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国公共危机的特点和应对机制

时间:2022-10-17 08:30:21

网络时代我国公共危机的特点和应对机制

摘要: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应对互联网触发或者扩大的公共危机,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把握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特点,探索公共危机频发的原因,寻求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机制,将为化解危机提供条件,为预防危机打下基础,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共危机;特点;应对机制

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并对组织、人员、声誉和其他资源造成重大威胁和损害的事件。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出现增加的态势,严重困扰着各级政府。这些公共危机中,既有以地震、水旱雪灾、大规模流行病等为表现形态的自然危机,也有以、暴力事件、突发事件为表现形态的社会危机。在信息多向飞速传播的网络时代,我国公共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的机制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对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我国公共危机的特点

当前,由于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所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公共危机的易发期。同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迅捷,信息内容越来越复杂多变,传统的公共危机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给公共危机化解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特点

在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突发性和紧急性。公共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也就是说,危机发生之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无法预知或者无法准确预知,使事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的特征。

二是不定性和易变性。公共危机的发生,既可能是一种单一的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结果,既可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可能是某一事件瞬间激化的结果。同样的事件,大众的反映程度不同,社会管理的有效程度也难以预知。因此,公共危机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不定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危机发生后又可能向多个方向演化,使危机具有高度的易变性。

三是速度快和不可控。危机发生后,信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被全球多个不同网络传播平台予以,一分钟前被新浪刊出,一分钟后就可以被搜狐、网易等转载,再过一分钟就有可能在诸如天涯、凯迪、猫扑等社区引发讨论,再过几分钟就有可能在网上被传得铺天盖地,可能几十分钟后,就传遍了世界。互联网不同于传统传播模式的地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话语权平等,当然这个平等是相对而言,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只有媒体才有信息发言权,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谁都可以说,各种信息同时被展现在网民面前。

四是社会性和扩散性。公共危机事件因为牵涉到的人员面广、影响面大,所以信息量非常巨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今时代,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都能传播到千家万户,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信息。危机可以涉及到不同的对象,而公共危机则是特指影响大众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危机,因此,社会性是公共危机的应有之义。

五是危害性和破坏性。一个事件或一个状态之所以被称为公共危机,就在于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受到影响,基本的价值观受到威胁,如果不加以及时控制,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就有可能被肢解,发生混乱,因此,公共危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极强的破坏性。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有有形的和无形的、现时的和长远的之分。

(二)公共危机频发的原因

一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就是与不断遭受自然界一次次考验的历史,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水旱灾、地震、海啸、风暴、疾病传播等。处于全面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思想意识和法规监管的滞后,很多地区一直以来只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更容易引发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的出现很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进而诱发各类公共危机。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近年来,强调经济高速增长,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建设重视不足,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部均衡。

三是法律制度建设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表现为很多旧有法律规定的过时和社会经济诸多层面法律的缺位,如对紧急状态下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权力没有法律规定等。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思想观念重视不够。化解公共危机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预防,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的力挽狂澜。由于对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源头治理,导致了危机的经常发生,出现了危机之后再去应对,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五是网络舆论推动发展。传统媒体作为,受到法律、纪律和新闻道德的制约,单个的公民依靠自身力量,无法长时间大范围传播言论,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互联网的出现,由于其虚拟性、广泛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单个公民串联起来,形成舆论就有了可能。

六是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及时真实信息,可以发挥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通畅的沟通渠道和管理助手。信息由于隐瞒或虚假而误导公众,同样可以成为阻碍正确公共决策的消极力量。

七是保障机制比较薄弱。在公共危机预防中,没有建立健全应急机制,保障措施不完善,导致公共危机一旦有发生的苗头也不能立即制止。

二、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一)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

一是危机潜伏期。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触发危机的事件发生以前,危机的苗头还没有出现,但是造成危机的结构、问题已经形成,培育危机的“温床”已经就绪,线索显示有潜在的危机可能发生。这一时期公共危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预警机制,全面、系统、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并开展相关分析,抢先在危机爆发之前采取行动,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使得公众对即将发生的危机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二是危机爆发期。这是一个持续时间短而猛烈的时期,政府对危机暂时失去控制力,危机将会在社会面蔓延,危机最严重及对参与者冲击最大。危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必须启动危机处理应急预案,采用有效的处理方法、及时进行内外部信息沟通、进行危机评估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尽可能遏制危机的扩大和减少危机的负面作用。

三是危机延续期。这是一个时间有弹性的时期,危机的影响持续,同时也是努力消除危机的过程,如果处理方式方法合理,延续期可以很快结束,处理不当,可能会延续很久。这一时期政府逐渐恢复对危机的控制,民众由恐慌逐渐转为理智,危机处理主要任务是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恢复期可能成为新危机得到发展期。

四是危机结束期。这是危机处理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危机事件已经完全解决,主要是做好扫尾工作。危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事件处理过程进行调查评估并从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关键在于善后学习能力,找出危机爆发的根源,从源头上加以化解,如果不能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很可能会重新爆发新的危机。

(二)网络时代应对公共危机的路径选择

网络时代公共危机具备多重性、复杂性,要想解决好公共危机,仅仅从某一方面入手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对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组织的参与,在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下,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协作与联动,共同来回应和解决危机。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对危机的最有效方式是避免危机的产生。一系列公共危机告诫我们,公共管理部门只有把自己的主要职责放到依法行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方面,才能使不折不扣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权力与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

二是建立健全灵便高效的预警机制。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点,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危机预警制度体现和实现的是政府管理“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花大量钱治疗”的目的。公共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尽早发现危机征兆,抓住解决危机机遇,控制危机蔓延,并且高效的作出反应,制定应对措施。

三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在处置危机时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一般很难及时或者实时得到相关信息。事实上,危机管理决不是政府部门的专利,没有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理解支持,光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危机。许多官员担心,在没有把事情调查清楚之前就沟通信息,反而会令危机的辐射范围扩大,如果处理不慎,就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恐慌和混乱。

四是创造更对称的非对称信息系统。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政府比民众更了解各种相关信息,掌握更多信息资源的政府可以通过向信息匮乏的民众传递可靠信息,拥有信息较少的民众也会努力从政府获取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

五是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政府对网络的治理过程中,必须借助传统媒体与多元社会主体的力量。一是积极发挥传统媒体的报道优势。二是必须规范商业网站对敏感事件的信息,并促使其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去。引导其信息传播的客观性,准确性,规范其对自家网站的治理,坚决阻止和避免不实报道与信息炒作,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律协会,发挥非政府组织在互联网治理中的作用。四是要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六是制订统一的信息公开法和共享机制。及时处理好突发公共危机,政府当然责无旁贷。但是,如何让政府由被动应付变成主动积极应对,防止发生隐瞒信息或不正确信息,尚需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

七是完善官员问责纠错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公共危机的发生,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相关地区和相关部门官员的政绩,进而影响到其仕途,官员出于自保心理必然会隐瞒压制不利信息。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要从现有问责和考核机制入手,不断改进现有制度,努力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效果。

八是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保障机制。公共危机的预警、处置和恢复全过程都需要各种资源的保障和供应,一个运转有力的保障机制,将为公共危机处理提供有效的物力和人力资源配置。要真正做到临危不惧,我们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花大力气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总之,危机并不可怕,只要积极应对,建构起快速反应能力与机制多位一体的系统应对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合作、善于引导,促使公共事件尽快解决,化危为机,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柳莎,陈泽华.论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

[3]王伟.互联网时代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模式和解决路径[J].中国公共安全,2009(6).

[4]杨军,张媛.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1)

[5]朱春辉.论公共危机处置中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决策管理,2010(10)

上一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GACH-X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论横光利一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原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