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记叙文的抑扬

时间:2022-10-17 12:57:39

什么是记叙文的抑扬

什么是抑扬?

为了把抑扬更形象地展现给大家,我们先来看一篇例文(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选文并非写的一件事):

例文:

我的父亲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 王亚群

小时候看父亲,父亲很高大,就像大山里的一片森林,我是这林中的小树苗,小树苗永远离不开大森林的怀抱。

长大了再看父亲,父亲却很沉默,就像一株参天大树的根,我是这树根上长出的长枝条,树枝永远报答不了树根的恩情。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干完活,总是喜欢坐在椅子上,悠悠地抽着烟,我则像一只乖乖的小猫偎依在他的大腿旁。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可我不知道。他抽完一根烟,就看看我,又笑了笑,然后把我抱起来,用满是香烟味儿的嘴在我脸上亲。他那又黑又硬的胡须,经常惹得我哈哈大笑。我已经习惯了父亲这种独特的味道。

父亲很爱我,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是父亲那一张愁苦的脸。

一天,我病了,父亲把我抱到自行车上带我去医院。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泥泞的路很滑,车子骑不动,父亲只好推着我跑,边跑边不时地回头望着我。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无力地眯缝着眼睛,只觉得此时的父亲真像电影中的飞人。父亲说,不用担心,一会儿到大医院就好了。治疗时,父亲在一旁紧紧握着我的手。看到我哭,他就用粗粗的、冷冷的手给我擦眼泪。治疗结束后,医生要我留院观察。夜深了,父亲就坐在我床边看着我,就像我小时候看着他那样,静静地看着我。第二天醒来,看见父亲红红的眼睛在牢牢地盯着我,生怕我突然间飞了似的。我知道父亲肯定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看着我,一直到天亮的。我赶紧笑了,父亲像得了宝贝似的,又用他满是胡须的脸扎我,他脸上紧绷的肌肉到此时才舒展开来。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我在父亲细致的关爱中长成了大小伙。然而,父亲在养育我长大的同时,也喂大了我的虚荣―――我居然开始讨厌起父亲来了。

父亲个子不高,比瘦小的妈妈还要低一头。当然,受遗传的我自然是全班最矮的一个――不,是全校最矮的一个!我总是暗暗地流泪,在心中反反复复地问父亲:“你为什么不是高个?如果你长得像我同学的父亲一样高大挺拔,别人就不会那么整天挖苦我、嘲笑我了,就不会整天追在我身后叫我‘矮墩’‘侏儒’了,我也不会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了……”上中学后,这种低人一等的委屈更像着了魔似的,深深地积压在我心里。

于是,我经常躲避父亲,不愿意和父亲走在一起,更不愿意让父亲到学校来看望我,尤其一点也不喜欢他抽烟的样子。父亲好像也觉察到了什么,开始只是忧伤地看着我,后来只要老远看到我的影子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迅速地把烟藏起来,惶惶然,像犯了错的小孩,愣愣地等着我朝他斜上鄙视的眼神。我呢,总是从父亲的外衣口袋中缴获一包未抽完的烟,然后狠狠地把它们摔到地上,再重重地踩上几脚,好像这样就能减轻我对父亲的厌恶似的。

由于我的讨厌,父亲终于下决心把烟戒掉了。戒烟后,父亲明显地消瘦了许多,整天远远地躲着我,又整天默默地顺着我,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看起来更忧郁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并没有找回我所要的自尊,反而更加难受了。时间长了,每当一见到父亲,我就立刻觉得背上有无数的针在刺我。厌恶父亲的心情,使我的双眼蒙上了灰暗。我知道我错了,但好强的我又不想对父亲说。

那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父亲留在桌上的纸条:“饭菜做好了,都在锅里。如果凉了,再热一下,用煤气小心。爸爸到田里去了。爸爸没用,对不起。我知道你心里很烦,以后我会尽量让你看不见我。快吃吧,别饿着了!”署名是“小个子父亲”。

我顿时泪如泉涌,我知道自己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发了疯似地狂奔到田里,抱住满头大汗的父亲呜呜哭泣。父亲抖抖地摸着我的头,又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慌忙地擦着我脸上的泪,喃喃自语道:“都怪爸爸不好,都怪爸爸不好,让你受了这么多的委屈……”

父亲那双久违的粗糙的手啊!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拥有父爱的温暖,它像一棵高高的树,更像地下默默的根。亲情无价,真爱无价!就让那可恶的虚荣像那发黄的枯叶一样随风吹落吧,让那可恶的虚荣随风儿一去无影踪吧。

我爱父亲!

点评:这篇文章除了关注到结构上的照应和文章的波澜以外,更突出的一点是因为文章设置的“曲折”,增强了表达效果,升华了作者对父亲的爱。这就是因为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波澜法――抑扬。

首先小作者写自己小时候非常敬仰父亲,觉得“父亲很高大,就像大山里的一片森林”,以至于习惯了父亲呛人的烟味,这是“扬”,是直接表达。然而作者没有顺着这条路写下去,而是说“父亲在养育我长大的同时,也喂大了我的虚荣”。在学校里同学们都讥笑自己个子矮,于是导致“我”在心底里非常藐视父亲,这是“抑”,转向了敬重的反面。这也是文章的第一个转折点。这时,作者不再习惯父亲的烟味了,而是“我”毫不留情地缴获父亲的香烟。“我”与父亲的隔阂与日俱增。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没有维护自己的“父道尊严”,而是一如既往地爱“我”。这一种爱,是下文“扬”的基点。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扬上去,那么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就会深刻得多。后来,“我”知道错了,却不愿向父亲表白。作者提供了第二个情感突破的契机,父亲留下的小纸条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又是“扬”。这也是第二个转折点。因为上文一再地“抑”,一再地表现对父亲的伤害,而父亲一再地退让、容忍,所以这里的“扬”就比开头的“扬”显得更有力,令人情不自禁地佩服父亲深沉的爱,正像文中所写的那样:“它像一棵高高的树,更像地下默默的根。”作者这种由“扬”到“抑”再到“扬”的适度的转化,实际上表现了对父亲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也是父爱不断升华的过程。

因为抑扬而升华,这是抑扬的魅力,也是我们学习抑扬关注的核心。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我们在学习了写出波澜之后,能够将文章写出水花,写出起伏了。但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凸显文章的价值存在,是为核心价值服务的。有波澜了,不见得就提升了文章的价值存在,为了更好地突出文章的核心价值存在,抑扬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抑扬”其实是一种相对的关系,而运用到文章当中就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相互凸显的效果。“抑”的基本意思是“向下压”,而“扬”的基本意思是“向上举”。正如把瓢按在水里,越往下按,浮起的力量也就越大,“抑”的目的是为了“扬”。人们也常说“抬得越高,摔得就越痛”,运用到文章当中,“扬”得越高,那么“抑”的力度也就越大。因此,所谓“抑扬”就是运用二者的背向强化的效果来行文的一种叙述技巧。

上一篇:在南下的火车上 下一篇:智能化数字社区的应用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