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与影响

时间:2022-10-17 10:43:48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现代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科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与变化。而汉语国际教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契合了时展的要求,它的各方面优势满足了学习者各方面的要求,同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的方法、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经济合作 优势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现状与发展,结合汉语言国际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摸索、拓展,更好地发展国际经济,取得各方面的经济效益与成果。

一、 “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

近年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带来很多优势的同时,也在传统课堂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波。“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如下表所示:

二、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的方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利用资源,改进不足,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兴起公益事业。公益事业的兴起不仅可以使得资金流入渠道变得更加广泛,而且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团队加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这样就能缓解资金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吸引力。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教育方法,但是因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大部分时间是面对冰冷的机器,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却没有人情味,这样就减少了学习者的兴趣,所以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就要改进教育方法。3.增加宣传力度。因为很多人对汉语国际教育不够了解,所以为了吸引这一部分人的目光,就要加大宣传。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中人力资源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高层次的跨领域人才,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也熟悉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是特别富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因为这类人才的加入,使得经济发展有了人才的支持,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促进这类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二)有利于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而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引进国外各方面的优秀资源。比如:文化资源、科学技术、教育方法等。首先是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资源。用引进的文化资源与本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整理、融合等,这样就可以改进本国文化的漏洞,同时也使外国引进的文化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次是优秀科学技术的引入。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引进各国优秀的资源,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教育方法很重要,如果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有时不但会取得不了相的成果,还会产生国际交流中的各方面阻碍。所以引进优秀的教育方法也相当重要。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促进各方面优秀力量的加入。

(三)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对资金的要求比较大,一旦资金缺乏,就会造成教育的中断,对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引进国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美国各种英语学习机构的建立,就吸引了一大部分留学生的加入,这样就会有一大部分资金的加入,特别有利于发展本国的经济。所以,我们创立汉语国际教育机构,让更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外国留学生的加入,这样也会有一大部分资金流入到我们自己的国家,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四)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国际,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那么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就要有良好的交流平台。而优秀平台的建立,就要对外国进行文化经济开放,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最后的作用就是促进国际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对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存在的优势要继续发扬,这样就更有利于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宋婧婧.“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J].语文建设,2015,(36).

[2]尤少忠.试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3]郑艳群.新时期信息技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新思路[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02).

(作者单位:吉林省实验中学)

上一篇:浅议书法与服装的融合 下一篇: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