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格式消费合同――“以店规、公告为视角”

时间:2022-10-17 07:50:42

试析格式消费合同――“以店规、公告为视角”

[摘要] 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频繁化,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交易,达到市场参与主体双赢的目的,格式合同应运而生。部分经营者以此为契机,利用格式消费合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或者变相地加重消费者的负担,很有必要从法律上分析部分经营行为的实质,对其进行法律上的定性。

[关键词] 格式合同 店规 公告 选择权

一、提出问题

消费者张先生与家人共同到宿舍附近的一家酒店就餐,为节省开支,张先生自带了两瓶白酒,入座后,正要开瓶饮酒,没想到服务人员明确表示,该酒店“谢绝自带酒水”,如果张先生坚持用自己带来的酒水,酒店要按照规定收取相应的“服务费”。例似的店规、公告还很多,诸如KTV禁止顾客带酒水、瓜子,酒店自行规定最低消费额等层出不穷。这些规定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不同利益的所有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执一词,一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观其实质,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对谢绝自带酒水问题在法律上的性质有其不同的看法。本文就此展开论述,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析,探求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对现有争议做相关的评述,从而恰当界定商家的这一行为的法律性质。

二、格式消费合同与店规、公告的定性分析

所谓格式消费合同,又称标准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合同条款,对方只能表示全部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合同。因此,对于格式合同的非拟定条款的一方当事人而言,要订立格式合同,就必须全部接受合同条件;否则就不订立合同。现实生活中的车票、船票、飞机票、保险单、提单、仓单、出版合同等都是格式合同。格式消费合同是随着经济活动能够的复杂化、频繁化,交易主体为了方便各自的交易,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而产生的。这本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对市场交易的参与主体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格式消费合同的特殊性,又很容易被处在交易一方的经营者利用,进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国家对格式消费合同的管制也逐步增强,所以现在的格式消费合同一般都能比较公平的分配交易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但是,与此同时,部分经营者却投机取巧,在格式消费合同之外,进行非法的经营活动,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中,近来出现的店规、公告等就应属于变相的格式消费合同,是格式消费合同的变种。笔者认为,确认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具有同质性,应该从其本质特征入手,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关于格式合同的法律特征,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将其归纳为三点:格式合同的单方意志性;格式合同的高效率性;格式合同要约的广泛性、持久性、细致性。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五点:格式合同的要约向公众发出、并且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期订立该合同的全部条款;格式合同的条款是单方事先制定的;格式合同条款的定型化导致了对方当事人不能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格式合同一般采取书面形式;格式合同(特别是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格式合同)条款的制定方一般具有绝对的经济优势或垄断地位,而另一方为不特定的、分散的消费者。另外还有其他的学说观点,我们在此就不多做介绍。

笔者认为,格式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征:单方意志性;交易主体的广泛性与不确定性;合同的定型性与反复适用性,其中,单方意志性应属格式合同最本质的特征。格式消费合同属于格式合同的一类,原则上也具备格式合同的一般法律属性,任何消费合同如果具备上述法律特征就应当说它属于格式消费合同。下面我们来看看上文中所提到的店规、公告等是否属于格式消费合同?首先,上述店规、公告具有单方意志性,也就是说,消费者只有在是否接受消费者一问题上具有选择权,而对消费合同中具体的规定不能提出异议。上述店规、公告完全具有格式合同这一本质特征。其次,店规、公告具有格式消费合同所要求的反复适用性、定型性,以及交易主体的广泛性与不确定性。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文章开头所讲到的店规、公告从本质上应属于格式消费合同,只不过它不是典型的格式消费合同,而是格式消费合同的变种、异型。

三、店规、公告的侵权性分析

1.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出发探求经营者的行为合理性

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之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营者与消费者分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之间的争议本质上还是利益之争。所以对该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回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上来,从更深层次上考虑立法者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意图,即通过对相互冲突的两种利益的权衡,从而确定什么人的哪些利益之的法律重点予以保护,相反,那些人的利益在特定情况下必须作出相应的限制,并将这种意图通过一般的规则公示于众,并要求得到公众的一致遵守。对此,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调整及整合上述种种相互冲突的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的利益。”同样,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是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权衡的结果,对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的规定: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有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其中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首要的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立法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在该法的价值取向及其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中无不体现着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对经营者义务的约束。

2.经营者的行为损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前款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后款进一步说明自主选择的内容和种类:一是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二是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三是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也就是说,经营者在消费商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完全有绝对自,消费者可以做出单方面的决定;相反,经营者不可强求消费者接受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他们只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在本案中,经营者单方面决定消费者“不许自带酒水”,否则收取相应的“服务费”。很明显,消费者张先生在是否消费酒店的酒水方面受到了酒店规定的限制,按此规定消费者在酒店进行消费时必须消费本酒店的酒水,消费者在此时已经无权消费其所自带的酒水;从另外一方面讲,经营者的单方面规定就已经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是否接受商品或服务的权利,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法律的违反。同时,该酒店的负责人以“行规”、“酒店公告”为由,声称其行为的合理性,这涉及到该“行规”与法律的效力问题,即所谓的“行规”与法律是相互冲突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到底以何者为准呢?这里涉及到立法者对“行规”等行业惯例的认可问题,法律本身是统治者意志的提体现,是统治阶级通过相应的程序采用制定、认可等方式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规则体系,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障其实施。在此认可是立法的一种方式,即使国家对积存的行为规范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但是本案中的“行规”显然是并没有得到立法者认可的行业惯例,立法者在立法时对其不予认可就说明其本身是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要求的,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或者违法的嫌疑。

3.经营者的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后款对前款中的权利所涉范围进行了具体的列举,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本案中的经营者要求消费者在其经营场所内消费时必须消费其自家提供的酒水,否则将收取相应的“服务费”,这是一种变相的强制交易行为;另外,酒店的酒水价格一般比外面相同品牌的酒水价格高,对一个精明的“经济人”来说,他肯定会选择自带酒水,因为酒店的价格很明显有失公平,正是因为他的计价不合理才使得消费者不得已做出自带酒水的选择。消费者在消费时,均会要求合理的价格,而酒店的高价规定就已经侵害到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的经营行为于法不符、于理不合。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酒店声称按照“行规”办事,要求消费者必须消费其提供的酒水,这实为一种变相的垄断行为。

4.经营者的行为违反了其向消费者应尽的义务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的同时,又从相反的方面对其予以保障。该法第24条从经营者的方面做了相应的限制,进而与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相呼应。即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在本案中,经营者通过其店堂告示、声明,“行规”等多种形式限制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属于不公平、不合理交易,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其规定的义务,即经营者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的义务,是属违法行为。

总之,由于消费者问题的出现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消费者权益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权益,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以及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会更加完善,对不法经营者侵害消费权益的惩罚将更加法制化、制度化,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将不断提高,维权途径将会更多,更高效,这些也将促进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98页

上一篇: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额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创新网络与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