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战术思想在竞技体育中运用的整体思路

时间:2022-10-17 02:46:01

《孙子》战术思想在竞技体育中运用的整体思路

摘 要: 孙子战术想在体育竞技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惟有从整体上理解孙子的战术思 想体系,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把握其在竞技体育中运用的整体思路:立足先胜,活化攻守 ;因形造势,正合奇胜;避实击虚,示形动敌;致人而不致于人。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术思想;竞技体育;整体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114-04

On the Comprehensive Scheme of Usage of Sun Tzu's Tactical Thoug ht in Competitive SportsYAO Zhen-wen

(Institute of Sun Tzu, Binzhou College, Binzhou256603, Shandon g China)Abstract: Sun Tzu's tactical thought is valuable in competitive sports. A compre 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ought can help to get the essence and apply it incompetitive sports, including early domination, flexible defense and attack, ar rangement depending on for odd victory, attack weakness and avoiding strength, t rigging enemy by reality, and control rather than be controlled.

Key words: Art of War; tactical thought; competitive sports; comprehensi ve scheme

《孙子兵法》战术思想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已是人所共知,但人们在借鉴孙子的战术 思想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孙子的战术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思路。就 最基本的框架来看,《形篇》在“先为不可胜”的基础上谈攻守之道,《势篇》在灵活造势 的宗旨下说奇正之变,《虚实篇》则是侧重于双方优、劣势的转换论“避实击虚”。可以说 ,这三篇前后相连,每一篇都有战术运用和战术变化的基本理念,而彼此之间又有不可分割 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则在于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最高目的。此种逻辑关系可以图解如下: [1]

在竞技体育实践中,若想在比赛中借鉴孙子的战术思想,也必须遵循其内在的逻辑思路,切 实从整体上把握其理论体系,这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而言,既属形而上之道,又是一个需要用 内心感悟的实践能力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孙子在《形篇》、《势篇》、《虚实篇》的有关 内容,做一粗略分析。

1 立足先胜,活化攻守――战术运用的基本前提

竞争对抗中,存在着一个“自己不被战胜”和“战胜对手”的辩证关系。孙子在《形 篇》中 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咱敌。故善战者,能为 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先为不可胜”,就是立足于不败 ,在对抗中尽量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不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以待敌之可胜”,就是 等待对手失误,敏锐地抓住作战良机而战胜对手。前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的,所以 说“能为不可胜”。后者仅靠自己努力做不到,还要看对手给不给机会,所以说“不能使敌 必可胜”。上述先胜思想是孙子战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战争或竞技对抗都是接受美学,如果对手 不犯错误,无论你战术如何变化,结果还是不能取胜。历史上,诸葛亮用兵如神,但遇上司 马懿这样的老对手,也只能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果。所以,孙子 最后总结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也。”

在很多体育比赛中,孙子这一战术指导思想都体现得非常明显。拳击比赛,不会防守只知进 攻的拳手是很难获得胜利的。足球比赛,每一位成功的教练,其指导思想都是首先确保自己 球门不失,而后组织进攻。2002年,斯科里拉率领巴西队夺得世界杯冠军,就是成功运用了 孙子“先为不可胜”的思想。当然,在体育竞技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运动员或教 练员往往头脑发热,过高估计自己力量,忽视了自身弱点,而被对手所乘。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形篇》)孙子“先为不可胜”的思想用之于战争 或竞技比赛中,首先表现在活化攻守问题上,即攻与守这两种基本行动样式的转换问题上, 这是孙子战术运用的又一基本前提,其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战术变化。

孙子说:“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虚实篇》)这是孙子攻 守思想运用的高层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孙子用十分简明和形象的语言提出了战术变化 要求,那就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防守,是以弱制强的 行动,在对抗中要“始如处女”,深匿自己的行踪和意图,甚至做到“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虚实篇》)。进攻,是以强制弱的行动,在作战上要“动如脱 兔”、“其疾如风”,进而“侵掠如火”、“动如雷霆”(《军争篇》)。这些都属于攻守 转换中的战术变化问题。战争也好,竞技比赛也好,守要守的隐蔽,攻要攻的突然,灵活机 动,快速多变,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为敌之司命”。

2001年9月,在中国足球队迎战“中亚狼”乌兹别克斯坦队比赛中,中国队就是遵循了活化 攻守的原则不断为战术变化创造机会。中国队加强了两个边路的攻击,左前卫吴承瑛和右边 卫孙继海轮番前插助攻,而当吴、孙攻上时,中方后卫线在范志毅的统领下,迅速补位,直 到孙、吴归位。在如此灵活而又默契的攻守转换和攻守结合基础上,孙继海方能利用自己娴 熟的脚下功夫或插底线或转切对方肋部,频频突破对方防线20号球员的防守,多次创造下 底传中和定位球进攻的机会。而与此同时,其他队员也在对方防区打出了以往不常见的战术 变化套路,马明宇、祁宏、吴承瑛、杨晨等多次在小范围内传切反插,令对方难以防范。这 场比赛,中国队可以说打得流畅自然,配合默契,攻防协调自如,战术变化多端,完全控制 了场上的节奏。

2 因形造势,正合奇胜――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旨

攻守是作战或竞技对抗中最基本的行动样式,是战术运用的最基础层面的东西。那么,如何 使你的攻与守发挥出最大威力,或者说如何实现攻与守两种作战方式的适时转换,还要借助 于灵活造势来实现,这就是兵法中所谓的“因形造势”问题。

“势”应该说是孙子思想中最具有哲学奥秘的概念,要想真正理解它,需要与“形”的概念 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李零教授说:“形是有形可见的东西,势是看不见的东西;形是静态的 东西,势是动态的东西;形是己所俱备,势是因敌而设;形中有势,势中有形。作为合成词 ,形势是人为制造的格局。”[2]如果用竞技比赛打比方,形是选手的体形、实力 和套 路,势就是解散套路,根据对手的一招一势,接对方的招,破对方的招,随机应变,临场发 挥。

“因形造势”可以说是战术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运用好了,你就会在复杂多变的战场 上,巧妙控制“势”,灵活驾驭“势”,处处把握主动。

例如,在2001年举行的亚洲足球十强赛中,中国队面对中亚、西亚诸强,因敌变化,随机而 战,完全控制了整个赛程的主动权。首战阿联酋队,中国队以我为主,加强攻击,上半时便 以3比0领先,下半时中国队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令对方无机可乘。第二场对阿曼 队,则确立了“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顶住阿曼队队员的猛攻和不顺的裁判判决之后,中国 队最后以巧力破敌,以2比0拿到了理想的3分。第三场对卡塔尔队,中国队打平即为胜利。 此役,前锋线派出曲波与谢晖顶替郝海东与杨晨,在先失一球情况下,不急不躁,耐心周旋 ,由李玮峰在第88分钟把握住定位球的机会头球破门,把“黑色三分钟”还给了卡塔尔队。 第四场面对“中亚狼”乌兹别克斯坦队,中国队排出最佳阵容,两个边路与前锋穿插传递紧 密配合,利用两次定位球机会,力斩“中亚狼”于五里河体育场。

当然,在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赛场上,因形而造势的基本原则真正实施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你要能变得智,变得巧,要能达到一种高层境界:以变制变,以无形制有形,以不变应万 变。对此,孙子告诉我们一个秘诀,那就是奇正思想的活用。可以说,因形造势的基本原则 落实于战术问题即表现为“奇”与“正”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这也是孙子将奇正思想安 排在《势篇》的根本原因。

奇正,源于阵法,是讲战斗中的兵力配置和战术变化。从上讲,有些兵力正面迎敌 ,有些兵力侧面迂回。从战术变化上讲,有时延用常规战法,有时创造新颖战法。前者叫“ 正”,后者叫“奇”。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 正是也”(《势篇》)。这提醒我们,在战场上或者竞技场上,不管竞争对抗的方式或战术 怎样复杂多变,都逃不出奇正这一范畴。

作战方式既要有“正”,亦要有“奇”,二者缺一不可,但二者的作用各自不同。孙子说: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从基本的划分比例来看,“正”是多数,用以 接敌,制造对立和相持;“奇”是少数,用以决胜,打破僵局和困境。

为什么出奇才能制胜呢?

这需要从力量作用的角度来解释,竞争中的胜负结局归根结底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大小。从客 观角度分析,双方实力对比永远都不均衡,力量强的一方肯定要在竞争中占优势。但力量作 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也取决于主观因素。洪兵谈到:“力量的存在不等于力量的 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准备好的力量,只是存在的力量,而不是实际对抗中的力量。这种没 有准备的力量在实际对抗中是不堪一击的。‘出奇不意’能够迅速捕捉或创造打击这种力量 的机会,使出其不意者稳操胜券。”[3]这在体育比赛中有很多典型案例。

在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教练员容国团对奇正思想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预 赛中,容国团主要用梁丽珍、李赫男两位直板选手出战,连战连捷;两名横板选手中除林慧 卿参加了几场比赛外,郑敏之几乎被雪藏,此所谓“以正合”。决赛中,中国队遇到了老对 手日本队,当两名横拍选手林慧卿和郑敏之出现在决赛场上时,日本队大惊失色,他们根本 没有料到决赛的紧要关头中国队临时变阵。结果,日本选手在中国女将春风杨柳轻柔飘舞的 削球面前,仿佛闯入一道冲不破的网中,考比伦杯终于第一次刻上了中国队的字样,此所谓 “以奇胜”。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奇”是置于“正”外,藏于“正”后,驾于“正”上,故意留下的一 手,用以超越对立,控制对立,解除对立,永远让对方感到意外的一种特殊力量。

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奇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奇正的认识不能僵化。孙子说:“奇正相生 ,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李靖在《唐李问对•卷上》中说:“若非正兵变为奇,奇兵 变为正,则安能胜哉?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这就是说,奇正没有固定的标准,通 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灵活变化,“奇”可以是“正”,“正”也可以是“奇”,“奇” 可以变“正”,“正”也可以变“奇”,全看对方上当不上当,料到料不到。料到的就是“ 正”,料不到就是“奇”。

在体育比赛中,进攻路线的选择就富含着奇正之变。面对一个新的对手,我可以沿用自己熟 悉的常规的进攻路线,但面对一个老对手,我就要选择对方不熟悉的新奇的进攻路线。但这 在比赛中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新对手已经适应了我的进攻路线之后,我就要变正为奇,而 当老对手对新的进攻路线适应之后,我就要再选择新的进攻路线(以奇为奇),或者根据形 势突然变为常规进攻路子(以正为奇)。

战争或竞技都是活力对抗。对方能不能中计,是否就范是关键。必须明白“奇”、“正” 的区别不在于“发”,而在于发了以后,对方如何反应。你出招,他接招,有来有往,这都 是“正”。只有你出招,对方料不到,招架不住,没法反击,这才是“奇”。

从战略战术运用的角度讲,“奇”反映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体现了竞争对抗中超越常规和 “反者道之用”的制胜理念。“奇”是一种挥洒自如的驭力之美,是一种化险为夷的智慧之 美,它包含有无穷无尽的制胜诀窍,能够为你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制胜良机,尤其对于对抗中 的弱小一方来说,它更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一字真言”。

3 避实击虚,示形动敌――战术运用的方向选择

当然,正合奇胜的战术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而是要服务于作战目标和攻击方向的选择, 最终形成战争或竞技对抗中的“避实击虚”态势。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虚实篇》)对 这一思想,历代兵家均有高度评价和深刻的体认。现代著名孙子研究专家吴如嵩教授也说: “战争舞台上,赢得胜利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虚实’。这 就好比杂技艺术异彩纷呈,但最根本的规律只有一条:‘平衡’,掌握平衡。”[4 ]

“避实击虚”为什么有利于达成致胜目的呢?

《管子•制分》的论述相当精彩,“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暇则神,攻坚则暇者坚,乘暇 则坚者暇。”意思是说:打强点就会碰钉子,打弱点就会显神功。硬打强点,则弱点变为强 点,巧取弱点,则强点也会变为弱点。寥寥数语,说得辩证而深刻。

孙子“避实击虚”思想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被成功运用的案例是相当多的。

例如,在1991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比赛中,中国队的杨锐对阵瑞典队的 尼博格。开局比赛后,杨锐与尼博格展开了对攻战。尼博格曾是一位拳击运动员,杨锐与他 近战攻击,丝毫占不到便宜,还被尼博格击中面部造成鼻子流血。第二局开场后,杨锐改变 了战术,他运用灵活的步法与对手拉开了距离。对手近身强攻,杨锐躲闪环绕,寻机用腿法 攻击连续奏效,十一次防反攻击成功十次。尼博格近战不成只好使用不大娴熟的脚法进攻, 杨锐正好采用接脚摔破之,并取得最后胜利。

“避实击虚”要运用成功,审对方虚实是非常关键的。特别要注意区分静态的虚实和动态的 虚实。静态的虚实,虽不说一目了然,但通过观察、“用间”等手段,还是比较容易弄清的 ,但动态的虚实则很难分辨和判断。为了战胜对手,竞技双方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诡 诈之术充斥其中,此可谓“竞争的迷雾”。这就需要教练员具有见微知著的战略眼光去观察 ,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偶然发现必然,尽量排除各种纷扰,割断无关的联系,使 对方虚实的客观情况豁然展现在我方面前。

另一方面,在审对方虚实的同时,又要尽力隐我虚实。作为一名聪明的教练或运动员,一定 要把自己的虚实隐藏起来,不被对手所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处于 一种“微乎其微”和“神乎其神”的“无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方的意图和行动,对 手“见不可见”,“闻不可闻”,就会不知所措,茫然应对,最后被我们所主宰。

审对方虚实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达成避实击虚的企图。我们强调“避实击虚”,但 绝不意味着逢虚就击,见实就避。关键是要“夺其所爱”,也就是要攻击其既虚弱又要害的 部分,夺其所恃之利,达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战效果。体育竞技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 瑞典男子乒乓球队为了登上世界乒坛冠军宝座,花了整整10年时间,动用现代化技术和装备 认真研究中国队从训练到比赛的一切方面,甚至雇佣一名中国选手作为陪练,真正了解了中 国队的虚实情况,并能做到察其本质,击其要害。他们利用准确的弧圈球进行远台防守,将 球打到两角,不断地调动中国运动员,然后放出高质量的上旋球,特别是致命的反手旋转球 ,迫使中国队员不能发挥自己近台快攻特长,空有一身高超技艺,无法发挥。最终在汉城奥 运会上一举夺冠。

当然,对手不是傻子,不会始终暴露一个既关键又虚弱的地方等待你去攻击,这又涉及到另 一个策略,即“示形动敌”思想。孙子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 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势篇》) 孙子在这里谈到了两个“动敌”之法。一个是 “形之”,就是通过力量强弱或力量部署的形态变化,调动对方;一个是“予之",就是通 过 出让一些对方想要得到的东西,调动对手。中国第一个连续三届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 的庄则栋就善用此种策略,通过巧妙设置陷阱引诱对方上当。他在谈到他取胜的经验体会时 说过:“我在与攻球选手们比赛时,常是先发一个小球到对方的左近网,与此同时将身体左 移,貌似要侧身抢攻了,这时,我的右方区域虽然出现了空档儿,但这是故意网开一面,引 诱对方袭击。我在身体往左侧斜时,身体重心仍放在前脚掌上,暗中蓄势准备右角。对方袭 击我的右前空档儿,这球正中我的下怀。”

4 致人而不致于人――战术运用的最终目标

在孙子看来,任何战术变化的宗旨都在于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把握主动权的最高目标 。他在《虚实篇》中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 而不致于人。”

从先胜和攻守的角度讲,任何战争的形势都是瞬息万变而难以预测的,战争的双方必然都想 击败对方,然而,战争的胜利只能归于一方。这样以来, 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在指挥战争之 时,“先为不可胜”,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自然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而这种古代兵 家反复强调的明智的做法,其实也正是教练员把握竞技比赛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前提。

从因形造势的角度讲,“势”实际上是对抗一方通过借助有利条件所形成的主动对抗地位, 是一种压迫对方、控制对方,使其不得不服从于我方意志的客观趋势和必然性。当对抗的一 方已经失势,处于一种丧失了主动权的两难选择时,这一方已经失败了,他们在事实上被对 方所摧毁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战争或竞技对抗的目的在于求胜,求胜在于谋略,而谋略最 终又落脚于用势。只要把握好了势,利用好了势,也就有了主动权和自由权,就能够“致人 而不致于人”。难怪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篇》)

从奇正思想运用的角度讲,孙子重视“以正合”,更强调“以奇胜”。因为在任何竞争领域 ,“奇”永远是反常的东西,正因为它反常,才会有争取主动的特别意义。孙子说:“三军 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势篇》)即言: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 我都能用奇正去化解它,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明显是把握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避实击虚的角度讲,无论战争对抗还是竞技比赛,双方的实力对比都是不均衡的,如果将 双方的各种因素进行对比,难免会各有短长,各有虚实。因此,准确掌握对立双方在各种实 力上的优劣虚实,充分发挥己方的长处与优势,回避己方的短处与不足,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必然是掌握竞争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原则。

以上仅就孙子战术思想体系及其在竞技体育中运用的整体思路做一简单阐述,并不足以概括 孙子战术思想体系的全部内容。值得强调是,孙子的战术思想体系有其完整性和逻辑性,需 要整体把握,但在竞技体育的实践运用中又不能过于僵化。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在深刻领悟 其行动要旨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方能真正造就神秘莫测的战术变化效果, 最终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调动,控制对方而不被对方控制,以夺取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钮先钟.孙子三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2] 李零.兵以诈立[M].北京:中华书局,2006:168.

[3] 洪兵.中国战略原理解析[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245.

[4] 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M].北京:出版社,2002:85.

[5] 邱复兴.孙子兵学大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2卷 第5期

上一篇: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研究 下一篇:对中国男排发球技战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