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构成及提升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17 05:01:43

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构成及提升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构成维度以及具体指标,提出就业素质由道德品质、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三维度构成,道德品质是就业素质的基石,基本素质是基础,发展潜力是关键,并详细阐析了具体的衡量指标。最后,提出了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其他部门、专任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机制,通过五个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道德品质;基本素质;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2013年中国699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今年成为1949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其中有全球经济下行、复苏缓慢的因素,也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而与此同时,常听到用人单位关于大学生能力素质方面欠缺的抱怨,因为现实中一些进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因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珍惜就业机会,提升自身就业素质是大学生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其更能灵活适应企业的要求也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1 相关文献综述

张丽P等通过对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企业在职人员和人力资源部人员等三类人员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归纳出大学生成功就业素质的九个维度:自我效能、应聘能力、思维品质、情绪调控能力、工作态度素质、人际关系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竞争进取与自我发展的素质、个体人力资本[1]。

钟一彪通过对5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素质构成的基本因素、中层因素和精英因素,并认为基本素质是大学生成功进入就业市场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是决定条件,精英素质是成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层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等,中层素质是结合用人单位面试时了解和发现的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毕业院校的名气,面试时测评的能力等,精英素质是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2]。

李志、王麒凯、熊娇归纳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三个维度: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人格,共包括25个项目,并对重庆市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大学生员工、用人单位管理者进行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3]。其中职业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等,职业能力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职业人格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陈跃等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素质,明确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等方面。 叶忠研究了教育对于个人就业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提出了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的协调工作机制,包括建立毕业生新型就业指导体系、增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调整教育结构等。

王伟从高校的院系层面探讨了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分别从高校院系基层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就业素质强化体系、就业市场服务体系进行了阐述[6]。李枫认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共性问题包括学生目标不明确、没有实习经验、就业指导不够使用、大学生综合素质缺失。。

通过细致的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素质构成维度划分比较合理的有钟一彪的基本因素、中层因素和精英因素,李志、王麒凯、熊娇划分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人格。其中钟一彪的基本因素、中层因素和精英因素的三维度就业素质构成是最被广为接受的。关于基本因素和精英因素,作者阐述的比较清晰,而关于中层因素的解释却不甚明了,不易把握。而李志、王麒凯、熊娇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人格这三个维度的划分看似比较清晰,但是在具体指标细分时,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格容易混淆。而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9年度调查报告》,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素质分别为:综合能力、发展潜力和道德素质。本文认为,这个划分更为合理,但综合能力维度涵盖的范围太广,不适合单独成为一个维度,可将综合能力替换为基本素质,即大学生就业素质的主要构成维度为:道德品质、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

2 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构成研究

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抓住就业素质中的关键内容的策略,将就业素质的构成分为道德品质、基本素质、发展潜力三个维度。

1、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基石,也是所有企业最看重的素质。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隐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诚实守信、责任感、敬业精神、忠诚等。

2、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是就业素质的基础,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本文将基本素质划分为四个部分: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公共知识与专业文化知识和能力,如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等。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人文修养。身体素质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素质,但其实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必备条件。

3、发展潜力:发展潜力是就业素质的关键,是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后,获得持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发展潜力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持续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对所有知识员工的要求,据统计,一个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知识大约只有10%以后可能会被用到工作中,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大量的持续的学习,这是因为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不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就很容易被淘汰。

3 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机制研究

根据以上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构成维度及指标,本文结合实际,提出 “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机制。

本文所提出的“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机制指的是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其他部门、专任教师、学生五个主体构成,通过五个主体各司其职、发挥作用、相互配合,打造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机制。

1、高校要着力打造积极、务实、开放的就业文化

身处的文化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就业文化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大四的毕业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就业目标不明确、不了解社会需求、思维相对比较封闭,因此,学校要鼓励学生们走出去,多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积极融入社会,培育积极、务实、开放的就业文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主动就业,获得企业的青睐。

2、学生工作部门要联手企业实施全程型、合作型、实用型的“三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实践。

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学生日常事务、就业工作的管理部门,要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大一到大四的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并通过邀请企业资深人士开展职业规划讲座、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将生涯规划融入企业实践,并在实践中调整规划,使学生能够获得实用的指导。现在我国的学生工作部门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高校都在强调建立产、学、研合作,这就需要学校大力拓展校外资源,整合校内资源,与企业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为学生提供全程型、合作型、实用型的“三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实践。

3、专任教师要着力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重视专业特色的发掘与巩固。

应届毕业生生就业中,企业首先要看的就是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成功就业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专业教师也要重点发掘专业特色的培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夺得优势。这同时也需要学校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更多的给教师提供对外交流学习,对内合作互动的机会,形成合力,共同发掘与巩固本专业的特色教育。从整个高校教育系统来看,建立多层次的、多样化的、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8]。因此,避免同质化倾向、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是各高校应该努力的方向。

4、学生要重视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与巩固,尤其要重视道德品质和基本素质的培育。

道德品质构成了所有素质的基石,试想一个不诚实守信、不遵守纪律、没有敬业精神的员工在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充分意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不要给自己的道德记录抹上黑点。此外,很多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忽视基本素质的培养,忽视扎实基础,过分追求快速发展。其实,正是基本素质铸造了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目前,在很多高校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因此,在高校大力培育专业科学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这是基本素质中的重要一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5、学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获得职场的持续发展。

道德品质和基本素质的培育,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必要素质,而评价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还要看未来学生在职场的发展,即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例如在美国大学排名中,经常将校友在职场发展的成功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高校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发展潜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能够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俐、侯典牧、刘蕾.当代大学生就业素质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2)

[2]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3]李志、王麒凯、熊娇.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实证研究.青年探索,2009(3)

上一篇:生物质粗油品加氢精制技术现状分析 下一篇:大一新生的韩语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