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分析

时间:2022-10-17 01:02:58

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分析

摘 要:以工资水平为标准,按照"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的大学生多数可以称为"自愿性失业"。他们的失业并非由于没有工作,而是对现有工作不满意而自愿放弃,继续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搜寻。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摩擦性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降低了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效率,阻碍了劳动力与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不仅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就业,同时对我们不断深化和拓展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次要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03-02

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1996―2006年这十年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将近4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660万,“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均将达到700万。伴随着持续涌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人群不同,他们的失业并非因为无业可就,其中很大部分是对现有工作不满意而“自愿”失业的。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1971年,多林格尔(P.Doringer)和皮奥雷(M.Piore)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1]。该理论把整个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劳动力市场(primary market)和次要劳动力市场(secondary market)。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企业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工资水平较高、工作环境优越、企业培训良好、晋升机会多等;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企业规模一般不大、工资水平较低、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培训、缺乏内部晋升机制等。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划分,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赖德胜(2001)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按照户籍制度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也可以由我国经济发展的二元特征为标准划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与中小城镇劳动力市场[2]。本文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标准是按照其工资差别来定的。由于劳动力就业具有“逐利”的特性,其他条件,如工作环境、企业培训等都可以看成是工资的函数。因此,主要劳动力市场对应的特点就是高工资,次要劳动力市场特点就是低工资。对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主要劳动力市场必定是他们就业的首选。但因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数量的限制及自身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顺利地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大多数人不得不被“分流”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无论是企业的性质还是工资水平都与大学生的预期有较大差别,一部分大学生会主动放弃工作机会,从他们主动选择失业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失业可以归结为“自愿性失业”。

二、高保留工资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一开始就对工资水平有个预期,该预期称之为“保留工资”。大学生要找的职位所提供的工资不能低于他们的保留工资。如果找到职位的工资高于保留工资,就接受工作,否则就继续搜寻,直到找到不低于自己的保留工资为止。按照该理论的描述,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是因为过高的保留工资。根据Trendence与GTI Media联合的《2010年中国毕业生最佳雇主调研结果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毕业生每月工资期望值为4 379.5元,其中男生为4 700元,女生为4 100元。另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0届大学生毕业后半年月收入实际为2 479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期望工资和实际收入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工资的期望还是普遍偏高的。大多数的大学生失业是由于雇主所提供的工资低于他们的保留工资,使大学生放弃了现有工作而继续搜寻。在此要说的是,大学生保持较高期望工资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并不是盲目的,他们保持较高期望工资是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必然反映[3]。笔者以为,大学生高期望工资也可以解读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后高学费的一种反映。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描述,读大学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是投资人希望在将来获得一定收益回报的。我们用Q表示大学生预期净收益,TR(w)表示预期工资,也就是保留工资,TC是上大学的全部费用及其机会成本,个人预期净收益Q就可以表示为:

Q=TR(W)-TC

如今,随着高校学费TC的增长,为了保持将来预期收益Q不变,大学生必定会提高自己的保留工资TR(w),不断上涨的学费也一次次地逼近人们的承受极限。根据2005年有关数据显示:大学4年收费约2.8万元(三本、艺术、医学类专业收费更高),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①当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 493.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 254.9

元[4]。一路高涨的学费,使越来越多的家庭负债累累。仅仅是作为“沉没成本”的学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再加上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后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作用减弱而引起的不断加大的人力资本投资,各种各样的考试费、辅导费、考证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保留工资。

为了找到自己心中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就要加大搜寻的范围和强度。不同大学生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与家庭背景,面对的约束条件也不尽相同,高保留工资会改变他们工作搜寻的方式。逐渐拉大的保留工资与市场均衡工资差距会扩大自愿失业的人群范围,同时也会加大他们搜寻工作的难度[5]。对南京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做的实证分析得出:大学生平均工作搜寻时间为4个月,伴随期望工资的上升,大学生工作搜寻难度会增加,搜寻时间也会延长。

三、次要劳动力市场“逆向选择”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于1970年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一文,对“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旧车市场”上,卖方之所以能向买方推销次品,是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作者指出,在一个“旧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好车”和“坏车”,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他们都是理性的个体。卖者对自己汽车的情况十分熟悉,而买者不熟悉,但是买者对市场上价格分布非常了解,他知道自己存在一定概率买到“好车”,也存在一定概率买到“坏车”。处于谨慎的考虑原则,买方每次只愿意支付市场的平均价格,而不愿多出。长此下去,越来越多的“好车”就会自动退出市场,只剩下越来越多的“坏车”留在市场上,形成了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我们可以借用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次要劳动力市场。②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用A1=2 000表示高素质的大学生,A2=1 000表示低素质的大学生。市场上有大量的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大学生对个人能力非常熟悉,但招聘企业不熟悉,招聘企业只知道该市场上平均劳动力素质分布和工资水平。当双方信息完全的时候,劳动者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获得相应的工资,如W1=2 000(高素质),W2=1 000(低素质),但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招聘企业处于保守的策略,只愿意支付市场的平均工资来雇佣大学生,即W=1 500。这样一来,那些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会逐渐退出该劳动力市场,只剩下那些相对低素质的大学生留在市场上。

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劳动力市场出现的特殊情况:一方面,大学生不断抱怨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太低;另一方面,企业也在发愁招不来高素质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不满意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或不愿意在该劳动力市场上被当成“低素质”劳动者而选择了离开,加入了自愿失业的队伍。

四、结论及对策

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过高的保留工资拉大了与实际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的差距,造成了较大的心里落差;二是次要劳动力市场不能按照劳动者的实际能力支付工资,普遍偏低的市场均衡工资又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大学生在该市场上自愿选择失业,而企业又招聘不到优秀的大学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次要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最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建立起“统一、高效、透明”的大学生人才交流中心,通过及时的信息,使大学生偏高的保留工资回归到合理水平,逐渐缩小与市场均衡工资的差距,缩短工作搜寻时间、降低搜寻难度;另外,高校与企业要加强合作与沟通,增强企业灵活用工机制和工资支付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次要劳动力市场“逆向选择”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ter B.Doeringer,Michael J.Piore.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Vol.25,No.2 (Jan.,1972).

[2]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3]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4]孙宪华.直面高校收费和大学生就业[J].数据,2005,(12).

[5]谢勇,李.大学生的工作搜寻时间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上一篇:交通肇事后抛弃伤者的行为定性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