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中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时间:2022-10-17 08:08:05

儿科临床中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儿科临床中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结合临床特点, 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4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 做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分离培养出病原菌126株, 阳性率31.5%, 其中革兰阴性菌88株(69.8%), 革兰阳性菌38株(30.2%)。结论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等为主, 耐药菌株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 应定期监测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变化, 以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分析;痰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儿童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儿童因其结束年轻的生命, 由于小儿呼吸系统及免疫功能的特殊性, 小儿易患呼吸系统的疾病。在我国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占儿科住院患儿24.5%~65.2%, 占儿科门诊的39.0%~65.5%[1]。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各地医院的推广应用, 细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对2012~2014年本院4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 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2014年本院4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其中, 男200例, 女200例。年龄14 d~7岁。使用含0.9%的氯化钠无菌溶液对口腔进行清洁。用一次性的负压吸痰管取下呼吸道的分泌物标本。

1. 2 研究方法 针对4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 做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菌株鉴定实验采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标准[2], 并使用ATB细菌鉴定仪来完成菌种鉴定。药敏实验使用琼脂扩散法, 即K-B纸片法进行, 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方法进行操作,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进行药敏判读, 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2 结果

分离培养出病原菌126株, 阳性率31.5%, 其中革兰阴性菌88株(69.8%), 革兰阳性菌38株(30.2%)。所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主要有大肠埃希菌(45.5%)、阴沟肠杆菌(10.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20.5%)、鲍氏不动杆菌(7.6%)、铜绿假单胞菌(7.6%), 对亚胺培南、美诺培南敏感度极高, 对氨基糖苷类及奎诺酮类耐药率低,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相对较低, 但对常用头孢菌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革兰阳性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 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耐药性可高达85.7%), 对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

3 讨论

2001~2003年下呼吸道病原菌依次为:嗜血杆菌属24.3%、肺炎链球菌18.8%、大肠埃希菌18.2%、肺炎克雷伯菌11.3%、金黄色葡萄球菌10.0%、表皮葡萄球菌6.5%、铜绿假单胞菌6.4%、其他非发酵4.4%;2004~2006年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4%), 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属、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依次占23.7%、19.8% 、17.9%、 13.2%。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10.3%、表皮葡萄球菌7.8%、铜绿假单胞菌4.0%、其他非发酵菌3.2%。2004~2006年与2001~2003年比较, 病原菌总体耐药性都上升了。2001~2003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7.8%,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菌株检出率为28.1%,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株合计检出率为22.6%, 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率19.2%;2004~2006年MRSA菌株为17.2%、MRCNS菌株为68.5%,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菌株合计检出率为23.4%, 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率41.3%。由此可知近3年来该院儿科常见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排序已发生变化, 病原菌总体耐药情况呈上升趋势。由于这些病原菌的抵抗性增强, 临床上对儿童使用的缓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药物就受到了局限, 病原菌常见耐药表型检出率明显增加应引起临床医师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高度关注[3, 4]。现在有许多医疗机构或是个人滥用抗生素, 这是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药物的利用价值, 临床上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最大程度上减少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的发生。

中医认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根本原因在小儿年幼体虚、正气不足、表虚不固, 属体虚易感风邪者, 当邪气(外界病毒、细菌)入侵时, 小儿体内的正气不足以抵御外界邪气, 便使抗病能力降低, 因此出现一系列反复发作的感染病症。玉屏风颗粒有益气、固表作用, 使正气恢复, 邪气难以入侵, 疾病得到控制, 同时小儿的多汗症状也取到一定作用缓。然而据儿科专家最新的观点, 小儿的免疫功能紊乱会导致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 甚至是滥用抗生素或是使用药物不当, 都会使得小儿的免疫功能紊。其次专家在研究中发现, 儿童从出生后6个月左右直至小学阶段, 不同时期身体的免疫紊乱类型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所以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 治疗呼吸道感染要根据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免疫特点来进行, 根据每一个阶段的特点, 使用合适的药物来增强患儿的免疫力, 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患儿细菌病毒感染的问题。因此准确纠正儿童紊乱的免疫功能是治愈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手段。

综上所述, 如今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等为主(大肠埃希氏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 耐药菌株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 临床上应定期监测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变化, 合理使用抗生素, 并指导临床用药, 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 郭佳.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吉林大学, 2011.

[2] 周心怡.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兰州大学, 2013.

[3] 张永贵, 袁本香.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9(8):57-59.

[4] 郭春丽, 和建武, 张碧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4, 7(5):124-126.

[收稿日期:2015-03-23]

上一篇:电针结合腰俞穴注射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73例 下一篇:急性肺栓塞52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