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带来了什么变化

时间:2022-10-17 12:43:55

标签(Tag)使用户可以整理关注点,提高搜索效率。

Tag是什么?

如果在几年前,问大家Tag是什么?可能还有很多人真的不清楚、不了解。当很多人在自己的Blog里用上Tag,甚至用Tag做自己的分类目录时,还有很多声音在说,不就是分类嘛。

其实,Tag和分类还是有分别的。

我们可以把中文的“分类”,对应到英文的单词Category。Category就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内容进行的客观分类。比如说,按角色,分为高级管理人员类、中层一级管理人员类; 或按职能,分为销售类、财务类、人力资源类、客户服务类; 或按功能,分为公司内部的企业文化、个人的时间管理、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这种分类的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共同的切分依据。

而Tag则不同。Tag更多是提供给用户一种可参与的、自定义的、搜索式的关键字,或属性描述。例如,对于同一个“营销快赢8法”课程,李先生看重的是它能解决自己的“销售难题”; 赵小姐发现它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个人选择标记自己的Tag时,可能选择的都是自己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词汇、印象,甚至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看同一个课程时,都会打上不同的标签――这些标签,当然和分类是不同的。

我们更容易看出来,Tag是一种平面的、无序的、随机的、因人而异的“属性”定义,而分类则更多是由网站运营者提供的、固定模式的、类别或栏目定义; 同一个内容,可能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打上不同的标签,但从管理上,这个内容只能从属于网站的某一个分类包中,它在网站中是惟一的,并不会因为标签多而重复多份拷贝。

Tag是对内容的属性说明,而不改变内容的实质。

Tag带来了什么变化?

打标签的目的是什么?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有几个明显的目的。

1. 记录和整理自己的关注点

在前面我们分析过,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同一个内容,都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印象、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他可以标记为一个或多个标签(Tag); 不同的人,在看某一类的课程时,也可能会得到同样的关注点。如果没有标签功能,我们只能在脑子里有这样一个词一闪而过,而以后再想获得同样的启示,或找到当时自己灵感的来源时,都不再有痕迹了。

2. 提高搜索的效率

很多曾经体验过在线学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他刚刚从业务骨干的位置,被提拔到部门经理的时候,很想通过系统的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但在线学习网站,大多是按课程进行的分类,时间管理类、营销类、个人成长类……有没有人曾经和我一样,面临着角色转变时,学习过哪些课程?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帮助不大的?

对于网站运营者来说,组织课程是系统、全面的工作,而不可能是模糊、个性化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按人的需求设置属性,只能按课程进行分类。

如果通过Tag,就很容易解决这一矛盾。

网站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分类(Category)不变,但各种内容,比如课程、讲师、论坛帖子等,都按个人的理解打上标签。赵先生自己刚刚经历过业务角色到管理角色的转变,他学习了时间管理、项目管理、高效沟通、营销等课程,认为他们都是“从业务到管理”相关的,打上了这个标签。李小姐也刚刚步入管理阶层,她只需要在Tag里找到“从业务到管理”这个标签,所有相关的课程、讲师、论坛都列出来了。结果即刻展现,而不需要她再从数百个讲师、数千个课程里搜索、学习、验证、记录……地再重演一遍了。

由于有了标签,结果的命中率提高了很多。

3. 关注相关性

同一个内容,既有网站提供的标准分类,也可以有用户自己打的标签。通过标准分类,我们可以提供给用户一个既定的查找路径,而用户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内容所打的标签,则提供了“相关性”、“相似性”查找的可能。以前我们如果要给用户提供某个内容的相关推荐,需要通过后台的程序进行大量的数据库检索等工作,甚至还要客服人员不断地维护数据变更。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而通过标签功能,只需要查找“具有相同标签”的内容,就能快速地实现推荐功能了。

由于有Tag的存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所打的同样的标签,聚合出“标签云(Tags cloud)”,或“标签图(Weighted tag)”。一方面,让运营商了解大家更关注哪些类别的内容,从而使平台中内容的提供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符合用户的要求; 另一方面,让不同的用户之间,通过相关的Tag,找到自己的友邻,使得平台真正成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基地。

Tag为我所用

虽然Tag技术会带来新的体验,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困扰。

1. 和分类结合使用

在前面也提到过,标签只是对内容属性、搜索关键词的定义,而不会因为有多个标签、就改变内容在平台中存储的份数。内容始终是惟一的。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对内容的分类并不能减少。没有分类,网站编辑在上传内容时,就缺少归属,不知道这个内容将上传到哪里、未来到哪里去维护它。

而标签,无论是讲师上传内容时自己定义的,网站资源管理员定义的,还是用户定义的,都是获得这个特定内容的快捷入口而已。

另一方面,分类可以是多层的。比如,我们以角色做分类时,可以按定义定出一个“高层管理人员”类别,并在这个类别底下再定义出“CEO、CFO、COO”各种不同的分类,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层次清晰的结构。但标签是平面的,没有任何的从属关系。

分类与标签的结合使用,在有序、层次清晰、结构化之外,又增加了灵活性、个性化、快捷、方便的特点,可以让用户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自由度。

2.防止Tag的滥用

由于Tag是由用户自发的、自由定义的,所以它的意义的可靠性,也容易被人误用或滥用。

比如,讲师对Tag不理解,上传课程时,所有的课程都打上“11111”这样与内容毫不相关、没有任何语义的标签;

又比如,用户在观看学习《营销8法》课程时,给课程打上的标签却是“Word用法、合同法”,同样也是和内容完全不搭界的。

这种标签的应用,无论是出于有心、无意,都是在滥用标签,都会造成对系统的统计分析、其他用户的借鉴性的一种误导。

对滥用的标签,也采用“用户贡献”的方式,让大家发现、举报,并由系统管理员进行调整。

3.发挥人的智慧

在设计Tag系统时,出于对Tag误用、滥用的担心,也有人提出智能化分词、系统自动提取Tag的方式,减少人的参与,提高系统的智能。

这实际上也是对Tag的一种误读。

我们需要提供用户一种打标签的方法、引用和搜索的机制,以及监督、报告滥用的途径,而不是为了防止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堵人之口、禁止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全部由系统自动地、整齐划一地提供Tag。这种用机器智能代替人的参与是我们绝对要避免的。

正是因为Tag是由用户参与、用户贡献的,所以它的第一印象性、草根性和统计学规律才更有意义。(作者系技术总监)

上一篇:ICT成运营商转型关键 下一篇:大话梁山信息化连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