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时间:2022-10-17 07:18:12

什么是文言文的魅力?笔者认为这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精练典雅,还在于其文风的厚实古朴,更在于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情韵寄托在每一个文字、每一种句式及每一个语气之中。我们读文言文,能读出那些或是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或是慷慨悲歌、大义凛然;或是俯仰天下、哲思古今的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经典历经时间的淘洗,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咂摸,透过“言”品味“文”。《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篇经典。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是“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烛》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一位普通的士人――烛之武运用三寸之舌,不用一兵一卒竟然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化干戈为玉帛,终使郑国在危如累卵的境况中奇迹般存活下来,成功地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危机。窍门何在?笔者认为“利”字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一把利刃,动之以“利”,晓之以“利”,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力挽狂澜,不仅使秦军“乃还”,还反过来“与郑人盟”,并派军队驻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终于使晋国“亦去之”。

文章开始,寥寥25个字就简要介绍了战争的原因及当时的紧张局势。“晋军函陵,秦军南。”战局虽极为严峻,然字里行间却透露出秦晋之间其实貌合神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秦之所以会与晋联合是出于向晋分一杯羹的意图:向东扩张,把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疆。因此是“利”使秦风尘仆仆而来,同时也为后文烛之武以“利”为由,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因此清人余诚评论《烛之武退秦师》时说:“起首一段叙出围郑之故并两军驻扎之地,便见郑原未尝得罪于秦,而乘间可以进说意,是为下文伏案也。”(《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二)

烛之武在“领导”前发了一通怀才不遇类的“牢骚”,这显出烛之武“才不能用,牢骚满腹”的心理,实际上从侧面表现出烛之武积极入世的情怀。就像诸葛亮虽身处隆中,但仍有三分天下的雄才伟略。所以,最后仍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利”有“许之”之举,深明大义地前去当说客。而之后其游说秦伯一段则是文章的高潮处。其说辞虽仅百余字但始终紧紧围绕一“利”字,从秦国利益出发,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力劝秦伯退兵。正可谓:“利”字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能说善道者,则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的辩辞具体如下:

首先,“亡郑”于秦实无利可图。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实际上是很难办到的。郑亡后,可想而知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其意在提醒秦君你此举必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多么幼稚与荒唐啊!烛之武在此处紧扣“利”字,进行挑拨离间。

其次,若“舍郑”秦便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不灭郑。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大有实惠之处,秦伯又何乐而不为呢?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利”为诱饵,投其所好。

接下来,烛之武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分析晋君忘德背信,过河拆桥,无信可言,无义可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次如若真与之共事,又何尝不会故伎重演呢,谈何利益均分?又何来一杯羹可享?有根有据,无隙可钻。谈“利”色变,此釜底抽薪法妙绝。

最后,再次提醒秦伯损秦利晋之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会恣意向西开拓,“若不阙秦”到哪里取利呢?暗地里一个劲地表示,“我烛之武如此苦口婆心可都是为了你秦伯的利益啊,你该清醒了。”

众所周知,历史从来是“利”字当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为争夺帝位或因利害关系,兄弟阋墙、杀父弑君、恃强凌弱、朝秦暮楚,比比皆是。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说得秦伯心服口服,欣然接受,于是顺利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最后结果是秦伯退兵,而且还“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晋文公也悄然退兵,其退兵的三个理由中,“不仁”实乃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不知”才是其发动战争的实质。“知”通“智”,经过对眼前战事的客观分析、冷静判断,得出“以乱易整,不武”。既然胜负之数尚难以定夺,那对于可获之“利”也就遥不可期了;既然一切都是未知,又何必冒这个“风险”使自己大伤元气呢?还是等下次吧。因此发了一番感慨之后也识趣地退兵了。一场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战事也就戛然而止。

南宋吕祖谦在《东莱左传博议》对此事做了最好的诠释: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西方哲人有云,“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实际上烛之武的说辞其妙在于抓住了一“利”字,抓住秦国贪图利益的心理,于是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而翻云覆雨、见利忘义、朝秦暮楚,在纷纷扰扰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自古皆然。如果说,烛之武对秦伯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笔者认为还不如改为“动之以利,晓之以理”才符合历史的真实。

总之,《烛》文紧抓住“利”字如行云流水般铺陈全文,全无文字堆砌之感,多引人入胜之处,于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欣赏烛之武精湛的言行辞令。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