些措施降低难度,可视学生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例如,第三章第二节的“程序调试的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运行与调试程序中及时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理解程序调试的真谛。程序调试,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力和毅力,进而了解程序错误的四种类型。

2.注意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程序设计在计算机应用中处于比较高端的位置,要掌握程序设计的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整合多种算法并且加以创新,加深对算法的认识。例如,在第四章第六节中,两个很大的数如何相乘的问题,虽然教材给出了解答的过程,但本节得出的程序并不尽善尽美,主要还是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反思,以增加他们发现错误和排除错误的能力。经过实践证明,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例子引导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亲切,能降低学生畏难心理,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3.举一反三,掌握经典型算法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程序设计的算法有很多,但算法并非多多益善,在高中阶段没必要也没时间讲述所有的算法,在讲述中应选择具有普遍实用性的算法,强调通法,淡化特殊方法。因为如果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花太多的时间去挖掘各种算法定会影响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得不偿失。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编程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的确,程序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枯燥,尤其是那些纯数学的循环、排序、递归,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如果让枯燥的程序算法转变为贴近生活、有趣味性的实际案例则效果就大不一样。因为鲜明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和整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寻求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枚举算法中,对电子邮箱密码进行破解,这种情景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可以该问题为主线,围绕枚举算法的概念、流程图、解题思路以及优化等等环节层层递进,这样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反思的学习态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能力,使其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在动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浅析如何改变中专学生学习英语的两极分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