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阐释它意味着什么?

时间:2022-10-17 11:26:46

影像阐释它意味着什么?

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慕布里奇受雇担任太平洋海岸的一名摄影测绘员,其间邂逅铁路巨头、马术爱好者兼斯坦福大学的创办人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dford)。当时,斯坦福正在同一个名叫弗雷德里克·麦克克雷里希(Frederick MacCrellish)的人展开争论:一匹奔跑中的马是不是会四蹄同时离开地面。斯坦福对此深信不疑,麦克克雷里希则不以为然,两人押注25000美元打赌。斯坦福雇佣慕布里奇来解决这个争端,无论他需要什么研究经费,一概由他提供。慕布里奇用橡胶铺设了一条不至于尘土飞扬的跑道,悬挂起一块带编号垂线的白布作为跑道背景,同时用12架相机对准它。他对相机作了精心设置:当马沿着跑道奔跑而挣断跑道上拉直的垂线时,它们就会依次牵动快门。慕布里奇的影像展示了马的所有不同步态,进一步证明它在行走、快跑和奔驰中四蹄是同时全部离开地面的。斯坦福打赌赢了,而令众多艺术家懊恼不已的是,先前为马绘制和雕塑的造像,从古到今都被证明是不准确的。慕布里奇提供了马是如何运动的视觉解释。有人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则通过对设施和程序的创新,以影像提供解释和回答。他继续对技法精益求精,终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支持下,为包括鸵鸟和狒狒在内的运动中的动物以及处于各种不同运动和动作中的男性、女性和儿童拍摄了10万多幅影像。

物理学家哈罗德·埃杰顿(Harold Edgerton)利用自己为摄影研究而发明的频闪仪与技术,以摄影方式探究了飞行中的子弹和其他快速运动的物体的特征。他借助于百万分之一秒的频闪仪,通过摄影定格住每小时以15000英里的速度运动的子弹,进而发现子弹与硬物撞击会在片刻间液化,不再呈现它受压时的形态,接着又固化为被砸碎的片断。

爱德华·柯蒂斯在25年间创作了一部20卷的作品,收入了2000多幅反映他在20世纪初亲眼目睹的美国土著人文化的图像和人类学笔记。在跨越80年的摄影生涯中,詹姆斯·范·德·齐(James Van Der Zee)以纪实手法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拍摄了数以千计描绘纽约美国黑人文化的影像。他们两人的作品,提供了解释性摄影,这些作品明显属于侧重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早期范例。

劳伦·格林菲尔德(Lauren Greenfield)有3个创作项目显然堪称是解释类的典范。格林菲尔德的《快速进带》(Fast forward)是一部彩色照片影集,内容表现的是在洛杉矶西部富人区里成长起来的富裕人家的青少年,将他们的生活境遇同中央城区贫穷的黑人和西班牙邻居作了比照。劳伦·格林菲尔德的《少女文化》通过社交生活和隐私仪式的影像,包括引用被摄主体的原话,对美国少女和妇女作了如实纪录。

格林菲尔德的纪录片和影像展览,均取名叫《骨瘦如柴》(Thin,图1),探究的是存在饮食障碍的年轻女性的生活。她花了6个月的时间同病人一起进行创作。安大略电视台的一名评论员写道:“《骨瘦如柴》是一次穿越饮食障碍世界的情感之旅,既不回避矛盾,同时又入木三分,使人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障碍的复杂性,其中涵盖的不仅仅是食物、外在形象或自尊心的问题,而且还遍涉个人、家庭、文化和精神健康诸方面的关切。”

在里氏7.9级的地震袭击中国西部的多山地区四川省,造成约7万人死亡,18000多人流离失所后的一个月,程玉杨拍摄了以四川省霞源庙为题材的新闻影像。这是描绘性或解释性影像一个明显的实例。然而,摄影家给影像定名叫《神·人》(Numen,Human,见图2),用numen这个拉丁语来喻指蛰伏于地域和实物的神性或精神力量。通过“神”这一命名,影像强化了幸存佛像作为中心人物的地位,也具备了一种在摧毁性地震中也始终保持平静和快活的表现特质。解释性影像可以有神秘玄妙的含义,但这种含义并非是虚构的。

摘自《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

上一篇:汤唯疑似已分手 刘青云指点学打枪 下一篇: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