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钱惑,为财死

时间:2022-10-17 12:13:39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技艺精湛的钢琴师迟迟不肯离开即将被炸毁的船,最后与船同归于尽,只因他的身体和灵魂都被套牢在这条他一出生就从未离开过的船上。生于船上,死于船上,哪知岸上的烟火与繁华。

不要取笑他的无知,我们身边那些因“过劳死”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是不是也被困在了一条“船”上?我们自己呢?

早在2006年,社科院出版的人才蓝皮书就指出,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

我们正在用一个又一个生命的代价,来验证社科院的预言,尤其是在金融圈,尤其在这几个月。

为何金融人士爱受伤?

2009年7月那个炎热的夏天,上海的医院里,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孙延群仍在坚持阅读上市公司研究报告,虽然仅几天之后,他的生命就因胃病走到了终点。同事透露,孙延群是被累死的,他有胃病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常年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自身对饮食等方面不够注意。

这位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战胜了股票市场的无数高手,却没有征服自己的胃。年薪百万又如何?

金融圈的悲剧,孙延群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近几个月来,4位金融高管相继倒下了。他们是:5月初,中信证券法律部王姓高级副总裁因脑溢血猝死,年仅34岁。5月14日,主管湘财证券投行业务的副总裁章彪心脏病突发过世,享年44岁。5月底,东海证券资产管理部原总经理龚小祥因病去世,年仅39岁。8月7日,国信证券保荐人代表郭熙敏突发心肌梗塞身亡,未满33岁。

拼命工作为了啥?无非是名和利。

只是,求名的人死在名上,求利的人死在利上。

金融机构都是玩钱的,钱的冷酷和残忍,也充分地体现在对员工的考核上。银行要求拉存款,券商要求挖股民,基金公司要收益率,保险公司要销售额。不管是啥员工,只要有业绩,就是好员工!

如此残酷的金融行业,之所以还能吸引很多精英的加入,正是因为其投入和产出之间说不清的关系。这就像一场盖着幕布的赌局。但是幕布之下,容易窒息。

飞蛾扑火的根源在哪?

调查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IT企业集中的北京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比10年前还缩短了5.18岁。

为啥越有文化,越容易早逝?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学习,要勤奋,要实干,家长也在一旁助阵,哪怕砸锅卖铁。这样做为了什么呢?多数人无非是想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仅此而已。

这本是一条正路,却被一些人走得格外极端。也难怪,现在的教育普及的更多是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然后一步步走向极端。玩命学习、玩命工作有时候带来的并不是丰厚回报,而是死亡。

就算是接受过多年教育的知识分子,也很少有人能弄清楚“欲望”和“理想”的异同。辛苦工作,是为“理想”在拼命,还是被“私欲”所推动?

古人总结得很有意思:“富贵险中求”,不拼很难大富贵;但“利令智昏”,过于追求富贵,人就变蠢了,可能把自己玩死。爱在文字里玩哲学思辨的古人,想不到这种捣浆糊式的文字会狠狠地误导现在的众生。日本每年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据估算,中国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万。

财产,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更重要的是债务也是如此。那些正值壮年的精英们,有几个没有房贷、车贷,幼小的孩子、年迈的父母又怎么办?就算留下了不菲的遗产,又能否抵御未来一拨又一拨通货膨胀的洗刷?如果你不得不去玩命工作,至少要多想几条后路——控制自己的负债,买一份以死亡为标的的保险,提前分配好“遗产”。

即使有了这些,在为工作奋力打拼的时候,也还是停下来深呼吸一下吧!

玩文字游戏 外加钓鱼式营销

银行理财产品因为是由银行设计和销售,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严谨和正规,但现实却并非都如此。有投资者近期就反映银行理财产品开始玩各种“文字游戏”。例如某银行对外宣称,特别推出理财产品,综合收益率8.18%。仔细追问才发现“综合收益率”指的是理财周期共一年半的收益率,如果换算成年化收益率,实际上是5.438%。某产品宣称存一万可返580元,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前去购买,等购买了一年后想要580元时,银行才告诉他们,是每年存一万连存三年,等六年后才可返还580元的收益。此外,有投资者抱怨称,每次买高收益理财产品都极难抢购成功。高收益产品发行规模通常较小,往往低于普通理财产品,频频造就投资者“秒杀”理财产品的火爆景象,并以此来吸引投资者购买同类的低收益产品。

信托刚性兑付未来或取消

8月份信托业最火爆的讨论集中在“取消刚性支付”上。刚性支付简而言之,就是一旦信托出现风险,各方需要根据信托合同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不会再给予兜底。就目前的状况看,要真正做到依靠市场机制化解兑付危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机制还有待完善。不过这也提醒投资者注意,在选购信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信托产品本身的风险以及信托公司的实力。

“高管”红黑榜

刘强东“做空”苏宁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上市的不怕上市的。作为京东商城的掌门人,刘强东8月发起了针对苏宁电器的价格大战。这不仅是一场行业的战争,更是一次资本之间的博弈。大战还未开始,苏宁电器的股价就几近跌停。许多买了苏宁电器股票的股民认为刘强东是罪魁祸首,刘强东却向股民普及了一下估值方法:“美国电商Bestbuy预计今年销售额550亿美元,毛利率超过25%,没有宣布回购前的市值只有50多亿美元!PS值是0.1,如果你做过这个研究就不会骂我了……”网友根据这个算法,计算出苏宁电器的合理股价应该是1.27元,而现在的股价还“高达”6元。

巴菲特躺着也中枪

哥伦比亚大学以QFII的形式投资A股市场,已有4个年头,收益谈不上有多高,却被爆出爱炒重组、被套ST又踩雷、浮亏一大片。这关巴菲特什么事?新闻媒体还是纷纷以巴菲特母校投资A股亏损为题进行报道。不仅巴菲特,本杰明·格雷厄姆、罗伯特·蒙代尔等经济巨擘均毕业在该校。可惜他们的投资风范并没有对母校有什么影响。2008年才进入A股市场的哥伦比亚大学,其投资经历可谓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短短4年时间,经手股票多达40余只,且多数个股持有时间不超过半年,属于典型的中短线投资风格。

潘石屹卖房卖成房东

8月16日的SOHO中国中期业绩会上,公司董事长潘石屹高调向外界表示,SOHO中国要变成包租婆了,要把“一单一单的生意”变成“一只永远生蛋的鸡”,未来公司的盈利将主要来源于租金收入。潘石屹信心满满,可市场却并不接受,17日在香港上市的SOHO中国的股价便放量大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因为房子卖不出去了。由卖改租,不仅资金回收缓慢,负债压力大,而且把未来房价的风险全部扛在自己的肩上。港股的做空机制,已经让不少投资者开始布局做空SOHO中国。

上一篇:Josh:我只是先跑了200米 下一篇:独家专访私募大佬:林园、赵军、刘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