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物理课堂以简单\直观

时间:2022-10-17 05:15:19

还物理课堂以简单\直观

摘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只能优化实验而不能代替之,通过笔者与另一位教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教学效果的比较,更明确了简单、直观的实验对讲好一堂物理课的重要性。

关键词:多媒体;实验;简单;直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3(S)-0014-2

1 引言与背景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育改革展示了新的前景,多媒体CAI大量应用,使物理课堂中那些原本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和学习条件。

但不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发展,实验仍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先进的信息技术只能是优化实验而不是代替,如果盲目使用和依赖多媒体,演示一些原本可用实验操作的更形象直观的过程,多媒体模拟得再逼真再生动,那些模拟图以及数据都是教师自己设定的,怎能让学生相信?

2 过程

本节课是《波的形成和传播》。笔者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应用STS教学方法,设置悬疑,学生们兴趣很高,都能积极思考。接着演示绳波实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思考回答都能一针见血。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接着讲解的重难点部分应该会水到渠成。

本节课重难点部分是理解波是如何形成及传播的。在突破重难点时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通过课件演示绳波上各质点的振动的情况,并通过慢放显示出每隔1/4周期的波形及质点的振动情况。

笔者说:振动第一个质点向上振动,带动第二个质点,第二个带动第三个……依次带动,形成波动。边说边演示波的形成动画。学生此时很是兴奋,对屏幕上出现的波形感到既惊讶又能新鲜,能感受到波的形成是由于振动。于是,可以趁热打铁引导他们观察单个质点,同学们自己分析得出:不迁移,只是上下振动。

接着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第一个1/4周期,从一段段小段时间仔细分析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形变化。笔者一共详细讲解了四个1/4周期,即一个周期内的波形成情况,大约用时十分钟左右。在后半段时间里,虽然计算机模拟各质点很清楚,但学生不再有先前的兴奋和参与热情,对波的动画好像也习以为常了。显然对这种过于细致或者说是枯燥的分析显得集中不了精神。整个周期分析下来,学生变得很安静,原本活泼的课堂气氛变得被动压抑。

后来的课堂气氛有了些许好转,但依旧不尽如人意。课后笔者很不解,为什么好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闷了呢?课件的演示上已经很清楚了,是不是自己讲的太乏味了?回想以前只是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笔者带着这样的困惑听了另一名王老师的《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公开课。

前半段王老师和笔者差不多,课堂气氛也相当。开始讲解重难点内容时,王老师也是使用一个多媒体演示波的形成。他说:由振源带动各质点由近及远依次振动形成波。边说边演示动画,学生反响也很好。接着王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单个质点,学生们说:不迁移,只是在上下振动。

接着,王老师打开了实物投影仪,投影仪上有一张带格子的白纸和一排不同颜色的标着不同数字的小纸片。

王老师开始演示第一个1,4周期的绳波。他先移动第一个质点,问:那第二个质点呢?同学们回答:被带动。再问:为什么会被带动?同学们答:发生形变,产生了弹力。问:为什么格子有的宽有的窄?同学回答:振动在不同位置速度不同,从平衡位置到最大位移处逐渐减小,所以相同时间间隔内位移不同。

王老师指导:把一个1/4周期的时间再分三等份t,可知第一个质点到达最大位移处,而第二个比第一个慢一拍。问:2、3质点在哪里?王老师通过分析,把小纸片1、2、3摆放到了相应的位置上,此时波传播到了4质点。

学生看到了有小的波形的产生,兴趣顿时倍增。此时王老师问:再过1/4周期,波形会是什么样子?学生激烈讨论,都很踊跃想上来摆放。有一位同学上来摆时没有动1、2、3、4质点,只移动了5、6、7,认为波传到了7质点。王老师问:1、2、3、4质点都没动吗?学生们此时更踊跃了,纷纷要求上来摆,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接着的两个1/4周期都是学生自己摆出来的,经过一个周期,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波形。

王老师再问:再经过一个周期,波的形状又是怎样?通过学生思考,发现是重合的。

王老师从这个简单的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得到了很多波的形成与传播的特点,加以一一总结很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学生气氛活跃,在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

3 反思和讨论

两节课的构成相差无几,但在重难点突破上明显是后者来得顺畅,课堂气愤活跃。很显然: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动画演示还不如一张白纸和几个小纸片来得简单、直观。受学生喜欢,而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

物理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物理课堂应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观察实验,自然也会产生动手的欲望,让学生的这种欲望充分发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课堂。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后者小纸片模拟绳波实验的操作与探讨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与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纸片模拟实验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和引起思考,取材简单、直观、易于操作是它最大的优点,这样一个成功的创新实验,可以使课堂上全体学生在科学情趣的引导下,个个成为投入科学研究的主角。见物思理手脑并用地通过观察、测量或计算,归纳出印象鲜明的物理规律。其次,创新实验,有时需要学生独立研究探索,有时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从而培养合作精神和提高探究能力;另外,创新实验的设计构思,给学生一种重视科学实验、重视创造发明的实例,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最好榜样。使学生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多媒体固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能取代简单直观的实验演示。如果用它来模拟实验,可能会更生动,但它毕竟是人为设定的。数据和现象的得到都是不可信的,会破坏了科学探索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本节课堂中波的形成的动画形象、生动,让学生可以看到模拟的会动的波,这一点是非常有用的。但在分析时如果用它来演示分析过程,理解波的形成有一个很大的弊端:课件的演示破坏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变成了被动的接受事实,被动的理解过程。

另外,从学生注意力的角度考虑,学生不能长时间注意于一些枯燥重复的演示,这谈不上创新与探索,让学生观看“假”的演示,让学生被动地分析重复的细节,被动地理解现象,学生自然兴趣不高。我们只能把不能做、不便做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或实况播出。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和程度,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倡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自由的发挥。因此,在物理课堂中须要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验。让简单、直观的实验重回课堂,从简单、直观中探究出鲜明的物理规律,让新课程理念实实在在得到贯彻。

上一篇:用“问题解决”策略执教《升华与凝华》案例 下一篇:做功改变内能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