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探析

时间:2022-10-17 01:26:28

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探析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中职;礼仪;措施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有序地生活,进行正常的生产、交往,使社会和谐有序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对礼仪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礼仪已成为企业兴衰、事业成败、人生命运顺逆和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礼仪被誉为中职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走向成功的“立交桥”。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开设礼仪课程,强化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既可以丰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又是中职学校实现幸福型职教、质量型职教、智慧型职教的源泉。

一、开设礼仪课程的现实意义

我校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礼仪课程,加强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德育内容。

礼仪既是人们交往中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行为,也是一个人公共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往往也从待人接物、仪表仪态、气质风度、谈吐教养等行为举止各个方面表现出高尚的礼仪。幸福型职教需要一个文明知礼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求每位学生成为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的人。因此,开设礼仪教学,强化学生礼仪养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用礼仪、礼节、礼貌来造就良好校园环境和校风,用礼仪文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净化和美化学生心灵,提高德育实效。

礼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礼仪不仅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程度,还可以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以课程形式开展礼仪教育,能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社会期望和时代要求的新的轨道,并按着社会需要和社会效益来调整自己的言行。

(三)提高学生的修养,规范学生行为引领学生学会做人。

礼仪是构成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因言谈举止不雅,生活习惯不良等引发的打架斗殴事件在中职学校不是新鲜事。以课程形式通过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温文有礼、谈吐不伪,养成守纪律、讲卫生的习惯,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劳动纪律。培养学生待人以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和优良品质,追求高尚的精神情界,给人们美的印象。

(四)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引领学生学会做事。

所谓形象,就是双方在对方心目中形成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它的形成大多数通过礼仪来传递、并直接影响着交往双方关系的融洽与否和交际的成败,学生能否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同,其良好形象尤为重要。在社会生活中,约见、应约、介绍、握手、问候、告别等,都有诸多礼仪;着装方式、打电话的态度、招呼人的用语、交际场合的举止等,都会传递出各种相关信息,同时也无不影响着学生自身形象,以课程形式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约之以礼、守之以礼、行之以礼的良好形象。

二、中职礼仪课程教学的体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职教育承担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要求中职学校注重内涵提升,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激发学生天生的潜能,促使其自主发展,塑造职校生的素质、人格、人品、促使其养成做人的典范,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自律、学会合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加强认识,更新教学理念。

目前,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礼仪教育看成一种后天的教育,即需要灌输的一种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再观,而中职生对条分缕析的思想教化深感厌烦,教师的“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不仅忽略了品德、礼仪层面的一些东西就潜伏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就潜伏在人性之中的事实,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枯燥乏味的“填鸭”过程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生记的传统模式,教学重点不能简单地把某种概念、原则装入学生的脑袋,而应该通过各种介质,把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挖掘出来,把人性中假丑恶的一面管理起来、控制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

礼仪作为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不是为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礼仪的价值,培养礼仪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礼仪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体验为主的课程,教学活动应强调“四个注重”。

(1)注重探究学习。通过探索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获取礼仪知识和能力。如教师借助“素以‘礼仪之帮’”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仍得不到他人尊重的残酷课题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全方位引导学生探讨“钱与别人尊重从来不是对等的,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行为、气质、举止”和把握“自尊、自重、自觉、自省”的路径,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自由探索、自我成长的习惯。

(2)注重体验学习。教学活动广泛组织诸如“站有站样、坐有坐姿”、“孝敬长辈”、“和睦同学”、“待人接物”、“要做什么事,怎样做事”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更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内驱力。

(3)注重合作学习。如结合“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感恩活动,以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礼仪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平台,有目的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思考、发现、解决和创造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共同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和分享习惯。

(4)注重自主学习。结合课程,成立礼仪形象协会,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发表自己意见,并主动参与问题的解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活动中注重与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参加活动负责的养成。

(三)从学生自身生活中提炼素材,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生礼仪教学内容必须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与学生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突出以“礼仪、礼节、礼貌”为重点的行为规范养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要求和规范。不仅要求教师用宽广的视野去联系社会实际,更要求教师放眼身边,去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学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意、体验密切相连,学生的学习、生存、协调与做事很多是在现实自身的生活实践中进行的。礼仪教学要与学生自身现实生活相联系,要充分挖掘生活中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能够从身体力行的小事进行综合探索。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共鸣,把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中,自觉实践规范、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礼仪教学应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性发展奠基,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提供保障。其教学内容涉及校园礼仪、职场就业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公共生活礼仪等,并以课程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形式呈现。如小组讨论分享、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通过活动来收获学生对礼仪的感悟。教学方式多为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自我反省法和榜样示范法等,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探究,体验和养成,以期实现教学效果。

(五)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注人的内在发展、和谐发展。礼仪教学从内容和要求上和素质教育一脉相承,也是大德育观的具体体现。礼仪教学必须做到“四个相结合”:与学校传统教育相结合,让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定期开展以“企业需要怎么样的人”、“感恩教育”等为主题的专题教育,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感动震撼学生,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只有通过讲究礼仪,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得到帮助和被群体接纳。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礼仪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形象礼仪大赛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增强自尊、自重、自觉、自省的优良品质。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常建坤主编. 现代礼仪教程[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议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发展 下一篇:对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