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与洛可可风格的完美契合

时间:2022-10-17 06:43:44

青花瓷与洛可可风格的完美契合

摘要:中国的青花瓷通过“陶瓷之路”远输至西方各国,激起了艺术家对远东情调的丰富想象力,从而创造出大量标志着洛可可风格的艺术作品。现通过对青花瓷和洛可可风格艺术特点的分析与比较,发现青花瓷与洛可可风格存在着完美契合。

关键词:青花瓷;洛可可风格;艺术特点;契合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汉朝时,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以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薄冰托着青云,嫩荷盛着露水”水、火、土的交融与默契,谱成一段浓淡相宜的文化传奇,文明的火种在素坯勾勒中承继延续,历史的舞台也因这锻造的温度而上演一出美轮美奂。

它们被称为世界上最珍贵的瓷器,它们是中国瓷器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们素雅高洁、完美无瑕,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青花。

2 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青花”是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装饰形式,属釉下彩绘的一种,它以含钴矿物较高的珠明料为着色剂,在坯胎上进行绘制后,施灰釉(也称青釉),一次性高温(1200℃~1300℃)烧成。

青花艺术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使用单色来进行描绘和表现,看似简单,但其表现力却十分丰富,是一种典型的黑白体系,犹如中国的水墨画。黑白体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结。黑白体系对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有着非凡的表现力。

西方的绘画则是通过复杂的色彩来表现缤纷的大千世界,基本色彩的地位在画面里是平等的,几乎很难根据什么原则来判定哪一种颜色较另一种颜色更为重要,从没有哪种单纯的独立性原色出现。可以说西方绘画是一种典型的色彩体系,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水墨画艺术其所运用的却是黑白体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把黑白体系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形成魅力无穷的黑白世界。受中国水墨画黑白体系的影响,中国的青花艺术已经具备了中国水墨画艺术的许多重要特征。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史,确立了它们以单色为重心。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青花艺术中,讲究简练、善于夸张,它们全都在演绎一个“似”字:形似、神似、类似、貌似等等,以“似”来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似与不似之间”是青花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给人们感官上的愉悦和刺激外,其内容所隐喻的和意趣也别有洞天,比如说牡丹表示富贵、梅花表示清雅、表示笑傲风霜、荷花表示高洁、兰花表示风雅等等,不胜枚举。比如说竹子,人们可以从风竹中感受到风声萧萧,从雨竹中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从雪竹中看到白雪皑皑的世界。还说竹子有根有节,又虚心,是君子的气概,大丈夫的风范,这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这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情结,深深地吸引了西洋人。“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的青花艺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注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对审美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得了一席之地。

3 中国青花瓷器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的契合

“来自茶国的处女,在你迷人的梦境里,苍穹是一座城市,而中国是它的郊区,在我们的暗淡的巴黎,面额纯洁的少女,你在寻找,你的金色蔚蓝的家园,那里孔雀开屏,你向我们的天空微笑!一个快乐无邪的孩子,在釉彩鲜艳的陶瓷上,绘着天真的象征――蓝花”。这是雨果在他的诗中吟诵景德镇青花瓷。据说,明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光禄寺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使用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把那些外国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装进礼服口袋。宴席散后,清点餐具,据说竞被偷走580件之多。

18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建立了瓷厂,生产硬质瓷器,产品有餐具、花瓶、瓷雕,用黑、金和各种釉彩描绘中国的风景图案,并生产了“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装饰花卉、鸟禽图案的白胎瓷画,或者描绘中国和威尼斯的风景,它们是18世纪威尼斯姑娘嫁妆中最时髦的礼物。

当中国瓷器大量涌入法国时,全欧洲最具浪漫情怀和艺术创造力的法国人自然做出了最强烈的回应:这个时期的法国产生了一种比过去自由、多样,近乎东方化的新的风格――“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一词来自法语rocaille,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原指风格主义和巴洛克花园中由石头和贝壳的衬洞所组成的奇异装饰物,它常与涡卷型、花、带饰等排除了固定形式和单一方向的不规则造型相联系。构成一种无法进行理性分析的随想物。当它用于美术中时,即指一种感情的、细腻的、感官的、轻松的艺术形式。由于出现在路易十五时期,所以又称“路易十五式”。古老、精湛的中国青花瓷器进入了法国社会,并很快渗入到法国人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于莹洁光润、纤巧精美的中国青花赞叹不已,视为珍奇。陈设、收藏中国青花瓷一时成为时尚。宫廷、王室的贵族们更是把对中国青花的拥有量视为地位、财富的象征。路易十四的王室清单造册中,仅收藏中国细瓷一项就达到上千件以上。此外,他还修建了一座模仿中国情调的特里阿农宫,也就是“瓷宫”。中国陶瓷的到来,在其文化及艺术史上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

所有的中国陶瓷中。最受法国人欢迎的就是青花瓷。他们是这样盛赞它的:“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可见,他们对中国瓷器的热爱,甚至超越了瓷器本身,而在潜意识中描绘中国的美丽、富饶。

法国路易十五时期,洛可可艺术兴起并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一位西方学者曾说过:“洛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

路易十五的首席画师、18世纪欧洲艺术的权威和代表弗兰克斯・布歇,同样对中国青花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设计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中国风格的陶瓷作品,如现藏法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中国生活场景》、《颅捕鱼》、《茶会》、《吹哨子的人与小鼓手》等。可以说,中国青花瓷器的温雅清脆即象征着法国洛可可时代特有的东方情调。华托是洛可可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主要作品《发舟西苔岛》、《游园会》为艺术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学习中国的绘画风格,在他的作品背景中渗入梦想中的中国趣味。赫德逊在提到华托时曾说过:“关于华托,我们至少知道他经常画中国风物,所以必定是对中国的艺术品感兴趣。”青花瓷的输入激起了艺术家对远东情调的丰富想象力,从而创造了大量标志着洛可可风格的艺术作品。

4 结语

陶瓷,这种凝固了历史瞬间的固态艺术品,从来没有停止用它独特的语言,流淌于历史与现代之间,流动于各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之间。中国陶瓷历经千年,风行万里,流传不歇。

上一篇:青春禁忌游戏 下一篇:台湾人首次为阅读走上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