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昭通方言语气词

时间:2022-05-20 12:29:55

摘要:汉语各个方言都有语气词,但是情况不完全一样。昭通方言中的语气词,不仅字音、字形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不尽相同,而且很多语气词在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本文就昭通方言中比较特殊的"噻、改"两个语气词与普通话中相对应的语气词进行分析。

关键词:昭通方言 语气词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素有"小昆明"之称,西接四川,东连贵州,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昭通市人口主要是汉族和回族,回族集中于城南,市区及其郊区的方言都是西南官话,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绝大部分与普通话相同,同时它又体现出自己独特风貌。语气词的应用是"韩藏语系的语言所特有的现象"(高名凯,1990),汉语各个方言都有语气词,但是情况不完全一样,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很能体现方言的个性。昭通方言中的语气词亦是如此。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用在句子末尾表示各种语气,没有实在意义的一类虚词,我们称之为语气词。在普通话中,我们所熟悉的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啊、啊、吗、吧、呢、了、的"等,它们可以用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与普通话相比,昭通方言常用语气词显得势单力薄,但它运用得相当广泛,可以身兼多职。他们不仅字音、字形与普通话中的不尽相同,而且一部分在普通话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本文就昭通方言中比较特殊的"噻、改"两个语气词与普通话中相对应的语气词进行分析。

二、语气词"噻"字用法

1."噻"用在陈述句中

"噻"这个语气词是昭通方言中较为常见的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可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事实或者说明道理,含有这个事实或者道理显而易见,不必多说的口气在里面,它往往是针对一定的语言背景发出的。例如:

①有总比没有的好噻。

②你不要这么大惊小怪的噻。

③答案是A噻,啷个简单你还要做错。(那么简单你还要做错。)

上面两个例句的末尾都带上"噻"来表示说话人认为事实明明白白,不应该有其他想法的意思,如第一个例子是强调"有比没有好"这一明显的事实。第二个例子隐含着"这件事很平常,司空见惯,你没必要大惊小怪"的意思。此外,"噻"用在陈述句句末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感彩,语气较为急促和强烈,带有不耐烦、责怪对方的口气。如第三个例子中,说话者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不满:那么简单的题你还要做错,你真的是太笨了。试比较:

④A:奖金发了的。

B:奖金发了的噻。

上面例④中A句只是陈述了"奖金发了"这一事实,不带有任何主观感彩。而B句则隐含了"有人说没发奖金"这一背景,在句末加上"噻"后不光陈述奖金是发了的这一事实,同时含有质问、不耐烦的语气"谁说奖金没发,奖金明明是发了的"。此时,句中的"噻"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啊、呀",如上面的四个例子均可以换为普通话的说法:

①有总比没有的好啊。

②你不要那么大惊小怪的啊。

③答案是A呀,那么简单你还要做错。

④奖金是发了的呀。

上面例子中末尾的"啊、呀"在普通话陈述句末尾的用法同样是确认事实,带有一定的说话者的感彩。

另外,"噻"还可以对陈述内容起到减轻和冲淡的作用,表示仅此而已的意思。这里"噻"常跟"只、只是、就、只不过"等词语一起使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罢了",如:

①我只是随便说的噻,你不要想那么多噻。

②我只不过拿了你两张纸噻,用得着生啷个(那么)大哩气。

2."噻"用在祈使句中

在昭通方言中,"噻"也可以用在祈使句末尾,含有较重的不耐烦、质问的语气。如:

①你去噻,有啥子好怕哩。

②走快点噻,要迟到了。

"噻"用在祈使句句末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说话者急切要求对方去做某件事,让听话人很难拒绝。上面两个例子就是催促听话人动作要快点,同时含有不耐烦、不满的语气。用于劝阻类的祈使句有强烈要求听话者不要做某事的意味。

此外,当"噻"用在祈使句句末表示商量语气时,是昭通方言中祈使句末语气最为强烈的一个语气词,含有极强的不耐烦和不满,往往使听话者感觉不舒服。如:

①慌啥子(什么),再等哈儿噻(再等一会儿)。

②这里有水果,你吃噻。

上面例句中的"噻"虽然表示商量语气,但却是要求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做事,会让听话人感觉有催促和强迫的意味,商量语气比起强迫意味来弱了很多,所以会让听话者感到不舒服,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呀"。

3."噻"用在疑问句中

除了用在陈述句和祈使句中,"噻"在昭通方言中还可以用于疑问句中,这时"噻"常重读,表示说话者急于知道答案的急切心理,同时又有强烈的想要获得对方认同的语气。如:

①到底是啷个(怎么)回事噻?

②这个钱包是你的噻?

③你和他到底哪个克噻?

④这次选班长是小李还是小张噻?

上面四个例子表达说话人急于知道答案的心情,在句末加上"噻"表示说话者想知道一个究竟,想得到一个确定回答表现出来的急迫心情,增强了说话人的主观心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呢、呀"。特别最后的两个例子中,"噻"用在选择疑问句句末,同样也要求听话人作出确切的回答,也具有追根到底,急于知道结果的语气。

4."噻"用于名词性短语后

昭通方言中,"噻"还可以用在句中的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如果……就……"的意思。如:

①那些鬼娃娃噻,怕你也管不起。

例句中的"那些鬼娃娃噻" 表示"如果是那些调皮的小孩子"。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噻"只能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而不能用在整个句子的末尾。

5."噻"用于复句前一分句,引出结果

从前面所列举的部分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昭通话中的"噻"也可以用在复句中,但是必须是复句中的前一分句末尾,这时候的"噻"读音相对一般的用法较长,有提示听话人话还没说完的作用,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假设句中第一分句句首的"要是,假如",如:

①等二一天(等以后)才努力噻,怕是来不及了。

②整烂了噻,你要赔我哈。

例句中的"噻"都可提示在前一分句所说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他们都是将会有的结果,这些用"噻"引出的结果大多是不良的或者说话者不想见到结果,带有一种警告意味。如第一个例句就警告听话人"以后才努力是不行的,要现在就开始努力",第二个例子则是警告对方"你要小心点,弄坏了我的你可是要赔偿的哦"。

除了上面的用法外,"噻"在昭通话中还有一个特殊用法:用在"X就X"式句子的末尾,表达说话者随便、不在乎的意思。例如:

①走就走噻,你又回来干啥子。

②那辆就那辆噻,骑倒走了嘛。

从上面的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昭通话中,很多句子因为"噻"的使用,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但是很多时候"噻"都具有强烈的催促和不满的语气,在交际中可能会引起听话者的反感,从而有可能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本人觉得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在交际场合要尽量避免使用"噻"这个语气词来加强语气。

三、语气词"改"字用法

1.在昭通方言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语气词"改",它常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询问、求证,有强烈的想要得到对方认同的语气,大多数情况下说话人已经对所说事实、情况有了看法,询问只是为了证实一下。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是这样吧"。如:

①你天天都在上网改?

②上海大学有点大改?

③儿子是不该打老子的改?

第一个例子中说话人说出了"天天上网"这个事实,询问听话人是不是事实。第二个例子说话人说的是对"上海大学大"的这个感受,询问听话人是否有同感。第三个例子是说话人说的是"儿子不应该打老子"的道理,询问听话人是否认同。上面例子中的"改"都可以换成"是吧",意思不变。

此外,"改"在一定语境下字面上表示询问,但实际上隐含一种请求的意味,希望得到对方的允许,含有比较客气的口吻,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好不好"、"好吗"。如:

①小张,我用下你的电脑改?

②教师太闷了改?

当说话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有两层意思:一是他要表述一种客观事实,"教室的确很热"。第二他则希望听话人听到他的话后实施一种行为,即"把门或者窗户打开透透气"。语气词"改"间接地完成了一种行为,给句子增添了不同的意义。

2.在昭通话中,"改"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责备,含有不满的意味。如:

①你瞧瞧,那么大哩人欺负还欺负一个小娃娃改!

②还不快点克挨湿衣服换掉改?

例句中,说话者对"打人欺负小孩子"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严重的不满,第二个例子中,说话者让听话者"赶紧去把衣服换下来",带有明显的责备意味。

3."改"除了用在句末,它还可以用于句中,把主语和谓语隔开,表示助顿,以提起下文,有迟疑的口气在里面。如:

①我爸爸改,他将将还在这儿哩嘛。

②他的电话号码改,好像是139……

例句中的"改"可以换作普通话中的"呀",且意思不变,很多时候除了迟疑的口气,还含有吃惊的语气在里面,如第一个例子中,说话者很奇怪"怎么爸爸刚才还在,现在却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4.很多时候"改"的前面可以用停顿把它与前面的句子隔开,构成"SVO,改"格式。如:

①你等会就走,改?

②明天早点过来,改?

这里的"改"跟前面的第一点一样,含有请求的意味或者比较客气的商量的口吻,希望得到对方的允许,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好吗"、"好不好"。

5.除了上面说的"改"可以用停顿把其与前面的句子隔开,它很多时候还可以单独成句,表示说话者对对方的话感到惊讶,不是十分相信,希望得到对方的进一步证实。如:

A:小张着车辗着了。

B:改?

在这里,A说"小张被车撞到了",但是B还是不相信A的话,希望A继续讲下"小张是怎么被车撞的",这里B用了"改"表现出了他的吃惊样,口气较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真的吗"。

五、结语

语气词是承载语气的结构单位,对于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起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对语气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昭通方言中与普通话中差别较大的语气词"噻、改"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昭通方言语气词使用相当灵活,它涉及到使用者的年龄、使用习惯和使用场合等因素,但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本文的调查与研究还略显稚嫩和粗糙。特别是语料,基本上都是来自生活周围,未对整个昭通地区做全面的分点调查,有待进一步的收集整理。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张文华.昆明方言语气词的语音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3]高名凯.高名凯语言学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1990.

[4]胡清国.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唐继良.昆明方言常用语气词初探[J].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赵庆燕,女,云南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指导教师:上海大学王淑华);第二作者:江 琳,女,安徽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上一篇:浅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下一篇:论春秋时期的武德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