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换个角度收藏油画

时间:2022-10-17 05:53:48

私人订制:换个角度收藏油画

冯小刚没拍《私人订制》之前,艺术圈就开始出现了私人订制,但那时大多是找一个艺术家,给自己或朋友画一张半身像,要的是比照片更为高级。最近一两年内,私人订制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2014年的春拍和高考差不多同时落幕,各大拍卖公司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但是,相比其他板块来看,当代油画真是乏善可陈,几乎没有亮点可言,所占总成交额比例也略有减少。除了一些经营当代水墨的画廊,798的各大画廊也似乎比去年更为冷淡。油画市场真的不行了吗?倒也未必。

最近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便,走访了数十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十余家画廊,总结了油画市场相对真实的情况。

事实上,拍卖公司和大部分画廊的经营都真的相对冷淡了。我们知道,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公司是二级市场,十多年来的一二级市场倒挂,让画廊的经营始终恨恨的落在拍卖公司之后。但是,我们处在一个“猪狗相争羊获胜”的时代,例如,说移动和联通相争短信市场,结果微信获胜了,就是这个意思。艺术圈内的一些行家们拿着“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定义冒充专家的时候,结果在画廊和拍卖公司之外又出现了第三方,那就是艺术家工作室――“0.5级市场”。

我们清楚,从签约制引入国内之后,大部分画廊都开始签约艺术家,捧红了很多现在当红的艺术家,甚至连“四大天王”、“三刘一曾”最近十年的市场翘楚们的崛起,也与画廊的运作不无关系。一般来讲,一个艺术家一旦与画廊签约,他就不应该在工作室里卖画,否则他就太不道德了。但是,我们错误的忽略了藏家的改变。

十年来的艺术传统是这样的:张艺术家有张画,画得很好,藏家追捧,买来卖去,价格自然越来越高。“买来卖去”成为藏家最重要的收藏方式。随着这几年艺术市场的发展,藏家开始越来越成熟,长线收藏和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收藏开始成为主流。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收藏模式:私人订制。

在冯小刚没拍《私人订制》之前,艺术圈就开始出现了私人订制,但那时大多是找一个艺术家,给自己或朋友画一张半身像,要的是比照片更为高级。最近一两年内,私人订制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我们不妨用事实例证来说。

山东某企业老总特别喜爱艺术,更喜欢藏獒,而且在别墅内养了两只。遂从北京邀请某王姓青年艺术家去山东,“以两只藏獒为模特,创作一幅作品”。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藏家们话语的变化,以前的句子是“给我藏獒画张画”,现在是“以藏獒为模特,创作一张画”。 后来得知,该企业家在北京找了好几个艺术家,不是艺术家以“我从不画命题创作”为理由拒绝,就是他觉得艺术家的风格不是他喜欢的。我们看到过很多画狗的艺术家,例如周春芽,他画的黑根、TT,都是他自己养的宠物,以自己养的宠物创作的作品是作品,以别人的宠物创作的作品又怎么不能是作品呢?

该艺术家接单后,在山东边吃边玩边创作,半个月的时间内,画了十余张草图,最后由艺术家和藏家共同商讨,挑选了一张。然后,艺术家回京创作,最后作品顺利成交。我看见过该件作品的成稿,根本不像是订制作品,和艺术家创作风格完全一致。

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年写实艺术家,也是受某企业家之邀,为其年轻貌美的妻子画一张画。该企业家选中该艺术家的原因很简单,他让朋友给介绍了很多写实艺术家,有擅长画喝红酒拉小提琴的,有擅长画穿清朝古装的,但他都不喜欢,最后选定了这位比较像王沂东那种画农村漂亮小姑娘的。该企业家带着他老婆来北京,和艺术家夫妇共四人同吃同游玩了十天。好在这个艺术家也觉得那个年轻貌美的老婆适合他的风格。最后也是画了十余张速写草图,企业家选定一张后,回老家耐心等。约定一年后交割,价格为70万元,略高于该艺术家其他作品定价。

目前,该艺术家已经将这张作品画出大半来了。他给我讲,平时画一张画,还要请模特,现在别人给你送来一个模特,还要花钱把这张作品买走,这其实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而对于收藏了这幅画的企业家或者藏家来说呢?如果以前收藏的是王沂东,他要这么给其他人介绍:这是著名画家王沂东的作品,他比较擅长画山东农村小姑娘,这是他的代表作。如果收藏的是杨飞云,他只能这样介绍:杨飞云是中国油画院的院长,他的画大多是以他妻子为模特,这张画就是画的他老婆。但是,如果他是找杨飞云画的呢?他完全可以这样介绍:他笔下的模特就是他老婆和我老婆!

挺好的一件事。如果和这位年轻的老婆分手了,作品依然可以进入拍卖市场的。这么多藏家出高价买杨飞云和冷军老婆的画像,难道就没人买一张著名企业家老婆的画像吗?那蒙娜丽莎不也是别人家的老婆嘛!

靳尚谊教授在80年代为画了一张知名的油画作品,现藏于中央美院美术馆。在2013年,据称巴菲特欲出3000万元收藏该件作品,中央美院不愿意转让。当然,这是“据称”的一件事,笔者未验证真假。但这件事情足够证明,别人老婆的肖像也是有人收藏的――前提是这个“别人”要有一定知名度,这件作品一样要有精心的设计和创作。

其实,油画的私人订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曾经是支持油画事业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数得上名字的国外艺术家中,达芬奇、伦勃朗,他们的传世名作大多是接受订单为别人订制的。我们前面提到的《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接受蒙娜丽莎的老公――当时一个企业家下的订单;伦勃朗的《夜巡》,更是当时一伙人的“众筹”订单。

这个道理放在我们国家也是一样的,比如说董希文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同样也是政府订单,这并不影响这幅油画的艺术性,反而增加了这幅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所以说,油画订制和艺术性并不冲突,只要艺术家以订制方提供的模特精心创作,一样可以创作出精美的油画作品来。

所谓的“当代艺术”兴起后,作为一个普通文艺工作者的画家的身份开始往另一个极端发展,很多画家把“艺术家”三个字看得太重,甚至有一些人扬言要“表达自我”。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你不顾别人的感受,装模作样的表达自我,还要让别人买单?其实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部分艺术家不是不愿意接受命题创作,而是换个模特,他就不一定画得出来。

公开的油画市场目前的确开始出现萎靡,但油画市场的总成交量并没有减少,只是藏家越来越聪明了。他们买了那么多年艺术家的眼泪、艺术家的欢笑,还有艺术家的老婆,为什么不能让艺术家表现一下我自己的眼泪、欢笑和老婆呢?

先不说这是不是回归到传统的艺术市场模式,单就艺术品的消费来说,以出售获利为目的的收藏转变为以消费为目的的收藏,这肯定是未来油画市场能健康发展的根基和保证,因为中间肯定会少掉很多艺术“倒爷”,毕竟这些藏家不会轻易卖掉自己老婆的画像的。

上一篇:艺术品投资风物长宜放眼量 下一篇:面对面听巴菲特谈投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