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臭氧液体静脉输入治疗晚期脑肿瘤昏迷16例临床观察研究

时间:2022-10-17 09:12:18

葡萄糖臭氧液体静脉输入治疗晚期脑肿瘤昏迷16例临床观察研究

【摘要】目的 寻找晚期脑肿瘤(转移或原发)昏迷后脱水治疗失效的救治方法和机理。方法 对16例晚期脑肿瘤经多方治疗已进入昏迷状态,并行脱水治疗失效者,一律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输入臭氧浓度为10―15微克/毫升的10%葡萄糖臭氧液体以观疗效。结果 14例经输入葡萄糖臭氧液体1―4日恢复神智和一般生活能力,以后每日1―2瓶,在无痛苦,费用低的情况下又存活3―8个月。2例转来时已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纹乱,入院后不到24小时即死亡。结论 葡萄糖臭氧液体静脉输入是治疗晚期脑肿瘤昏迷病人可推广的良方。

【关键词】晚期脑肿瘤昏迷 葡萄糖臭氧液体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40-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人为我科2005―2010年开展臭氧医疗的5年间接治的16例晚期脑肿瘤而进展到昏迷状态,在我科室治疗情况总结:原发性脑肿瘤5例,转移性脑肿瘤11例,其中乳腺癌转移3例,肺癌转移8例(小细胞肺癌3例,非小细胞肺癌5例);男10例女6例;浅昏迷8例,中度昏迷3例,深度昏迷5例,其中2例已出现脑疝。上级医院转来13例,一直在本科治疗,在家发病急诊而来3例,前段作过手术+放疗+化疗者5例,化疗+放疗者6例,单纯化疗者3例,单作放疗者2例,年龄在45岁-76岁,治疗好转存活3-8个月者14例,入院瞳孔不等大者不到24小时死亡2例。

1.2 葡萄糖臭氧液体中,氧分压、氧饱和度、臭氧浓度的检测。表1

注:仪器:臭氧发生器(XF2―5B型,清华大学设备仪器厂)

工作条件:电流120~140MA

氧气流量:1升/分钟

工作压力:0.04~0.05MPa

臭氧测定方法:碘量法:CO3 = (mg/L)

1.3 治疗方法 由上级医院转来的13例患者均在院外作了较长时间的禁水、食,并使用大量激素和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等脱水治疗,来时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纹乱,体质已很衰弱。来后我们给于适当的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输入脂肪乳、白蛋白、吸氧等支持治疗,逐渐减少脱水药、马上加输臭氧浓度为10―15微克/毫升的10%葡萄糖臭氧液体500毫升,每日2―3次,每瓶滴注速度45分钟左右;除院外转来严重脱水衰竭的2例24小时内死亡外,其余14例、3例输1日清醒,(为原先一直在我科治疗者)2日清醒者5例,3日清醒者4例,4日清醒2例。清醒后则全停脱水药,开始进食,继续每日输葡萄糖臭氧液体500毫升,每日1―2瓶。

这些病人都已作过半年至2年的手术、放疗、化疗,而病未得控制,特别从上级医院转来者,上级医师已向其家属谈过病人只能活3―5天了,所以家属已丧失治疗信心,故均未作其他肿瘤有关治疗。

1.4 结果 16例脑肿瘤昏迷患者,经上述治疗,2例当日死亡,余14例均得到神智恢复,能认亲友,说话、吃饭,2例仅能床上活动,10例可下床活动,2例可到室外活动;5例活3―4个月,3例活4―5个月,3例活5―6个月,2例活7个月,1例活8个月,中位存活5个月。

2 讨论

2.1 国家有关政策[1]

国食药监械[2006]454号 2006年8月31日

医用臭氧治疗机、医用臭氧心血管病、肝病治疗仪:产生臭氧,将洁净灭菌并含一定浓度的臭氧气体充入输液瓶,输血袋内或对自体血体外处理再回输到人体内。用于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抗炎,促进组织修复。治疗血栓、中风后康复 、冠状动脉硬化、高血脂、慢性病毒性肝炎。作用III类医疗器械管理。

2.2 脑的结构,血循环及生理特点

脑处于颅腔内,脊髓处在椎管内;颅腔和椎管是骨性空腔,其容积相对固定,其内为脑和脊髓的神经组织、血管和脑脊液三者充盈,三者容积之和也必须相当固定[2],如脑肿瘤无限增生,因颅腔容积固定,则脑压必然升高,脑血管将受压,阻力升高。因脑的总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脑动脉与静脉压之差,人的颈静脉压是接近于零,平时二者差之衡定,保证脑血流量[3],现在脑动脉受压,阻力加大,则通过颅外的颈动脉窦的调压的作用,使其内血流减少,保持脑和血管正常压力,带之而来的供脑血氧减少。脑缺氧初期,可因缺氧而血管内CO2升高,刺激脑血管舒张,以增加脑血流量,以保氧的供应,这样使病理状态下的脑压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脑组织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安静状态下,大脑耗氧占全身耗氧的20%,每分钟达750ml,同时脑神经对缺氧敏感性极高,缺氧使ATP合成减少,带来脑细胞膜上的Na+泵能量减少,无力将其细胞内Na+排出,及泵入K+,则Na+的贮存使细胞内水分增加,带来细胞和线粒体水肿,细胞功能下降。血管内压力升高,使血管外水分进入困难造成神经组织水肿及脑脊液循环障碍[4]。

2.3 脑水肿、昏迷发生的步骤和机理(见后图)[4][5]

大脑皮层对缺氧耐受力很低,缺氧时合成ATP减少,供“钠泵”的能量不足,使细胞内Na+增多,发生水肿,缺氧使糖无氧酵解加强,乳酸增加,PH值降低,渗透压增高,血管壁膜通透性增大,水分大量进入组织和细胞,发生组织、细胞水肿,使脑功能下降,颅压进一步增高的恶性循环,颅压的增高,还可以推脑组织压迫大脑导水管系统,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脑水肿迅速加重,脑疝也可发生。脑细胞功能下降,早期为抑制功能受损,表现为多语,欣,判断力差,精细动作失调,后期为兴奋功能损伤,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嗜睡,直至意识丧失,惊厥。若有脑疝形成,则延髓处,呼吸心跳中枢受压,可使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2.4 脱水剂的治疗机制和危害

甘露醇是脱水剂的代表药,为多醇糖,静脉注射后由于分子大不易从毛细血管透入组织,故能提高血浆渗透压,把组织中潴留的水分吸回到血管中,产生组织脱水效果。

甘露醇的利尿作用,是在吸回水分后,血浆稀释,增高了在肾球管的有效滤过压,提高肾小球滤过率,而从肾小球滤出大量水分,同时由于它不能被肾小管再吸收而存在肾小管外,使髓袢升支Na+吸收受到限制,使髓质细胞间液中Na+浓度降低,不能维持原有的高渗透压,于是集合管中水再吸收减少,使排出的尿量增加,8克甘露醇能利尿100毫升。[6][7][8]

不良反应[6]:

2.4.1 甘露醇脱水是全身性作用,加上限制饮水、进食,大量使用会导致全身水分过度丢失,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水的丢失,又使血液浓缩,粘滞度升高,血流阻力加大,脑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脑部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外院转来的患者有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纹乱情况。

2.4.2 肾功能损伤:大剂量甘露醇使用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发生,如Weaver报告36小时内静脉输注400克甘露醇后发生急性肾衰。

2.5 10%葡萄糖臭氧液体静脉输入治疗脑肿瘤昏迷的机制和优势

10%葡萄糖也为高渗糖,静脉输入后也有一定脱水、利尿作用,也是能量热量的补充,还能防止甘露醇大量使用后的脑水肿“反跳”现象。

我们使用的葡萄糖臭氧液体,是经“碘量法”测定臭氧浓度控制在10-15微克/毫升,葡萄糖液中O2饱和度由充气前的13%升至99%,氧分压由100毫米汞柱时升到600毫米汞柱,输入机体后可使缺氧的病人的血氧饱和度达98%左右。另据文献报导:臭氧在水中溶解量是氧气的13倍,由于臭氧的强氧化作用,可使毛细血管的氧扩散半径由50um增大到100um,这样浓度的10%葡萄糖臭氧液体每日输入2-3瓶,使臭氧总量控制在15000微克/日,可保安全和无溶血情况发生。这样高浓度的臭氧和氧分子的静脉输入,保证了氧的充足供给,对脑细胞及全身器官和组织的缺氧得到迅速纠正,功能改善,对脑水肿减轻脑压下降会起到重要作用,使脑循环进入良性状态。

臭氧和富氧环境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它们对全身的免疫作用的提高,增加分泌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也参与了增强病人抗病能力及减缓肿瘤发展。[1]

从上面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葡萄糖臭氧液输入在治疗脑肿瘤昏迷病人中,在改善脑水肿,脑功能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有一定病因性治疗作用[1],恰当配合部分脱水剂,疗效会更佳。

2.6 葡萄糖臭氧液体治疗的安全性

2.6.1 从2005年至今2010年历时5年多的时间,应用臭氧液体静脉输入治疗观察1531例各种病人,其中1例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万分之6.6。

2.6.2 副作用

2.6.2.1 德国:1980年对644位医生的38475例病人,有40例出现副作用,其发生率为万分之7.2,死亡4例。

2.6.2.2 我们的病例:在1531例病人中,1例发生了静脉炎,发生率万分之6.6,无死亡病例。

2.7 臭氧治疗禁忌症

2.7.1 禁止吸入臭氧气体浓度高于0.1ppm的空气。

2.7.2 禁用于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症,G-6PD缺陷症等。

2.7.3 早期怀孕者,甲亢病人,血卟啉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2.7.4 臭氧过敏者。

3 小结

随着人们老龄化进展和治疗技术的提高,晚期脑肿瘤在临床上也较常见,特别是进入昏迷后治疗以往效果很差;甘露醇等脱水剂的使用,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因其机制带来的副作用和疗效的局限性,使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我们在开发的臭氧治疗中,使用臭氧浓度10~20ug/ml,葡萄糖浓度为10%的葡萄糖臭氧液体500ml静脉输入,每日1~3次,取得了明显疗效,使16例晚期脑肿瘤昏迷病人,除2例转来已非常衰竭,不足24小时死亡外,其余14例分别存活3~8个月,占87.5%。因费用低、无痛苦、操作简便,不失为可推广的良方。

参考资料

[1]德国赫美斯有限公司:臭氧疗法临床应用国内外研究资料汇编2009广州(内部资料);

[2]中国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6;

[3]湖南医学院: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P163-245 1988.4;

[4]司履生、张万年:病理学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282、P305 1995.5;

[5]李温仁、倪国坛:高压氧医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36-39 1998.12;

[6]朱云河、朱继先: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治疗与预防 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4;

[7]龙 、李万亥:临床药物手册 金盾出版社2002.1;

[8]孙燕:内科肿瘤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P965-967 200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丙泊酚和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院外胰岛素应用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