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穿上了汉家衣裳

时间:2022-10-17 12:52:51

2004年11月12日,天津市政府在天津文庙举办祭孔表演。表演队穿着清装,一些参加的官员也穿着清代官服。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试图就此问题与主办方沟通,但毫无结果。无奈之下,她一个人到偏殿换上汉服,出来向孔子虔诚祭拜。事后,她拟写《一个人的祭孔》,在网上广泛传播。文章结尾说:“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在汉服祭孔的呼声下,2012年9月,天津文庙祭孔表演终于改穿汉服。在推广汉服的前几年,方哲萱穿着汉服走遍全国,甚至远赴澳大利亚、德国。她曾被认做外国人,被路人不理解,甚至被网络攻击,但她认为这些都是先行者必须面对的。近年来,她致力于举办关于华夏衣冠的讲座,尤其注重成人礼和拜师礼的现场展示。

2007年10月28日,网友“溪山琴况”(又名“天风环佩”)因心疾逝世,享年30岁。“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纷纷哀悼。“溪山琴况”生前任“天汉网”管理员及百度“汉服吧”吧主,提出并主持“天汉网”民族礼仪复兴、节日复兴和汉服产业化三大计划,首次用纲领形式将汉服运动与华夏文化复兴相结合,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他首倡的冠笄礼计划、华夏正婚礼计划、中国式学位服计划、奥运礼服计划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在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溪山琴况”逝世后,有网友将其文章编成《溪山文集》,在网上广泛传播。这几年,面对汉服运动瓶颈,很多圈内人感慨:“如果‘溪山琴况’还在世该多好……”

2007年10月28日,网友“溪山琴况”(又名“天风环佩”)因心疾逝世,享年30岁。“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纷纷哀悼。“溪山琴况”生前任“天汉网”管理员及百度“汉服吧”吧主,提出并主持“天汉网”民族礼仪复兴、节日复兴和汉服产业化三大计划,首次用纲领形式将汉服运动与华夏文化复兴相结合,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他首倡的冠笄礼计划、华夏正婚礼计划、中国式学位服计划、奥运礼服计划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在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溪山琴况”逝世后,有网友将其文章编成《溪山文集》,在网上广泛传播。这几年,面对汉服运动瓶颈,很多圈内人感慨:“如果‘溪山琴况’还在世该多好……”

叶茂(网名“百里奚”)曾在武汉新东方学校教授美国口语,后来到武汉某高校教英语。在这些英语讲台上,叶茂却穿着汉服上课。学生们对他口里的“西方”(英语)和身上的“东方”(汉服)的强烈反差产生浓厚兴趣,而叶茂通常会“现场教学”:“你们看,这就是汉服的深衣(礼服),圆袖和方形下摆,代表天地,天圆地方;上衣的四片衣料,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下身衣服由12块布料组成,代表12个月……”在课堂上,他往往会再带几套汉服,让学生们体验汉服在身的庄重感。几年来,估计有一万多名学生上过他的“汉服英语课”,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试穿汉服,后来还成为汉服的拥趸。叶茂认为,“与其把汉服看作历史尘埃,不如用新的方式诠释汉服。”

已近耳顺之年的宋豫人曾是河南平顶山市外事办的干部。当年,在工作中,一批比利时外宾曾开诚布公地告诉他,最反感中国人平时无论什么场合都穿西装打领带,因为西装本是礼服,但中国人无论收破烂还是干重体力活都穿。外宾说:“既然是礼仪之邦,怎么穿我们的礼服干这些事?”宋豫人由此关注汉民族自己的服装。2005年4月26日开始,每逢周六日,宋豫人在河南郑州城隍庙身着汉服,为游客讲解《汉家基础知识》等讲座,后整理成《汉家讲座》系列。如今,宋豫人已经攒了几十套汉服,每天从早到晚就穿汉服。他希望人们能通过汉服找回“华”字,通过汉礼找回“夏”字,再通过“读经”和“知耻”教育找回华夏民族的内在文明。

2012年3月6日,留学英国的网友“璇玑”,身着汉服在英国街头表演吹笛子,并特意制作了英文的汉服介绍展板。“外国人的素质非常高,我表演的时候就在边上静静地听,报以善良的微笑,有时还点头,或者给我拍照,……总是有人给了钱以后说:‘看你的展板之前我一直以为你是日本人,天啊,你们中国姑娘太优秀了。’” “璇玑”在人人网的个人日记中写道。这次街头表演的照片传回国内后,走红各大网络社区,璇玑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她当时不过刚好考取英国街头艺人执照,而她此前对汉服就颇为了解。这两年来,“璇玑”在英国频繁组织、参与一些汉服活动。2014年,她推出自己策划、制片并出演的公益礼仪宣传片――《礼仪之邦》MV,获得广泛好评。

在苏州大学的校园里,曾经有一个姑娘,从大一到大四,每日云鬓轻挽,裙裾飘飞,身着汉装,脚踏青鞋,在来往上下课的学生人潮中显得格外惹眼。这位“汉服女孩”名叫秦亚文,曾就读于苏大艺术学院。她说,86版红楼梦、老三国等一些较早期的电视剧是她结缘汉服的“媒婆”,当时年幼的她对汉服文化一无所知,却打心眼里认同汉服的华美,甚至“披床单”模仿电视剧里的演员身穿汉服。上大学后,她将汉服作为日常生活的便服,尽管惹来无端的猜测和指责,她依旧“我行我素”。她在学校举办汉服讲座和活动,改变了很多同学对汉服的看法。大学毕业后,秦亚文在苏州创立初尘居汉家生活馆,试图分享传统文化点滴,倡导用心生活。

上一篇:组合“拳”出击,向暴力恐怖主义发声 下一篇: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