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己学傻才是重点 重点高中的次要生活

时间:2022-06-24 06:05:09

别让自己学傻才是重点 重点高中的次要生活

青春的表现形式有N种,但一旦套上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学生的身份。似乎立马就只有唯一的一种:学习。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戴黑框眼镜,穿宽松校服,成天趴在堆满了高过头顶的教科书的课桌上钻研每一道难题。在一些新闻报道里,这些学生被“妖魔化”,要么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连个鸡蛋都不会剥壳,要么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考试掉了名次就要跳楼。

其实,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并不单是指呆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努力为高考多考几分,而是你通过和社会的接触懂得了什么,酝酿出一颗细腻的心,即使是面对~件简单的物事,也能看出充满张力的寓意,然后成长如期而至。

比如这一期介绍的几名学生,他们身处重点高中,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但仍然听从内心。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他们有爱心,愿意去帮助和自己无关的人;他们漂亮而风光,面对各种诱惑依然保持住了本真的自我;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但不是“谢耳朵”那样的GEEK,他们家庭条件不够好,但还是努力培养特长;他们有高雅的追求,心无旁骛地向着艺术的殿堂奔跑……

也许在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同学眼里,他们做了很多对高考没有帮助的“傻事”,甚至有些“不务正业”,但没有了这些“傻事”,被学习填充得快要爆炸的青春还能叫青春吗?

这些人儿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维度,而非线性的学习,就像是-个魔方,每一次旋转都会产生一面新的图案。

社团生活:穿过清纯触摸人生的苍凉与坚硬

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社团都是学生群里最关注的话题,无论你是文艺青年,还是学习青年,都有大把的文学社、电影社、街舞社、英语社……等着你。大多数的社团都是以娱乐为主,偏有那么一群人加入了以奉献为主的爱心社,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两个社团的爱心接力

屈懿成立音乐社的初衷带着点赌气的性质。想加入学校音乐社,因为满员而未遂,索性自创一个。

几天后,新的音乐社就成立了。为了超越之前的那个音乐社,屈懿招了4个副社长,原想着可以群策群力,哪知人越多意见越难统一。每次搞活动,活动本身并不累,累的是活动主题的确定,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刚开始,屈懿开完选题会就委屈得想哭,觉得自己这个社长毫无威信可言。但认真比较了大家的意见,详细分析了各个方案的优劣,再借鉴别的校内活动,也就掌握到了规律,逐渐地还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和副社长们的分歧也就越来越少。

冬季招新时,有人提议采取表演形式,给每个人3分钟展现自己,但是预计招收150人,报名的有600多,全部面试完得等到啥时候?屈懿决定从态度入手,报名者首先填一份很详细的表,对自己有个全方位的介绍,再说清楚擅长什么,为什么要加入社团,之后的打算等,那些不认真填写的就直接排除。这个建议,全票通过。

招新后不久就是圣诞节,社员们都想开一个圣诞音乐会,屈懿就去和校领导申请,领导在屈懿各种保证之后总算答应把学校礼堂借给她。大伙儿高兴坏了,迅速地确定了表演形式、曲目和人员之后,就积极的抽晚自习前的那点时间排练,还通知了各路好友前来围观。

圣诞节那天,屈懿领着参演者浩浩荡荡地赶到礼堂,才发现礼堂的大门紧闭着。屈懿马上联系领导,领导的解释是“圣诞”有崇洋的嫌疑。眼见得外校的朋友就快到了,如果被拒之门外,这将是多大的尴尬?屈懿一直解释节目大多是中国古典民乐,比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月光下的凤尾竹》……只是借了圣诞节这么一个由头而已。终于说服了领导,演出如期举行。

屈懿的同班同学何奕佳,是爱心社的第五届社长。爱心社的“领导班子”每年都会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竞争上岗,何奕佳先是当了一年干事再在600社员里脱颖而出。当上社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劝说屈懿合作,有了音乐社的帮衬,爱心社就可以更好地筹款,探视时的形式也可以更多样。

两人一拍即合,制订了周末在市中心广场的表演计划,还找了一个语言培训机构打算拉2000块钱的赞助。尽管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说辞,但是真正站在对方面前,屈懿还是不知道应该先从哪句话说起,最后自然是被人客气地请了出来。

回去和何奕佳一分析,觉得是因为对活动的介绍不够充分造成的,于是两人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冲印了以前社团活动的照片,准备了社团的背景资料,再把要钱改成要物资——宣传单、社员证、海报、奖品由赞助商提供,正面是社团内容,背面就是形象广告。下一次,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当即拍板。

临近表演的前两天,赞助商突然来电要撤销赞助,说当初答应赞助是因为屈懿所在学校的名气,但是上级认为单纯靠社员发传单欠缺核心竞争力。事发突然,临时印刷相关资料来不及,而且也欠缺资金,屈懿一筹莫展。对方又改口说,如果他们能够提供同学们的家庭住址,赞助继续有效。原来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客户信息资源,屈懿和何奕佳断然拒绝。老师知道这事后,温和地提醒她们,今后一定要记得签合同,不管再小的事,都应该有个凭证。

这一堂课的教训,她们是很难忘记了。

第一次随着何奕佳去社区养老院,屈懿震撼了,那么多苍老的生命,以一种近乎衰败的姿态存活着。何奕佳小心地提醒她应该怎么和老人说话:很多老人是不愿意提家人的,早逝的亲人或者不孝的子女是他们一生永远的痛;有些老人渴望和年轻人说话但是又不敢,这个时候就要主动上前摸摸他的手——何奕佳一直无法忘却第一次摸到老人的手满是骨头的那种震惊;当然,也有健谈的,比如一个退役老兵,他就爱讲当年在战争里的风光,不管你听过了多少遍,都应该饶有兴趣地听他说下去——这应该是他唯一的乐趣了……

曾经有同学说何奕佳亏了:“又不是自己的亲人,干嘛去花那个时间?”但是何奕佳坚持认为加入爱心社,其实赚到的是自己,“爱心”对于她来说以前只是一个词现在却变成了具体的感知,她懂得了亲情的可贵,学会了怎么去爱人、关心人,并且适时地表达。

模特女孩:美貌只是智慧的一件外衣

“理工科第一名”,这话是打击女孩子长相的头号说辞。有不少漂亮的女生,早熟而多情,在青春期过早地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是她们往往成为了一只扑火的蛾子,直到最后被火焰吞噬,为了所谓的爱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在一所重点高中的理科班,遇见一个品学兼优还美丽的女孩,不异于是遇见百分百女孩。

是美女,更要是才女

再过两天,廖银玥就要从花季迈入雨季了,问及生日有什么打算,回答是“在奋斗中度过”。廖银玥很漂亮,巴掌脸、高挑身材,但是她并没有把自己的外表当做成名的捷径,保住理科重点班的名次才是王道,她所在的学校实行滚动分班制——一学期考两次,根据名次决定这个月进重点班还是普通班。

如果你以为她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那就大错特错,学生之外,她还有另一个很潮的身份——模特。

进入这一行很偶然,去年寒假的最后一天,廖银玥和妈妈去中央公园玩耍,无意中看见一群摄影师在外拍。廖银玥上前看热闹,被一位摄影师看见并主动帮其拍照,还推荐她去参加《重庆时报》的“我要去”模特选拔赛。

廖银玥作为唯一的一个未成年人选手,顺利入选,但是因为气候原因不能进藏,改成参加另外一个活动“摄之旅·美景秀”,再一次顺利入选。几天后,就收拾行囊在妈妈的陪伴下去四川死海参加了主题拍摄。这一次拍摄,相当于是一次免费旅行,廖银玥很开心,终于有能力让妈妈“沾一下自己的光”。这次拍摄,她获得了“最上镜模特奖”。

廖银玥的镜头感与生俱来,但是,第一次在拍摄现场,多少还是有点紧张,动作不是很放得开,表情也有点僵硬,一组并不长的照片拍了很久。不服输的她,回去之后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终于慢慢掌握了技巧,多拍摄几次还有点如鱼得水的劲儿。甚至能捕捉到每个摄影师的异同,比如说有个摄影师的相机是手动快门,比自动的慢,每次都必须在按了快门之后保持几秒钟的造型。

照片看上去很美,拍摄干起来很苦,夏天穿着薄薄的衣服,躺在草地上仿佛针扎,有时候靠在大树上,还会发现蜘蛛、天牛之类的女孩子的公敌。有一次去湖北神农架拍摄,几个小时的山路让廖银玥狂吐不已,到最后,实在是吐不出东西来。这些经历,廖银玥很是感激,因为它们让自己得以快速成长,胆量变大了,毅力也增强了。

为了保护女儿,廖妈妈坚持每一次拍摄都全程陪同把好思想关,并且让女儿素颜出镜展现真实的自我,于是平,尽管已经有了多次拍摄经验,廖银玥仍然文静而秀气,平日里就穿牛仔裤和校服,扎个马尾,丝毫没有模特的“名利感”。

目前,有好几家摄影机构邀请她签约,廖银玥——拒绝。虽然酷爱镁光灯下的生活,但她并不想以模特为生,她要考重点大学,她要学金融。一个人的美貌固然重要,但是难以永恒,只有内在才是不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既然“奶茶MM”都可以为了高考拒绝张艺谋拍摄《金陵十三钗》,那自己也应该经得起这些诱惑。再说了,偶像娜塔莉·波特曼不也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吗?要是美女,更要是才女!

科幻男生:帅得就如设计完美的一个“阴谋”

不修边幅的理工男似乎是每一所重点中学的标配,他们沉默弧僻,他们不善交际,一副所有的智力都花在了思考人和宇宙的关系上的模样。所幸,还有那么一群同样爱好科技创新的理工男,他们青春活泼,他们时尚运动,他们在发明创造的同时还不忘别的娱乐爱好,把高中生活安排得比一般的同学还精彩。

想玩穿越的科技控

白色卫衣、休闲裤,隔得远远的,就能感受到曹家泺身上那种青春期男孩子特有的活力,原来高智商的理工男并非个个都是GEEK——身材挺拔的他还是学校国旗仪仗队的队长。

曹家泺的爱好很广泛,建筑设计、街舞、摄影、编剧……但最爱的还是组装模型。小学三年级便开始玩“小号手”这样专业的静态模型。静态模型非常的费事,需要先按照说明书组装,找出不足之处再拆开,然后改造,用金属和胶水之类的物品加细节——这种特制的胶水,一般需要12个小时才能干,而这些细节,很多是需要用镊子夹着一点一点的慢慢拼凑,一个部件拼好脖颈酸痛无比——然后用喷枪、涂料上色,还有磨痕、锈蚀、旧化、泥土……

坦克难就难在做消光处理,也就是亚光效果,因为在作战过程里,坦克太亮的话很容易暴露。而汽车模型难就难在打磨抛光,抛光过程和真车抛光类似,先喷上一层亮光膜,再用棉签蘸着专业涂料擦拭,直至达到不错的效果。

去年7月初,曹家泺所在的团队在RoboCup Junior全球足球机器人大赛里获得了冠军。一个团队总共3名学生和1名带队老师,老师和学生根据比赛方的规定来共同设计机器人,再由学生组装,编写程序控制它在球场的动作。

比赛用的机器人不是我们平日里看见的那种人型机器人,而是小车型的——因为人型机器人靠两只脚前行,要想保持平衡就得控制速度,而在足球比赛里,对机器人的速度要求是很高的,最快时可以撞得人手指骨折。

既然是小车型,轮胎自然很重要,这一次比赛,就差点吃亏在轮胎上。现场场地和模拟场地不一样,之前他们的模拟实验都是在硬地面进行的,而现场是软地面,很容易被运动的轮胎卷起来,各种纤维也容易被吸进轴承里。第一天的每一场比赛他们自然都输了,当晚连夜想对策,重新改进轮胎,把空间间隙留大,并且半场比赛结束马上就像F1那样换备胎,换下来抓紧清理,以便下一场轮换。终于,在40多个参赛国家里脱颖而出,获得冠军。

这次比赛给了曹家泺巨大的信心,一个月后又参加了“全国电脑制作机器人大赛”,但是失利了。他们的机器人虽然程序编写得好,但是电机不好——每一种比赛所需要的电机规格大多不同,不是每个厂家都有卖,电线所承受的电流太小,一旦和对方冲撞就会卡死,空转状态下,电机很容易被烧坏。

对方有赞助商支援,就可以在现场无限换机器人,而曹家泺没有,只带了几个电机备用,于是很快败下阵来。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曹家泺的斗志,他依然对科技创新保持着相当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科技上,今年还获得了“科技创新市长奖”。

硬科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电影也是曹家泺的大爱,平常随身带个软面抄,一旦冒出奇特想法就抓紧记录下来,为以后拍电影积累素材。在一年多以前,他和几个好朋友有了一个关于时空穿越的点子:让过去的“自己”因为一些阴谋去刺杀未来的“自己”,没想到今年就有个类似的电影被好莱坞搬上荧幕——《环形使者》。

电影还能给他带来科技灵感。新闻报道说美国的军用公司推出了悬浮摩托,可以靠两个螺旋架停留在空中,但是速度不够快,转弯也不够灵活。看了《蝙蝠侠》后,他就大胆设想可以把两个螺旋架设置为一主两副,主架负责提升力,副架利用角度间隙来调控左右。

当然,这一切都还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真正投入实践需要极其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曹家泺打算等自己考入大学,有了经济支持之后再正式投入行动。

剑道艺术:理想与现实之间划过的锋芒

在高考的考场上,一分之差很有可能决定着你是一本还是二本,但是,就这么区区一分,实在是不好拿,于是很多人改走“艺体道路”——艺术尖子生和体育尖子生。按照规定,这两类学生在高考时可以申请加20分。

一个拉小提琴的“武士”

小提琴和剑道,听起来两个毫不相关甚至相悖的物事,谢俊杰居然可以从容地游走于二者之间。眼前的这个少年,内敛而瘦弱,既没有音乐爱好者的不羁,也没有剑道爱好者的壮硕,外表实在是普通。

听说他在“第八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获得了少年B组小提琴二重奏金奖,原本以为这又是一个全家鼎力支持,从小斥巨资培养的标配故事,但是他淡淡地说,其实家庭条件一直都不好,也没有找过名师学习,就是去少年宫上的兴趣班,琴也是挑便宜的买,直到上了初中,才买了一把3000元的琴。

因为想把烂琴拉出好效果,所以就得比别人更努力。

初时,因为年纪小,见识少,对曲谱的理解有限,拉琴时一味地照着琴谱拉,技巧倒是掌握得很好,感情却始终不到位。

感情是一种很悬的东西,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老师无法言传身教,只能靠自己琢磨。为了训练台风,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跟着歌剧院的乐队去演出,重奏讲究配合,自由发挥性远小于独奏,谢俊杰更加放不开。外行当然感觉不出来什么,但是老师们的表情让他知道自己的差距,至于后来究竟怎么练好的,他没有多说,但我想应该和所有的励志故事差不多。

升高中时,父亲让他报考音乐学院,谢俊杰经过仔细思考,还是选择了普通高中。音乐学院学费太贵,他没有把握自己能顺利地成为一名小提琴家,还不如利用现在的特长在一所普通高校里换取一个艺尖生的身份,这个懂事的孩子在现实面前已经学会了成本分析。

一进高中,谢俊杰就创立了剑道社。剑道在中国很冷门,谢俊杰初中时学剑道是因为天天练琴肌肉酸痛,想通过暴力一点的方式来缓解一下,哪知道多几次竟然爱上了这种运动。

为了锻炼武士的意志,夏天的道馆不论多热,都不开空调。进行对抗练习时,那厚重而不透气的护具,真的会让人起痱子。相比起来,练基本功时穿道服就舒服多了,但是又危险,一节课两个半小时都重复一个动作,就算不走神也不容易控制力度。谢俊杰就曾经在练习挥剑动作时,不小心把别人的额头打肿过,幸好是用的木剑,不然就是“现场开颅”了。

因为长期握剑,他的手掌一圈全部是茧,刚开始不懂,一看长了茧就想撕,哪知道练习的时候剑鞘就在那个上磨来磨去,可谓血的教训。拉小提琴也要磨出茧,不过是在手指头上,和握剑长的茧相得益彰,谢俊杰戏称这是自己的保护膜。

希望他真的能得到保护,小提琴让他更快乐,剑道让他更强大,做更好的自己。

拉丁舞步:没有一种人生天生就有“标配”

有那么一种学生,从来都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对于他们而言,艺术才是一生的追求。不同于艺体生的功利,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发自内心,只为步入艺术的殿堂,不为高考加分。

舞出人生的精彩

同学都管曾琳晶叫“晶爷”,这个洒脱大气的女孩儿,也确实有着一种爷们儿风范。“没有一点霸气,Hold不住拉丁。”她说,“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小学~年级就开始跟着妈妈的好朋友学习拉丁舞。”

妈妈的要求很高,任何动作看两遍就必须学会,并且随时都得挺胸收腹,注意正确的呼吸吐纳,因为长期穿高跟鞋练习脚尖内扣,曾琳晶的脚背明显比别人高一些,右脚肌腱也有一点受损。

每个舞种都有每个舞种不一样的美,但是基本功的枯燥都是相似的。为了一个基本步,就需要来回的走两三个小时,更痛苦的是拉韧带,压大胯时必须像一只青蛙一样趴在地上,老师一来就直接坐在背上。回忆起这段往事,曾琳晶笑嘻嘻地说那时候不知道偷哭了多少次,果然是当时让你痛苦的事情,总有一天会让你笑着说出来。

7岁时,曾琳晶第一次参加业余组比赛,报的9岁组,居然得了第一名。小学6年级时,老师觉得以曾琳晶的现有水平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于是推荐了自己的老师——中国第一位拉丁舞世界冠军,从此,每个暑假都去深圳接受专业训练。训练的效果非常显著,之后的每一次比赛,都赢得没有悬念,曾琳晶一度以为自己天生就是为了拉丁而生的,没有比自己更适合拉丁的人。

直到初一,她参加了一个专业组比赛,报的成人组,只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顿时就傻了,以为自己已经到了瓶颈期。老师认真地为她分析了失利原因,父母也不断打气,终于慢慢平复了心情,决定通过更大的努力来超越自己。

去年12月,她参加了全国舞蹈精英赛暨CDSF体育舞蹈大奖赛,顺利进入决赛。决赛总共5场比赛,在第2场比赛时,因为舞伴搭手时用力过猛,她的右手食指骨折了,当时眼泪就出来了,但还是坚持到一曲终了。下场后,医护人员及时急救,总算没有影响后来的几场比赛。

为了训练台风,曾琳晶还常常和舞伴一起去商演,比如说新楼盘推广活动、公司年会助兴、婚庆现场表演……一般是一曲舞一个人400元的报酬,有一次遇上JW万豪酒店搞活动,她领到了1000元的“高薪”。

曾琳晶的目标是在大学时期参加“黑池”(国际标准舞活动之首,由世界舞蹈组织主办,每年五月在英国北部小镇黑池举行)大赛,都没想得奖,只要能够入围就好。现在的她,舞艺精湛了,人却深沉了,不再是当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她说,人生就如同跳舞,跳着跳着就知道应该怎么放低重心,应该怎么加快转速,应该怎么塑造肌肉线条,她坚信自己会舞出人生的精彩。

上一篇:打假批劣显精神 下一篇:加强书法教育,打造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