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研

时间:2022-10-17 04:55:42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研

摘要: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入手,以优化中职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阐述了“旺出淡归、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软件和硬件要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日益强劲的发展,中职生成为了旅游从业人员中的主力,这给中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中等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构建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旅游院校急需解决的课题。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中职旅游管理专业采用“2+1”的传统培养模式,我校经过广泛探研和校企充分合作,结合旅游企业的淡旺季交替的特性,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旺出淡归、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一、旅游管理专业“旺出淡归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旺出淡归”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即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淡季回校上课,这样既满足了企业周期性的用人需求,又在真实的职场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工学交替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组织、技能评价、就业都围绕“旺出淡归”来开展,旺季顶岗实习和专业其他实训及实践教学项目相配合而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为此设置如下的教学安排:即学生完成第一学年的校内学习任务后,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始,每学期均有一半时间在企业,一半时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连同暑假、寒假一并安排顶岗实习。经过不断总结完善,实施效果明显,受到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学生通过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导游、计调、外联、营销、景区导游与服务等全岗位的虚拟仿真训练,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全岗位的体验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实施校内“专业基本理论和职业基础技能学习-专业理论和职业核心技能学习-综合职业素质和实际岗位能力培养”及校外“认岗-轮岗-顶岗”交替进行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虚实结合、内外互补的全岗位训练,从而全面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二、“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体系

1.确立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鉴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开发原则和沈阳市旅游行业人才供求状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熟练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初、中级应用性人才,重点以培养导游员、景点讲解员为主,以培养计调员、门市接待与销售人员、酒店服务人员为辅。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和素质能力定位设置了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按照旅游行业和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了由“职业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训练课――拓展能力课”等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将国家导游人员资格证考核标准整合到专业课程内容中。建立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实训室,其中虚拟旅游实训室,配备了复印件、传真机、电脑售票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等设备设施;导游实训室购置了中央控制系统、高清图形拼接系统、双机投影系统、实时录播系统及三维实景系统等设备设施,从而满足不同实训项目教学之需。

3.采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特别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与学中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而获取专业知识,锻炼岗位技能,优化职业态度。第二,积极开展以任务驱动为特色的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讲授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外,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基于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在特定的课程教学中设置若干个项目或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些项目或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生动性、直观性,将投影机、录像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

4.打造一支“文武双全”的旅游师资队伍

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骨干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学校建立“专家工作室”,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培养协议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计划共订、培养资源共享。在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 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选派专业教师顶岗工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产、研”一体化。同时,聘请旅游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尖子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到学校来授课或进行培训;结合行业技术要求和岗位标准,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对实习中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5.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方法。取消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管理和考核,建立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四维一体的评价方法,由个人总结(口头表达+书面形式)、学生小组评议、学校专业教师和旅游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考核评价机构,共同负责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

三、“旺出淡归、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问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先期对旅游企业、工作岗位有了充分的感性认知,在淡季回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时理解力大大增强,促使教师不断提升教学项目的设计水平,使教学质量良性循环。同时学校和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局面。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更多是出于解决旺季临时性用工短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实力福利待遇、就业引导等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企业缺乏认同。

(2)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临时性的工作心态导致学生对工作的投入不够。一旦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工作任务过重,实习学生就会产生抵触行为或逃避行为。

2.解决对策

为了保证该教学模式的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学校、企业、学生这三大主体共赢的动力机制,聚焦校、企、学生的利益诉求。学校必须甄选具有合作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旅游企业,并与之共同建立冠名班,避免由学校单方推动的现象,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学校将教学要素安排切实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相吻合,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同时专业教学过程要体现为企业服务,培育企业利益点。另一方面,企业以主人翁的姿态全程参与到专业建设中,为学生实习提供岗位和指导,接受教师挂职锻炼,和学校一起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为学校培养真正的“双师”。

再者,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辅之优秀毕业生成长经历讲座,使学生深入理解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途径,从而配合学校的实习安排。企业要对学生不断进行培训和引导,并对学生实习劳动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认同企业文化,在实习过程中,树立员工意识,自觉服从企业的管理。总之学生与学校、企业的良好沟通和良性互动,不仅能使专业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也使学生角色转变企业员工水到渠成,实现了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上一篇:让兴趣之花在数学枝头绽放 下一篇:游戏对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