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自己的道德生活”

时间:2022-10-17 12:11:28

构建学生“自己的道德生活”

学校德育遭遇的困境愈来愈严重,已成为不容讳言的严峻事实。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不一而足,除了社会急剧变革、多元文化不断碰撞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随之迅速改变等因素之外,学校自身对德育不够重视、不讲科学、不求实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很显然,学校德育奏效的前提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关键是操作上坚持科学。假如在思想上能高度重视,那么,我们需要着力探讨的就是构建科学的学校德育操作样态。

科学的学校德育操作样态应该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根本在于遵循规律,遵循人的道德心理基本结构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知道,“道德与生活本是相融一体的。因为道德是一种调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说到底是关于生活的规范,道德本身即来源于生活。同时,道德是一种关涉人之生活,确切地说,是关涉人之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活动,道德是为了生活,生活世界是道德产生的土壤和最终归宿。”[1]我们也知道,“将道德从生活中抽取出来变成与生命无关的专门知识,进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用这种知识来代替鲜活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将个体生命淹没在这种知识符号之中,几乎是现代学校专门化道德教育的一个痼疾。”[2]道德品质应该是在道德主体直接参与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离开生活,离开主体自身的生活,社会道德规范不可能真正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由此,我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根本上说,须致力于构建学生“自己”的道德生活。

一、构建“自己的道德生活”:校本德育的概念厘定

学界早有资深专家提出过“主体道德生活”的概念,其核心意涵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在道德生活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对道德活动过程的全身心投入。因此,“自己的道德生活”,作为我校提出的道德教育概念,是“主体道德生活”概念的通俗表达,是更为贴近实践、贴近教师理解习惯的话语方式,它是我们的“校本”界定,体现我校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反映我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自己的道德生活”,首先是“自己”,在学校教育的语境中,指的是学生,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即以完整的生命参与,以专注的状态参与,让“身体”和“心灵”同时参与,真正呈现“生命在场”的境界。其次是“道德”,界定了主体参与的范畴和领域,表示主体参与的心理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等,内在地蕴含着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互动关系,也内在地蕴含着各种要素协同参与、实现整体发展的意涵。其三是“生活”,就是人在其生命历程中的生存、交往等各种活动的总和,指涉人所处的种种环境、关系体系,亦即人的生活世界;在学校道德教育语境中,生活就是学生以道德成长为主题的种种活动的总和。综合起来看,“自己的道德生活”,就是学校通过校园环境的精心设计及各种管理举措和教育活动的有效推行所营造和创设的、契合于学生内在道德秉赋的、能够激活学生内在道德需求并引发其积极主动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反应,进而逐步外化其道德潜能,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道德实践场域。

二、构建“自己的道德生活”:校本德育的意义分析

“自己的道德生活”,作为学校着力构建的一种道德教育场景和校本德育形态,强调的是学生以主体角色参与道德教育过程,注重的是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的道德教育,具有直观情境性、直接实践性和主体内生性的特点,因此,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道德认识,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产生。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对客观道德现象、道德关系以及应对道德现象、调适道德关系的准则和规范的认识,它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知识的学习以及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小学生处于感性思维相对强势而理性思维相对弱势阶段,且相关的道德生活经历和经验比较缺乏,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抽象理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借助道德事实、依托道德原型,来阐释道德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道德认识。以构建学生“自己的道德生活”为主旨的校本德育,正是要为学生提供蕴含道德意蕴的感性道德事实或道德原型,让学生在亲历情境和直接感知中感悟道德知识,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这样的道德教育,摈弃了空洞说教和机械灌输的严重弊端,可以使学生在心悦诚服中接受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2.道德情感,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孕育。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已经形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标准,观照现实中的道德现象、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它是构成个人道德意识的重要因素,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驱动、调控和移情作用。有学者早就剖析过道德情感在整个道德品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只有架设了道德情感这座桥梁,道德个体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道路才能畅通起来”。[3]以构建学生“自己的道德生活”为主旨的校本德育,注重的正是为学生创设富有道德感染力的感性场景,富有道德召唤力的实践活动,这就改变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的“知识中心”的缺陷,让学生得以在道德认知过程中伴以良好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3.道德行为,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践履。道德行为是道德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它是主体道德认识的外现,是主体道德动机的实现手段。道德行为在人的道德品质大厦中有着实体意义和终极价值,有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才成为真实的存在,朱小蔓教授所以特别强调情感对行为的动力机制作用以及在个体道德人格大厦中的本源性基础作用,[4]其强烈期待就在于道德行为的积极践行和自觉实现。以构建学生“自己的道德生活”为主旨的校本德育,注重营造生动愉悦的感性场景、创设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的道德实践条件、组织由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的道德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失时机、最大限度让学生将道德认识落实于道德行动,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动。

当学生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很好地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有机融合,使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和谐协调,同步发展;并如此持之以恒,道德意志便随之逐步形成,从而使道德品质得到整体的发展。

三、建构“自己的道德生活”:校本德育的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认识与思考,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和构建学生“自己的道德生活”的校本德育形态,初步形成了由环境、常规、活动三大元素构成的校本德育实践体系。现简要介绍如下:

1.悉心营造环境,为学生输送道德生活的“养分”。环境对人而言,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人提供“存身之所”,也不仅仅在于为人提供视听所需的“观瞻之物”,更重要的在于它能以其形象影响人的情绪,以其意义改变人的心灵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当今学校,愈来愈意识到校园环境在育人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学校文化建设热潮的兴起,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本着怡情育人的目的,我校很早就开始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并经多年积淀和提炼,确定了以“智慧”为追求的文化主题,将这一主题浸透于校园环境之中:楼群色调设计——墙面以白色为底,以浅色湖蓝为边,色调素雅,线条流畅,象征明白畅达,隐喻豁然开朗、顿生感悟的“智慧”之意;校园景观设计——楼间地面,按照区域,铺植草坪,栽种树木,绿篱环绕,花卉点缀,泉池卧躺其间,石桥横跨其上,春夏之际,但见繁花似锦,秋冬之时,更有桂子飘香,充分表现校园的优雅秀美、赏心悦目,隐喻闲适生知、心静致远的“智慧”之意;墙面文化设计——给大楼命名,将“知真”、“善行”、“弘道”、“尚文”标识于四幢主楼的醒目之处,利用楼道、走道侧墙,布置“中外名人辞典”、“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家乡名人辞典”、“宜兴籍两院院士”、“中外名人智慧故事”等专版,力图展示人类、祖国、家乡成就卓越的人物和充满智慧的故事,引领师生崇尚真知、走向智慧;地面专栏设计——选取校内行走频率高、集聚机会多的路道口、楼梯边,布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舞台”、“我们的榜样”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专栏,以无声语言友情提醒学生遵守行为常规,争当文明儿童,尽情绽放生命的精彩。置身这样的校园,就是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就是徜徉于诗意的家园,使心灵得到净化,德行得到提升。

2.潜心训练常规,为学生夯实道德生活的“根基”。鲁洁认为:“人们学习道德之知,不是为了获得更为系统更为精深的知识与学问,而是为了道德行为的践履”。[6]确实,道德对人而言,不是学识武装,而应是行为习惯;道德教育对学校而言,不是门面装潢,而应是育人使命所在。既然道德应是行为习惯,那就须体现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既然德育是育人的使命所在,那就须将道德行为养成训练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抓细抓实。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构建学生“自己的道德生活”为主旨的校本德育,一直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为主线,做到细化常规,实化指导,一着不让,走向常态,为学生夯实道德生活的“根基”。我校养成训练主要做法是:(1)内容专题化,即依据国家有关学生行规的文献,根据学生行为习惯的共性问题,确定相关训练专题分别进行指导,它们是:①礼仪习惯好,以见面行礼问好、会用礼貌用语为目标,让学生养成举止文雅、言语文明的习惯;②卫生习惯好,以“不扔、不掉、主动捡”,“不涂、不画、主动擦”,“饭前、便后必洗手”等为目标,让学生养成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的习惯;③活动习惯好,以“说话轻轻、走路轻轻、动作轻轻”为目标,让学生养成课间活动安全文明的习惯。(2)训练有序化,即在整个学校,以年级递升为序,确定不同年段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建立相应专题序列;在不同年段,以时间推进为序,确定不同时令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建立相应专题序列。(3)考核精细化,即采取细致精密的督查和反馈措施,确保训练要求不止于号召,流于形式。做法有“行政包楼督导”制,由值班行政带领当天值日教师巡查和指导学生行为常规;“大队干部查评”制,每天由少先大队流动值岗巡查学生到校、晨会、课间、“两操”等情况,查评所获情况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或表扬。这样的训练,伴随于学习、活动的过程之中,渗透于学生言行、举止的细节之中,成了他们校园道德生活的底色,经年累月,持之以恒,促进学生美好德行的养成,奠定学生道德生命的根基。

3.精心策划活动,为学生搭建道德生活的“舞台”。哲学视野中的活动,泛指作为主体的人表征其存在和实现其发展的所有行为过程和方式的总和;而我们提出的作为道德生活方式之一的活动,则是指“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7]如果说以各种规范为参照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主要是为培育学生的道德共性的话,那么以学生兴趣为依据的实践活动则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个性。几年来,我们把握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向,依据学生道德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特色性主题教育活动,曾有“身在宜兴,心系吴旗”结对帮学活动,由学业突出、家境宽裕且本人乐意的学生与延安吴旗希望小学贫困学生“牵手”结伴,捐款助学,书信联谊;曾有“我为环保献力量”义卖捐赠活动,统一发动,自愿报名,大量学生踊跃参与,拿出曾经心爱依然完好的玩具器物书籍工艺品叫卖出售,所得款项悉数捐送环保局;曾有“走进福利院”敬老爱幼送温暖活动,为孤老孤儿洗衣叠被、端茶递水,还表演吹拉弹唱诵说跳等精彩节目;曾有“校长下午茶”师生、校友对话活动,与入了高等学府的学兄学姐探讨人生理想,交流学习体会,求解现实困惑,向自己的校长倾吐童年心声,表达真实意愿,释放生命激情;曾有“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系列活动,将小书屋评比、小故事演讲、小美文诵读、读后感征文、手抄报展览等连成一串,把陶冶爱国情操、培育勤学品质、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表达能力等融为一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道德个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独有的本领和独特的方式,投入到自己喜爱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去,演绎他们的道德认识,表达他们的道德信念,展示他们的道德情怀。

有了“自己的道德生活”,学生得以成为完整的道德主体,在“生活”中不仅能知得其中,更能情注其中,行践其中,意凝其中,知情意行融为一体,协同作用,对于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将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菲.我国德育理念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教育学.2005(11)

[2]高德胜.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J].教育学.2006(6)

[3]檀传宝.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7(1)

[4]朱小蔓、朱曦.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J].教育研究.1996(9)

[5]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152.

[6]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J].教育学.2006(3)

[7]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

(吕建国,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6)

上一篇:中药制剂技术与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项目相互... 下一篇:高中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