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和学习兴趣的关系

时间:2022-10-17 02:11:07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和学习兴趣的关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总是让人感觉课堂气氛严肃,这对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并没有好处。国外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显示,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师生的数学观相对要狭窄一些。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数学还是充满了学习的兴趣,但是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降低。还有研究者认为,其实小学生并没有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其实是因为对教师和家长的顺从。新的课程要求提出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观点。从这能够看出,新课程比较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教学的重点也应在培养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理解、分析和研究世界,能够用抽象的数学概念来看待实际问题。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对生活中的帮助是巨大的,是必不可少的,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发现世界的规律,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当中,所以数学教学也应当和生活相联系,不能脱离生实际。创设出较真实的生活情景能够让学生更加愿意思考,处在较逼真的生活情景当中,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通过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取得乐趣,能够感受到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便捷。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学到的数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比如在教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先找出学校教学楼、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每座建筑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怎样在图上表现出来等,这样就使这一个本来是学习的难点的内容却被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掌握了。这些教学中累积的实践经验使我体会到了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被学生迅速地理解吸收。

二、文化融入试题,提升人文素养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数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背景也反过来对数学有所制约。当前小学生人文素养普遍有所缺失,这跟我们在自然科学的学科中人文知识的学习有所缺失是有直接关联的。在新课标中指出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都说明了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渗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可是现在的数学课堂由于对知识和解题技巧的过分追逐,使得原本数学中蕴含的丰富意蕴被单调、抽象的数学符号所取代,使得数学学习中应有的文化韵味被剥夺,导致了本来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正逐渐丧失它的文化属性。为了使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精神具体落实到教学当中,通过试题引导就必不可少。比如: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天被定为“国庆节”,到今年国庆节,是建国多少周年?这道题还可以这样问:1949年到今年是多少年?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一样的,有人就会觉得第二种问法更加简洁明了,但是第一种更能体现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历史和数学知识的关联,了解数学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和其它各学科融为一体的。通过数学文化和试题的融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新课标实施以来,确实为数学课堂带来了变化,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机会,更加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是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并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思想准备,认识到这个任务的长期性和必要性。有了这种认识,就更能理解其重要性,并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而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解放自身思想,紧跟时代脉搏,积极更新知识,注重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

上一篇:“路痴”的思考 下一篇:小学作文要做到“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