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时间:2022-10-17 04:56:17

他们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吉林市昌邑区教育局认真落实人大代表建议纪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是全市最大的城区,现有中小学校75所,在校学生近40000人。

2001年9月,吉林市昌邑区教育局新班子上任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深感责任重大,把自觉地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作为做好工作的动力,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主动争取把教育工作纳入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努力改进工作,从而促进了教育工作的开展。

积极改善中学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初级中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使命。1992年,吉林市下放给昌邑区共8所普通中学(包括乡镇中学),其中一些学校校舍陈旧,设备短缺,师资薄弱,生源匮乏,与所肩负的重任很不适应。

2002年3月,区政府转来了李玉芝代表提出的“改善全区中学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建议。局长、党委书记贾亭认为:这个建议提得好,符合昌邑区的实际情况,应积极予以落实。于是,她主持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认真分析全区教育形势,清楚地认识到:在教育现代化、网络化、电教化、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全区部分中学简陋的校舍、落后的办学条件和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应该以落实代表建议为契机,大力改善全区中学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昌邑区和谐教育。

四年来,全区教育本着“合理调整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的指导思想,多方筹集资金,维修校舍,增添设备,接收了13所企业学校,撤并了16所中小学(含村小),促进了全区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原41中学建于上世纪70年代,校舍陈旧,房屋产权部分归学校所有,部分归吉林市天主教会所有,土地使用权归吉林市天主教会所有。学校门前不足100米的火车道口是学生每天必经之路,很多学生嫌道口绕远而就近横穿铁路,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仅近两年来,就有学生一死一伤,安全隐患严重。教育局班子认为,这样的环境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必须下决心解决。经区委、区政府批准,教育局多方筹集资金,多方选择新址,认真组织施工,于2004年10月,在解放东路旁建起了一座5324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易名为“昌邑区第二实验中学”,圆了那些孩子和家长们心中的梦。

凇城中学(原吉林造纸厂中学)是改革中由企业移交给区里的一所普通中学,校园校舍陈旧。2004年8月,昌邑区教育局主动与吉林造纸集团协调,筹集资金,粉刷了教学楼,平整了操场,修建了铁艺围栏。之后,昌邑区教育局向政府申请拨专款25万元,新建了桦皮厂中学44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改善了农村中学住宿条件。

2004年9月,昌邑区教育局用全国开展农村中学现代远程教育中争取到的165万元资金,建立了以乡镇中学、中心校为阵地的远程地面卫星接收站,实现了乡镇中学“校校通”,有条件的学校还实现了“班班通”。同时,昌邑区教育局大胆选拔人才,配齐、配强了各中学的领导班子,加强了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目前,全区中学有全天候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15人,区级骨干教师54人,学科带头人3人。

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校领导班子的加强,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全区教育工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2004年,区属中学升入吉林一中31人、毓文中学20人,达到吉林市重点分数线389人,创造全区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2005年11月12日,区教育局举办了和谐教育现场会,通过公开课、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师生座谈等方式,展示了全区2002年以来开展和谐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好评。

持续治理整顿“四厅”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一个时期以来,学校周边非法开设游艺厅、台球厅、歌厅、舞厅(简称“四厅”)和网吧,其中充斥暴力、和色情、迷信等内容,致使一些中小学生迷恋其中,有的夜不归宿,个别人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引起了广大家长和教师的担忧。

2004年3月,昌邑区教育局收到了区政府转来的李连忠代表“加大对‘四厅’和网吧的治理力度,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议,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4年5月、10月,在区委副书记邵世文、主管副区长权宇玲的带领下,由昌邑区教育局牵头,协调文化、城管、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对全区中小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顿治理,依法取缔了博达中学等校园附近游戏厅3个,汇文中学等校园附近网吧2个,拆除了中兴路小学等校园周边违章建筑2个,净化了全区校园周边环境,受到了学校、家长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然而,非法“四厅”和网吧就象一颗颗毒瘤,割了一茬不久又长出一茬。2005年5月,针对校园周边“四厅”和网吧反弹现象,昌邑区教育局再次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全区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地清理整顿,关闭了区第一实验中学附近的一家电子游戏厅,摘掉了博达中学附近一家台球厅的牌子,责令其不得对外营业。

认真查处收受“两费”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教育收费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几年来,昌邑区教育局认真贯彻省、市有关规定,严禁“乱办班”、“乱收费”。2005年初,一些家长反映:个别学校为了多招生,在小学升初中阶段,给推荐教师每人50~200元不等的“辛苦费”;个别教师课后违规办班,收取“补课费”。2005年5月27日,昌邑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视察区教育工作时,代表们提出了“要认真查处收受‘两费’,加强教育行风建设的建议”。

昌邑区教育局非常重视这个建议,认为教师收受“两费”,造成了教育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灵,违背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和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虽然只是个别人的事情,但影响是很大的。教育局党委立即责成纪委,抽调了8名组织纪律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干部组成调查组,分别深入到全区城区所有中小学,采取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事先不通知学校,要求校领导和教师回避。调查组到校后直接进入班级,向学生讲明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认真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结束后,调查组连夜进行归类整理,综合分析,确定重点。第二天,调查组再次深入学校,找相关教师谈话,并向校领导和学生深入了解情况。这次调查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虽然没有掌握收受“两费”的确凿证据,但是给个别教师敲响了警钟,使广大教师受到了一次严肃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昌邑区教育局制定了严肃工作纪律“十条规定”,及时召开了全区“小升初管理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各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文件精神,严格禁止教师收受“两费”,并公布了举报电话。今后,如果发现有乱收费问题,一定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将移交司法机关查处。同时,要求全区广大教师严格遵守“师德五项禁令”和“十条规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甘于奉献,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严肃调查收受“两费”,有效遏制了不正之风蔓延的势头,净化了全区教育环境,创造了和谐教育氛围,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农村中小学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建设新农村人才的重任。几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体弱多病者增多,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农村教育工作的开展。

2005年1月,昌邑区教育局收到由区政府转来的王青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的建议”后,对全区农村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几年来,全区农村中小学由于没有师范院校毕业生,市里学校教师根本不可能到农村任教,原有教师不能流动,造成了年龄自然老化、培训提高机会少、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给农村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昌邑区教育局制定了四项措施:一是面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后生源逐年减少,部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合并了过剩的农村小学,整合了教育资源,缓解了农村教师、校舍等不足的问题。二是从2005年起,凡是师范院校分配到区里的毕业生,一律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三年。这既给农村教育资源以很好的补充,又使他们经受了锻炼。三是送课下乡。选派城区“十佳”教师到农村学校讲课,进行业务辅导。四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农村中青年教师通过观摩教学、自学、函授等方式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农村学校的教学要求。

几年来,昌邑区教育局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积极改进工作,全区教育成果在省、市持续上升;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干部和师资培训等教育教学经验分别在国家、省、市大会上交流;全区初中升学率连年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有新的突破;连续几年在全市教育目标督导中名列前茅;师生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连获佳绩,创历史新高,列地区之首。目前,昌邑区教育局正在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关心、理解、支持教育事业,一个和谐教育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浓墨重彩,抒写着和谐教育的辉煌诗篇。

(作者单位:吉林市昌邑区人大常委会)

上一篇:应努力振兴我省农机工业 下一篇:应大力扶持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