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

时间:2022-05-11 11:37:28

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

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为目标的道德课堂建设是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总结课改经验,突破课改瓶颈的重要举措。道德课堂是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是人性化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只提供理念,不提供现成模式。郑州九中结合学校实际,在分析课堂教学规律、研究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从分学科、分课型的视角,提出了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

一、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内涵

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研究思路,本质上是依据学科知识特征及不同特征知识的不同教学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程序的研究,这样的课堂是符合道德课堂理念的课堂,是道德课堂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

(一)分课型的课堂是“学道”的课堂。学道,即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成长规律。道德课堂,其核心是尊重“学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是合乎规律、尊重规律的课堂。分课型的课堂教学,一改以往传统课堂以一种教学套路教遍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而是按照不同知识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遵循知识的认知规律,突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显然属于道德课堂中“学道”的课堂。

(二)分课型的课堂是“师德”的课堂。道德课堂理念认为,相信学生就是“师德”。过去的旧课堂因为施教者不相信学生,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此造成了教师普遍的包办、代替、灌输和强迫。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敢于放手,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分课型研究,产生了诸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显然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敢于放手的课堂。从这个意义来说,分课型的课堂是“师德”的课堂,属于道德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的典型案例分析

分课型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是典型的道德课堂,下面以九中语文组研究的小说单元“激励—探究”教学模式为例,来阐释这一命题。小说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语文学科的一种重要课型。探究语文小说教学的道德课堂,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研究小组郭河秀等老师确定了《高中语文小说单元“激励—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该教学模式如下:

该教学模式的两个核心程序符合道德课堂的核心理念,一是创设情境,一是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

第一,创设情境避免了生硬地引入新知,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特点。营造民主、宽松与充满情趣的课堂环境,避免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为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前提与条件。

第二,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道德课堂的核心内容,该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课前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兴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整理教学资料,这是自主学习的主要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研究能力的良好途径,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道德课堂、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实践形式。

实践证明,小说模块教学采取这种“激励—探究”的教学模式,收到了极佳的效果。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师生真正成为朋友,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合乎道又合乎德的道德课堂。

通过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广大教师对道德课堂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有了直观认识和深切体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三、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践

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研究的理念是中小学与大学研究者合作研究的结果。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有两种合作模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研究指的是大学研究者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一线教师开展研究,大学研究者处于“专家”的地位;“自下而上”的研究指的是研究的问题来自一线教学实践,大学研究者是合作者的角色,处于“同伴”的地位。实践表明,“自上而下”的合作研究往往靠行政命令推进,难以调动一线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而“自下而上”的合作模式,选题贴近一线教师的实践,容易取得成效。“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就是“自下而上”合作模式的研究成果。

第一,发现问题,提出理念。在深入课堂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同的教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设计也不尽相同。研究小组认识到,一些学校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统领所有学科、所有教师教学设计的做法存在误区,这既不符合教学实践,也不符合教学规律。于是,我们提出了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理念,试图把九中优秀教师多年的优秀教学经验总结出来。

第二,依据教学实践与经验,选定研究的课型。由学科组划分该学科的课型,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经验,自由上报所要研究的课型。比如语文学科,第一学年进行了以下七个课型的研究:

1.高中语文小说单元“激励—探究”教学模式研究

2.“语文文本阅读延伸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3.高中文言文多层次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4.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新授课教学模式初探

5.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

6.高三古诗词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

7.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模式研究

第三,以学术标准与实践标准推进分课型研究。中学校本研究,本身也属于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所以,首先应符合学术标准。由于中学教师主要的工作是教学,所以,他们容易在确定研究选题时“走偏”—学理上说不通。基于学术标准的要求,研究小组首先确保教师的选题在学术上站得住脚,学理上说得通,避免做无用功。比如有教师选择了“高中语文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这样的选题表面上没有问题,但新授课不可能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因而就在学理上站不住脚。实践标准的另一指向是研究成果,如果单纯讲学术标准,也许课题研究只要交上结题报告就可以了,但中学毕竟要考虑教学效果。既然是教学研究,就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实效。所以,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必须有两个硬指标:学术报告与教学课例。教学课例必须是依据学术报告理念设计的,并且只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可以结题。

中学教师做研究,还要考虑实践标准。校本研究毕竟不完全等同于高校的学术研究,要考虑实践或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在确定教师选题时,也许某一个问题在学术界研究已很成熟,但如果在九中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不理想,那么就仍有研究的必要,我们同样鼓励教师立项研究。比如英语语法情景教学,这在学术界应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难以做出新意。但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那么根据目前的教学实践,“英语语法情景教学”就是分课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研究选题之一。

基于上述思路,自2010年确定以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为主题的校本研究以来,学校共进行了两轮总计76个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且课题都已经圆满结题。总结出来的分课型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效果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参与研究的教师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两年多来,郑州九中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课堂效果大为改善。教师都能够自觉地以道德课堂的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服务意识也逐步增强。课堂已经呈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师生共同的生活质量。

上一篇:日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 下一篇:课堂和谐即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