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分析

时间:2022-10-17 07:39:22

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分析

【摘 要】急诊科医务人员是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从发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简要讨论了如何防范和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关键词】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39-02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出现的一种身心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1~2]。近年来。职业倦怠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集中在医务工作者及教师群体[3~4]。国内外研究发现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且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医疗质量、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5]。

1 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1.1 环境因素

急诊环境的复杂性: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工作的前沿,部分患者来院时病情危重、病势发展迅速,加上患者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嘈杂,噪音不断,使医务人员的心情难以放松。

1.2职业因素

1.2.1医疗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是认识未知和在一定程度上奴驭已知的艰难探索。医疗风险存在于医疗服务过程的每个环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医疗风险种类多,难以测量,甚至根本无法预测。存在于医院各部门、各层次、各种诊疗活动中[6]。急诊科门诊是收治高危患者最集中的场所。门诊高危患者是指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出现的病情突然恶化或疾病突然发作。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存在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患者及家属常常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加上对医学特殊性的不了解,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医患之间的纠纷难以避免[7]。与其它科室相比,急诊科高危患者多,要求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必须考虑全面,处置迅速。这种精神上的高度紧张使急诊科工作人员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

1.2.2急诊工作量的不稳定性,医务人员均无法预料每天就诊患者的数量及病情,经常会遇到交接班时间突然来多位急危重症患者,医生护士加班加点是常事。

1.2.3职业暴露风险高,急诊科医务人员通常在急诊患者的既往史了解不够全面的情况下就要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无法根据疾病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随之增加。关于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屡屡发生。

1.3社会因素

现阶段,医患矛盾突出,执业环境恶化,加上社会支持不足、社会期望过高等,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和人格得不到基本保障与尊重,极大地挫伤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情[8]。近年来,发生了多起伤医事件,医生在履行救死扶伤的圣神职责时,自己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致使许多医务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产生怀疑。

1.4个人因素

医疗服务是高科技、高风险的职业,医务人员工作中需要付出知识、智慧、情感和体力等资源,工作经常超负荷,长期过度暴露于他人的躯体伤痛与精神苦恼等负性氛围之中,情绪易感[9]。组织的奖惩措施不完善,使得个体的工作绩效得不到及时、公平的反映,将导致个体对工作产生倦怠感;低心理持久力、低自尊水平、消极应对方式与高外控性的人格类型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10]。

2 职业怠倦的影响因素

2.1由于工作性质,医生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11]。Goldberg 等[12]对1272名急诊医生进行调查,发现60%的急诊医生存在中度到高度的职业倦怠。急诊科医生的职业倦怠高于护士,医护人员在情感耗竭与去人格化方面均高于护士,这与医生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担当着更大压力和承担着更大的风险,更与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13]。任桂芳等[14]认为,由于目前各种原因导致的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医生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医生的职业枯竭,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

2.2年龄的长幼和职称的高低也影响着医护人员的职业怠倦,年幼、低职称者职业怠倦感高于年长和高职称者。这与年轻及低职称医护人员技术不够熟练,经验欠缺有关。

2.3未婚者比已婚者更易出现职业倦怠,这可能与未婚个体相对缺少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有关[15]。

3 讨论

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使医生的劳动从正常渠道得到价值体现,构建和谐的医疗护理工作环境。医疗机构应根据情况改善急诊科工作环境,改进管理模式,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消除职业倦怠,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急诊科医务人员还需不断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年幼及低职称的未婚医生要注意防范职业怠倦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Jackson S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 Occuap Behav,1981,(2):99-115.

[2]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 [J].Ann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3] 瞿伟,谷珊珊.军队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怠倦现状调查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00-1103

[4] 高允锁,王小丹,吴玲,等.海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6):814-816

[5] 蒋奖,许燕,林丹瑚.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6] 于淼,王妍,谷桂菊,等.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规避风险的途径和办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82.

[7] 中国医院协会.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2009-2010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3

[8] 张媛,刘永义,王彦.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医院医生工作怠倦现状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343-345.

[9] 廖庆兰.医护群体职业枯竭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2):1145-1146.

[10] 李超平,时勘,罗正学.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216-217

[11] Goldberg R,Boss RW ,Chan L,et al.Burnout and its correlates in emergency physicians:four years experience with a wellness booth [J].Acad Emerg Med,1996,3(12):1156-1164

[12] 吴俊平.广州部分三甲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调查[J].医学与哲学,2013,34(IB):63-64

[13] 任桂芳,尹文强,黄冬梅,等.医生职业枯竭现状研究及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1):80-82

[14] 孙红,任霞.女性医生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50-1851.

[15] 汪炳琳,刘云,宁南义,等.医务人员职业怠倦与职业满意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4):236-239.

作者单位:

严姣华,女,主管护师,本科,武昌医院西区公共卫生科。

通讯作者:

商文,女,护师,本科,武汉市武昌医院。

上一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实施抗胃食管反流治疗分析 下一篇: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