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17 11:02:23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摘要: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起点。它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环节,也是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独特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旨在引导学生敢问、会问,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47-0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所以只有教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深化分析”、“公式化的训练”,缺乏学生自己充分读悟、吸收、内化的时间,使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本身的灵气。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会去想提什么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的提问不断深入,起到对课文加深理解、发散思维、扩大知识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必须增加潜心读书、思考的时间,使学生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自然而然,学生在自读自悟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也能提出一些问题。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让学生善于质疑。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哪些有效途径呢?

1.抓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学生能抓住课题质疑,对理解文章的主旨会很有帮助。抓课题质疑一般都教学生从内容、形式、写作意图等方面去考虑。如教《难忘的一课》时,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课题中的难忘体现在哪里?这一课讲了什么内容,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难忘?从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怎样的爱国情感?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2.抓关键词语质疑。文章中一个关键词的理解,能为揭示主题作好铺垫。我在教学中常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可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抓重点句子质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质疑,以此为支架辐射全段甚至全篇文章,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课文《她是我的朋友》在描写小男孩主动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支手捂住脸”。这是课文重点句之一。我启发学生对这个句子多问几个为什么。阮恒为什么会突然啜泣?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颤抖?阮恒啜泣时为什么会颤抖?为什么还要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再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议议。从而悟出了阮恒内心的担心―紧张―恐惧―痛苦,但为了自己的朋友又努力掩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体会到了阮恒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

4.在课文空白处质疑。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开头、中间过程或结尾处都留有引发学生想象的空白,这也是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感悟文章主旨的平台。如《一夜的工作》写的是我国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亲眼目睹一夜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敬佩之意和由此产生的自豪之情。教学中学生提出疑问:作者只和总理一起审阅了最后一份文件,其他时间都在睡觉,凭什么说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甚至是每夜的工作情况?此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在作者睡觉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平时每天的夜里总理又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得出结论后出示一天的日程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自豪的由来。学生在感慨总理工作劳苦的同时,质疑能力、解疑能力和想象能力再次得到了训练。空白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点,也是激发想象能力的闪光点,更是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所在。

5.从矛盾处质疑。课文中有些地方的描写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如教师能挑开矛盾,引导学生质疑,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助了车夫,本应该高兴,为什么还表情严肃,叹气呢?又如《鸟的天堂》前边的“鸟的天堂”用引号,后面不用是为什么呢?

6.从过渡处引出问题。课文的过渡小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小节,可以“中间开花”、勾连全文,从而提炼出主线来。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我抓住课文第4小节中的“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这一句,提出问题:如果这一仗让你来打,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问题的中心去,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再回归到课文,提问:课文哪几段讲了怎么打?你能总结出这一仗需要哪些因素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由过渡段形成了一条阅读探究的主线。

7.鼓励课后质疑。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课后质疑实际上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延伸、扩展。教师在讲完课文后,要引导学生深挖课文内涵,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学完后的体会,或让学生演课本剧,或续编故事,或写广告词,当小导游等。如学完《凡卡》后,有学生问:凡卡是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当他醒来之后会发生什么?他今后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这些问题牵动了每个学生的心。教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课堂气氛一下子活了起来,之后又让他们分别续写《凡卡》,得到了许多佳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表现的中心上发问,课文的重复的地方发文,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发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发问,利用课文插图发问……在学生想知道处,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学生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质疑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善读会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认认真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愿问、会问、善问。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意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惠忠.学贵有疑――万永富老师质疑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语文教师,2002,(1).

[3]杨再隋.小学语文教育求索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73,109.

上一篇: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下一篇:音乐课堂教学中引进新潮音乐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