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从课程标准到学习目标的解构

时间:2022-10-17 07:48:45

例谈从课程标准到学习目标的解构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是一个需要累积的长期目标老师需要牢牢盯住该长期目标,准确的解构内容标准,形成三维一体螺旋上升的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并形成相适应的评价设计、教学设计,才能最终达成课程的长期目标,如何分解标准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本文就课程标准的准确解构,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1 课程标准解构的必要性

1.1 目前的课程标准只是内容标准,表现标准严重缺失

当老师寻求内容标准与日常课堂教学的对应性时发现,很多章节内容标准通常只是给出了教学内容,没有给出学生应达到的认知水平,过程、方法、情感目标更是严重缺失,全凭老师自己把握,如“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这儿的经历是指“亲自做实验”,还是“观察他人做实验”,由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没有任何规定性,老师拥有了太大的自由度,很容易演变成“怎么考”就怎么教,可见,表现标准的严重缺失影响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1.2 通过课程标准的解构,明确课堂评价的标准,宏观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

一堂课,不同的老师,为什么教学行为会有很大的差别,其关键是老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不太明晰的课程标准,并没有起到学观念的作用,有时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偏差还很大,如平抛运动,课标要求:“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有些老师通过理论分析,很快得出结论,然后进行题型训练,整堂课令学生感到乏味,而有些老师则首先让学生观察、发现,然后做理性思考,简单应用,形成研究方法,学生学得有趣、主动,但解题的能力自然差了一些,这两种做法,谁对准错,不能从课标中直接找到答案课程标准的解构就是要根据认知的规律、新课程的理念,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形成一堂课的评价标准,回答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科学的解构课程标准其目的之一是:形成三维度评价标准,用评价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促进老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使标准、教学、评价相一致。

2 从课程标准到学习目标的解构路径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形成了下列简单易行的课标分解路径。

2.1 通过文本研读,形成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明确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是指教学内容之间的组合形式和活动程序,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最近发展区与学科知识的逻辑发展的要求,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内容标准进行合理的分块或拓展,并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按内容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使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形成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如选修3—3中的“8.4气体热现象的微观解释”,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的观点解释气体压强和气体实验定律”,仅对关键词“解释”做具体、清晰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知识形成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现状,对该部分内容标准进行合理的分块与拓展,该内容标准拓展为:①了解统计规律;②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特点;③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④解释气体实验定律,分块或拓展的同时也宏观确定了知识的优化呈现序列,规范课堂教学内容结构,优化了知识的呈现序列,从宏观上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该部分主要回答老师“教什么”的问题。

2.2 通过教学任务的分析,形成三维一体的学习目标表述

在形成了课堂教内容学结构、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分析,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内容:学习内容的分析,明确表达学习结果;结合学情分析,合理设定过程方法目标、情感目标。

2.2.1 学习目标的主体应为学生

主体是学生,学习目标的表述为“学生能”,这看似是一个文字游戏,但确能促进老师的教学观念的潜移默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观念的变化对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其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

2.2.2 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习的结果

该部分内容明确回答了,经过学习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习的结果,明确学习的结果主要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水平,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知识的达成水平,学习结果不但要清晰的,而且要可观察、可测量,要达到可观察、可测量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从下面两个方面人手,进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①抓住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动词,进行剖析,使动词的行为外显指向更明确。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标准中常见的学习水平动词有“了解”“掌握”“知道”“认识”等,如根据不同的情况与相应的外显行为动词,则很容易观察和检测。

②抓住其中的关键名词进行拓展,使其内涵更清楚,

对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关键名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展开,明确教学内容与应达到的学习水平。

如将课标中有“理解功的概念”,抓住其中的关键动词“理解”和关键名词“功”,进行剖析,将上述课标要求改写成:结合实例学生能说明功是标量,能计算恒力对物体做的功;又如课标中有“知道电功与电热的区别”,抓住其中的关键动词“知道”,关键名词“电功”“电热”,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将其解构成:能区分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能说明非纯电组电路中的电功、电热的区别,能计算非纯电阻电路中的电功、电热,经过上述从课程标准到学习目标的解构,则可以非常方便的检测学生有没有达到上述学习目标,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2.3 明确回答学生“怎么学”“有何体验”,规范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定合理的过程目标、方法目标、情感体验目标,规范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中常见的体验水平动词有“经历”“反应”“领悟”,如合理选课程内容标准只有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少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明确规定,教师要将过程方法、情感方面的目标合理的渗透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去,设定合理的过程、方法、情感目标也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科的特点,回答“怎么学”是合理的、科学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回答“怎么学”是科学的,实际上是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宏观规范,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通过目标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实质性变化,如楞次定律第一堂课的教学,是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一快速总结规律一规律的反复应用”的教学流程,还是采用“兴趣激发一学生探究一发现现象一总结规律一初步应用”的教学流程,要在学习目标中就要进行规范,课标中有“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理解楞次定律”,将体验水平的动词“经历”解构成: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规律,经过这样的解构,对上述两种教学流程孰是孰非就非常清楚了。

经过上述过程,形成三维一体的学习目标表述:学生“怎么学”(学习方法),学生“学到什么”(学习结果),学生有什么感悟(学习体验),表述为:学生通过(学习方法),能(学习结果),学生能体会(体验性目标),《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的课标解构案例:

上述学习目标从宏观上规范了课堂结构、规范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能很好的指导老师的评价设计、教学设计,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应看到,学习目标同样给老师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学目标是确定的,但达成途径可以是多样的,老师要克服短期的功利思想,更新教学理念,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才能最终实现新课程的长期课程目标。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资源利用现状及有效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