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关系范文

时间:2023-03-11 06:40:44

投资者关系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投资者关系管理;注册制;沟通;信息披露

一、引言

随着股权文化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投资者关系管理”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该概念被首次提出来,其后逐渐被上市公司重视,其中以大型上市公司为主要代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知识原理是财经传播和公共营销,在实现过程中要求同相关领域保持沟通交流,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以及缓解监管机构压力等。当然,也有人将它理解为公共关系管理(Public Relation Management,简称PRM)。

西方资本市场日渐成熟,投资者关系(Investors Relation,简称IR)与“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s Relation Management,简称IRM)也想伴随发展了三十余年。与发达国家成对比的是,这一观念并未被发展中国家广为认同。在证券市场的参与各方中,即使是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也没有认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简要地说,投资者关系是个关系的集合体,它不仅包含了(拟)上市公司、债券投资人、潜在投资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沟通交流过程中,上市公司与各类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

IRM的成功发挥是要以专业素养为基础的。其中,专业素养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财务知识,而且还要在公众传媒特别是财经方向的媒体有一定的关系网。当然,有可靠的从业人员之后还要有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一般有三种:第一,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IRM部门;第二,委托专业的IR公司;第三,公司内部的IRM部门与公司外部的委托机构相结合。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我国企业大多采用后两种实现形式,即将IRM的相关业务以外包的方式,部分或全部的交给专门机构。

李枫、汪克夷、刘佑铭(2010)指出, 公众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执行得彻底的上市公司的估值最高可达利润的30 倍, 反之最低估值仅仅是利润的5 倍。从这样的统计结果我们不难得出: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可观的企业利润起到了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有研究评述

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够建立与投资者良好的关系,提高投资者满意度,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忠诚度,并最终实现股价的提高、资本成本的降低等目标(Higgins,1992)。

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以下简称IR)是公司通过充分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综合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原理加强与投资界(investor communities)的沟通,促进投资界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的战略管理行为(李心丹,2006)

随着股权文化的日益发展,投资者关系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53年,Ralph Cordiner 在担任美国通用的主席时,已经认识到规范公司与投资者关系的重要性,并特地成立相应的部门进行管理,也因此产生了投资者关系管理这一名词。1969年7月10日,全美投资者关系协会(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Institute,简称NIRI)成立。随后,1990年,国际投资者关系联合会(Inte r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Federation,简称 IIRF)也相应成立。随着这一系列的组织成立情况来看,投资者关系管理已经受到相当的关注,其后,不仅很多公司已经成立了IR部门,而且包括公司执行官、基金经理人和分析师在内的各个方面普遍认同成立IR部门的重要性(Marston and Starker,2001)。

然而,与国外资本市场成对比的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还未渗透,实践方面也有差距。从投资者关系的实践方面来看,在时间轴上,2002年底2003年初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前后各位一个主要阶段。2002年之前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而02年之后,投资者关系管理迎来了它的飞速发展时期。03、04年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两年,一些官方部门,如证券监管部门开始重视IRM。随着05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的出台,规定我国境内,董事会秘书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负责,IRM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股权分置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是将IRM推到了风口浪尖。可以说在05、06年,中国上市公司对IRM的关注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论解析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活动,只有先确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才能够成功地策划和组织投资者关系管理(唐国琼、朱伟,2003)。为了更好地理解投资者关系管理理论,其基本内容应该从以下六个角度去研究。

1、理论内容分析研究

可以说,理解一个新型概念,研究分析理论内容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投资者关系理论单纯从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四个角度的要求。(1)统计研究上市公司的现有和潜在投资者;(2)分析考证财经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3)调查把握公众传媒的传播手段;(4)跟踪分析监管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

2、有关人员信息沟通。

投资者关系管理本来就是针对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关系进行管理,理所当然,对有关人员的信息沟通就成了研究的核心。而有关人员具体是指:与证券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财经研究人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公司内部的管理层。

3、公共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投资者公关关系的优化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公关关系,同时这也为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要想建立良好的公关关系,前提是明了公关关系的四个组成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关系、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的互动关系、财经研究人员的沟通关系、新闻媒体的沟通关系。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公关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与有关人员的信息沟通相辅相成。

4、危机管理

正如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那样,大多数企业的公关部门都负责突发事件的善后,尤其是舆论导向,但这都强调一个事后应急的作用,而危及管理则是一个常态完整的应对流程,相对于被动的应急处理,更有事前主动处理的优势。而危及管理包括:危及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危及发生时的认定;危及发生后的处理和控制;危及解决后的经验教训总结。

5、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其实这一点对投资者关系负责人积极性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必须借入公司的高层管理工作,这一措施有效保证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成功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关系负责人特别是要参与公司多种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的工作。

6、相关的专业培训工作

相关的专业培训旨在提高工作人员的财经知识和应对公众传媒的能力。其培训的基本内容是:(1)财经知识方面:公司的财经文化和形象定位、企业的定期报告内容和会议摘要;(2)应对公众传媒方面:媒体策略、传媒训练、网站及计算机相关的知识。

以上是绝大数公司都应培训的基本内容,但是公司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要求,这就要求对症下药。这些特殊的阶段包括:IPO、增发或配股、重组和收购、重大危机事故等。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价值分析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IRM职能的研究多是以其企业价值为研究视角,IRM的企业价值包括公司财务价值、治理价值和声誉价值。其中,财务价值可归结为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股票流动性、促进市值稳定与提升以及提升公司绩效等方面(张德容、宋萌萌、黄鹏,2013)。

1、IRM在公司财务价值上的体现

财务价值上突出强调的是股权融资成本,即最低投资报酬率。而IRM的良好运行,有利于资本成本的降低。这是因为,IRM讲究的是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管理,即交流沟通呢,并且还强调沟通的双向性,这显然有助于财务信息的公开度,而高度透明的财务公开有利于吸引潜在投资者进入市场,以来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交易量,二来增强了股票的流动性。其次,正如前文提到的“危及管理”,IRM的良好运行有利于公司解决危机,利用其与公众传媒的良好关系引导舆论导向,并且凭借与财经研究人员的有效沟通,可以避免许多误会性的失误,这一系列的条件都有利于重新获得投资者信任,进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获得更多的公众信任,最终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2、IRM在公司治理价值上的体现

成果治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有效掌控。而IRM强调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互通,增加了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与深度,而关系管理的双向性又减少了双方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尤其是对中小型投资者而言,这一方面增强了工作对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一方面提高了公司治理过程中决策的正确性。

3、IRM在公司声誉价值上的体现

一个公司要获得良好的声誉,一要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二要有切实的信息公开。而投资者关系直接作用于第二点,并有效带动了第一点,这有效提高了公司的声誉价值。

由以上三点不难得出,IRM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价值,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股东权益的实现为基础的。股东权益得以实现才能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并与企业进行良好的双向工头,并从三个角度提高企业价值。

四、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实现方式

在资本市场渐渐成熟的背景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功能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公司管理人员的重视。而如何发挥IRM的价值以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应从五个角度考虑。

1、沟通主体

公司的管理层、专业人才及组织体系是沟通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其实从人力、财力、物力三个角度体现公司管理层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程度。管理层的主观动机决定了最终的IRM效果,因此,沟通主题可以说是IRM成功运行的基石。

然而,由于我国的当前的现实状况,公司管理层的IRM理念单薄,专门的机构不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不足以支撑。所以我们还应进一步强化IRM的意识,无论是从外力,如政府机构的建立、规章制度的颁布,还是从内力,公司管理层内部,都要对沟通主体提出新的要求。

2、沟通受众

沟通受众即IR工作中的沟通对象,主要包括:(1)目前和潜在的个人投资者;(2)目前和潜在的机构投资者;(3)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师;(4)财经记者或相关学者;(5)金融机构的行政关系者等。而沟通受众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市场的导向,比如中小型投资者偏爱于短期的经济利益。根据受众需求的不同,IRM也要显示出其侧重。

3、沟通内容

无论是对沟通主体还是沟通受众的考量,都是为了对沟通内容定性。毫无疑问,沟通的内容是IRM的核心要素。沟通的内容不仅体现在信息披露所展现的内容是受众关心的且切实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受众利益的,还体现在沟通内容要以一个绝大数投资者都能准确理会的资本市场语言。沟通内容的准备有效表达,不仅能企业运行良好的时候提升公司价值,加大估值溢价,还能在企业运行外界有误解的时候即使澄清,主导舆论,获得先机。

并且我国上市公司繁多,虽然投资者的数量也惊人,但要从众多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吸引投资者。

4、沟通渠道

确定好基本的沟通方向和内容,沟通渠道就成了IRM的关键途径。毕竟,良好畅通的沟通渠道才能保证沟通内容的准确传达。公司完成沟通的渠道有许多,如股东大会、定期报告等,而有部分A 股上市公司尤其是央企上市公司会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电话会议、反向路演、媒体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与投资者进行更深入的联系。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博与微信等沟通工具也吸引了部分公司的眼球。沟通渠道的即使畅通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5、评估体系

既然已经完成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作用,那么对其结果进行评估可以证实IRM的有效性。由于信息的披露的深化部分是主管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根据各自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对IRM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评估体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主要的评估方法上文也已经提交,一是利用质量指标、管理指标、状态水平指标进行评价,二是通过大股增持与公司绩效从侧门评价IRM水平。除了这些量化的衡量,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对企业的IRM进行评价,这可以分为公司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可以从公开信息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定期报告的质量、公司股价的稳定性、股东结构的变化情况等方面研究,外部可以从第三方评论数量、沟通有效反馈等方面评估。(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樊星.浅谈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J].中国建材,2013,01:125-127.

[2] 何超.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评述[J].科技视界,2014,32:284.

[3] 黄幸娟,严子淳,杨慧.投资者关系管理、大股东增持与公司绩效[J].现代管理科学,2014,12:112-114.

[4] 霍晓沁.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现状及改进[J].中国证券期货,2013,03:5.

[5] 季悦.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初探[J].中国外资,2014,04:97-98.

[6] 李枫,汪克夷,刘佑铭.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维度构成与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9-33.

[7] 李心丹,肖斌卿,王树华,刘玉灿.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6,09:117-128.

[8] 刘建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公共关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4,35:131-132.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满意;治理结构;财务绩效;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1-0075-06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充分的资源性信息披露,综合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方法,加强与投资界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公司与投资界的互动关系,促进投资界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的战略管理行为[1]。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利于树立公司的形象,提升公司无形资产,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减少股价波动,从而促进投资者的投资满意。

根据对于证券价格的影响力,以及通过对于市场中交易主体的信息分布、信念形成等所拥有的影响力,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是指以个人独立身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交易和投资决策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资金较少,基本上没有单独影响股票价格的能力。但从开户数据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占绝对多数。机构投资者指从事证券意义上的非个人化投资行为的、职业化、社会化的团体或机构。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水平高,交易费用低廉等特点,是市场上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投资规模、投资手法、分析能力和行为特点。因此,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对于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不同投资者投资满意的影响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投资者类别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满意度间关系的调节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为上市公司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提供了借鉴。

一、假设提出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同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人员,具备相应的经营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能够对其所投资的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履行股东的职责,同时也使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成为可能。上市公司经营者不得不重视机构投资者的意见,从而保证终极受益人的权利[2]。

Healy,Hutton和Palepu发现机构投资者倾向于购买披露增加的公司的股票。因此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好,机构投资者就越愿意购买该公司的股票[3]。由于拥有的证券资产巨大,机构投资者即使使用分散式的组合投资策略,持有的某一上市公司股票量仍然很大。因此,机构投资者一旦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从减少投资损失的角度出发,就会积极地去寻找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方式,并能够凭借资本实力实质性地参与公司经营的决策中。

而个人投资者由于其资本实力较小,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往往更多地是从事于短线操作。由于持有的股票时间短,个人投资者往往不真正关心所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是否有着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否具备真正良好的盈利能力。因此,即使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关系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个人投资者由于关心程度不够而难于感知到由于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所带来的治理结构改善。因此:

H1: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程度的感知。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对财务绩效、投资满意的影响

财务绩效反映的是企业在一个经营周期内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一种专业的、理性的投资,其投资重点更多地是关注上市公司能否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因此,上市公司资产带来经济收益的能力是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重点考察能力。当上市公司具有健全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时,意味着上市公司能够及时就各种问题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并同投资者进行沟通,从而使得投资者能够对上市公司赢利的能力保持信心,并保持对持有该上市公司股票的信心。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征,个人投资者在参与市场投资的过程中,更多地是相信市场的收益取决于监管机构对于市场的政策性引导,而非上市公司自身的主观努力,投资关系管理的完善并不能够显著提升个人投资者对于公司绩效的感知以及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信心。因此:

H2: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感知。

H3: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

(三)治理结构、财务绩效与投资满意的关系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特有属性,使得其参与公司治理成为可能。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近年来美国的机构投资者确实推动甚至改变了公司治理的模式,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实质性的作用。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专门以此为投资理念和投资手段的私募基金和共同基金,他们采取的投资策略就是专门选择公司治理不好的上市公司投资,取得较大的股权后,通过劝说、说服、罢免等逐步升级的手段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从而提升公司的绩效而获利。可见,虽然个人投资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财务绩效感知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机构投资者对于这一影响作用更加明显[4]。

机构投资者对获取投资收益表现出很强的内在偏好,其原因是机构投资者面临着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只有获取一定的收益,才能维持机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机构投资者是众多委托人的人,必须满足资金所有人的收益要求,否则资金所有人将改变其资金的人。机构投资者对于收益率的要求决定了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的要求。只有基本经营与财务绩效良好,并有着很好的估值,才能够为机构投资者带来足够的收益。而中小投资者由于承受风险能力弱、投资收益期待低,因此在市场上的行为更多地是表现为从众行为和明显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因此:

H4: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感知。

H5: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

H6: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在考虑了投资者分类的调节作用后,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设计

(一)量表设计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投资者类别的调节下,对投资满意的影响。据此,对相关测量变量进行了设计,测量变量主要涉及四个相关概念:投资者关系管理、治理结构、财务绩效和投资满意。

目前,国内外对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测量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他们的测量多数都是结合相应的研究背景对题项进行适当修改得来的。对于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角度,如何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投资满意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自行开发设计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测量题项,用于测量IRM对投资满意的影响。

本文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原理,对公司向投资者、财经媒体和其他各界传播信息的内容、渠道和方式进行管理,确保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并最终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性的管理工作,其测量题项部分来源于Chandon[5]、李心丹[6]的研究,其余则来源于研究的定性访谈;治理结构是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或内部治理框架,其测量题项来源于Gabbioneta[7]等人的研究;财务绩效是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效果,其测量题项来源于Gabbioneta等人的研究;投资满意是投资者基于对自己所投资的公司的所有方面的评价而产生的正向情感状态,其题项来源于Helm[8]、Shim[9]的研究。

测量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询问被访问者实际情况是否与所描述的情况相符合,答案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

初始量表确定之后,作者与5名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背景的上市公司的投资人进行了座谈和沟通,以保证测量题项的内容有效性,其中三人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二人为基金公司投资经理。所有参与者均独立对问卷进行了填答,并在此基础上对测量内容、题项选择、问卷格式、问卷易懂性、术语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评价,并就哪些题目应该增加、调整或者删除提出了修改意见。随后,对70个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发放了问卷,进行了预测试,并就预测试当中所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再次对问卷中的题项进行了调整。

通过上述过程,共确定了26个题项。其中12个题项被确认用以测量投资者关系管理,4个题项被用来测量财务绩效,6个题项被用来测量治理结构,4个题项被用来测量投资满意。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实地发放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方式,随机选取了500位投资者作为调查对象,考察其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反馈情况以及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绩效与投资满意的关系。样本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此次实证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了257份问卷,回收率为51.4%,满足了调查研究中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94%,个人投资者76人,占总数的31.5%,机构投资者165人,占总数的68.5%。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信度检验

本文运用SPSS软件,通过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投资者关系管理的alpha系数为0.9712,财务绩效的alpha系数为0.9475,治理结构的alpha系数为0.9642,投资满意度的alpha系数为0.9568。所有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因此,信度均可以接受,量表信度较高。

(二)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是衡量量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是指一个量表所要测量的事物特征是否确是真正要测量的。本文先用探索性因子检验了量表的单维性,再通过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对结构性概念进行效度检验。

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69,达到一般认为的0.5的标准,显著性水平P

收敛有效性。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通过考察每个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来评价收敛效度,该过程在Lisrel8.7中实施,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结果显示,4个变量的AVE值分别为0.7371,0.8198,0.8153,0.8445,均超过了0.5的可接受水平。因此,本文的4个概念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区别有效性。即量表区别不同维度或者概念的程度,当量表与不同概念的测量工具相关程度很低的时候,说明该量表具有区别有效性。具体来说,区别效度可以通过将AVE的平方根与概念之间的相关系数相比较来进行判别。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各潜在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它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这些概念之间具有较高的区别效度。

(三)模型分析与结果讨论

1.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本文采用Lisrel 8.7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以量表中投资者类别为标准,将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个人投资者”子样本和“机构投资者”子样本。

在两个子样本中,“个人投资者”样本模型的χ2/df=3.81,“机构投资者”样本模型的χ2/df=3.56,整体模型的χ2/df=3.97,说明总体拟合效果较好,同时,RMR值、RMSEA值均小于一般所认为的0.08的标准,而且GFI、NFI、CFI、AGFI值也都达到大于各项研究所建议的0.9的标准,各项拟合度指标都令人满意,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

2.路径系数比较

随后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在不同的投资者类型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差异。我们在两个子样本中对理论模型进行结构方程的检验,可以得到理论模型假设的各路径的标准化系数和T值。如表4所示。

表4的结果表明,所有路径在不同的样本组间都存在差异,而且都符合本研究假设规定的变化趋势。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程度、财务绩效的感知以及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感知以及对于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同时,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

3.路径系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及研究假设验证

在前述的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两个子样本组中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通过直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大小存在差异,但我们还不能断言某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是因为受到了投资者类别的调解,因为对于这种差异的显著性我们还无从得知。我们利用多组分析方法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组样本中检验非限定的理论模型,如表5所示。由表5数据可知,多数路径系数的差异在p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为背景,研究了在投资者类别的调节下,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投资满意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投资者类别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满意的调节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程度、财务绩效的感知以及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感知以及对于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同时,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从中不难看出,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容易对机构投资者产生作用,但也能够对个人投资者造成积极地影响。这说明,如果上市公司想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获得更好的财务绩效时,就应该更注重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管理。同时,上市公司如果想要获得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满意,就要更注重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司的经营业绩。本研究仅区分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研究。在未来可以进一步细化机构投资者的类型来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

心丹,肖斌倾,张兵,朱洪亮. 投资者关系管理能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调查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07,(9):117-128.

[2] 毕子男. 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7.

[3] P. M. Healy, A. Hutton, K. G. Palepu. Stock Performance and Intermediation Changes Surrounding Increases in Disclosure[J].Jounral of Financial, 1999,16(3): 81-100.

[4] 罗栋梁. 我国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5] J. L. Chandon, P. Y. Leo, J. Philippe. Service Encounter Dimensions-A Dyadic Perspective: Measuring the Dimensions of Service Encounters as Perceived by Customers and Personn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1997,8(1): 65-86.

[6] 李心丹, 刘玉灿, 肖斌卿.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的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5,13(3): 79-83.

[7] C. Gabbioneta, D. Ravasi, P. Mazzola. Exploring the Driver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A Study of Italian Securities Analysts[J]. 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 2007,10(2): 99-123.

[8] S. Helm. The Role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in Determining Investo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J].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 2007, 10(1): 22-37.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者保护;创新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IRM)的由来

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relationsmanagement),主要指利用财经传播和营销手段,把本公司相关的财务和战略的信息,积极主动与投资者双向互动沟通,减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实现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认同,促进公司和投资者双方价值的最大化。

1.IRM是资本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IRM在欧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历史,是资本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投资性资本的竞争,是IRM产生的直接原因。就全球资本市场来看,投资者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仅以美国就有约13,000家上市公司。在这样资源丰富的市场环境中,很多上市公司甚至真正的蓝筹股公司都很容易被忽视。显然,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而言,只在管理、业绩、财务状况等层面达到相应目标,已不再是足够吸引投资者。公司管理层还应积极向现有及潜在投资者、合伙人、销售商等相关主体主动提供有关公司竞争力及发展潜力的信息,资本市场竞争的发展也就必然导致了IRM的萌芽与发展。

2.IRM是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相互博弈的结果。

在海外市场,机构投资者尤其证券投资基金已成为证券市场的主导力量,如美国市场,至2002年9月,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股市总股本的46.7%。因此,上市公司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要力争成为基金投资组合中的核心力量。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机构,拥有信息渠道、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在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就要明确不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战略,进行市场细分,进而确定向具体机构投资者信息的时间、内容方式等,努力获取机构投资者的认可。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要在海外融资,避免文化背景差异的很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强化信息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战略和财经沟通的开放程度。而近些年的通讯网络技术也进一步促进IRM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IRM的发展阶段分析

在我国,IRM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的资源还比较稀缺,没有实现向买方市场的完全转变。同时,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存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公司缺乏股东价值观念,而且上市公司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信息组织网络和相关管理制度,使信息披露工作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受到影响。

第一阶段:从1990年~2000年,股票发行的机制使得上市公司重视如何通过审批,而不重视投资者关系,股票数量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整个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保护的理念远未形成,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充斥市场,上市公司出现了一批虚假陈述的案件,比如原野实业、苏三山、红光实业等。此时,由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处于弱势地位,对公司的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媒体缺少曝光性的报道,投资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十分淡薄,因此这一时期的投资者关系并不紧张。

第二阶段:从2001年开始,大量市场操纵、会计丑闻、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权益案件的曝光,股价大幅下跌,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空前紧张,引发了市场信任危机。2001年元旦前后,中科创业(原名“康达尔”)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第一个股价泡沫破灭的典型案例;2001年1月,ST猴王事件是大股东通过担保、关联交易等方式恶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典型案例,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宣布对联手操纵亿安科技股价的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中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总额达8.98亿元的罚款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是空前的。从2001年开始,曝光的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虚假陈述案还有蓝田股份、浙江证券、宇通客车、数码测绘、有色鑫光等。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大案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信心屡屡遭到重创,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空前紧张,公司与股市价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三、我国的IRM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由于大量的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的曝光,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关系总体上讲比较紧张。而由于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差距就更大,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明显:第一,我国大多数公司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理念,尊重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意识淡薄。大多数公司的投资者关系还处于被动状态,迫于国家监管机构压力的披露制度,还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意识。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内容之一,对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很多公司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在如何宣传公司文化,提升公司形象,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提高公司的价值方面,所作努力远不够。第二,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单向的,只有单方的信息披露,没有信息反馈及采纳合理建议,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而且由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较多,上市公司很难按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诚信和充分信息披露的原则将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完全暴露给广大投资者。第三,我国的大多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如上市公司发行时的路演,定期报告、重大事件报告等法定的强制性信息。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未成熟,机构投资者仍处在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这些都使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于一种形式或者与它所应该发挥的效用还相差很大。第四,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分,大股东一般持有的多是非流通股,因此具有实质控制权的大股东难以享有因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提高公司相对估价水平带来的股票升值利益,从而缺乏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最原始的利益驱动。

四、现实和问题面前,开展IRM的意义

在国际资本市场,也出现安然、世通等丑闻案件,如何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倡导股权文化,成为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积极实施和推广,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上市公司,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获得投资者的认同,才能在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提高证券的流动性,提高公司的经济附加值。根据美国金融分析师对公司财经信息沟通调查研究表明,财经信息的质量与市盈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重大相关性。投资者关系作为连接公司和投资界的桥梁,对双方需求作出回应,是信息链上重要一环。上市公司在和投资者和财经媒介进行沟通时,充分了解对自己公司的意见反馈,努力改善本公司的行为,提升公司的信誉形象,有助于在其他方面如营销等活动的实施,促进了公司的综合效益。

其次,对于投资者,上市公司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降低投资者搜寻信息的成本,尤其对于中小股东,方便投资者识别优质股票,也有利于投资者从投机型向投资型过渡。强化关系管理,不仅提高公司的价值,也有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这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和改革的基础。IRM的实施解决部分信息不对称,缓解了监管机构的压力,是证券市场竞争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必然。

五、IRM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及人们投资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要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和公司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长期稳定的投资者客户,建立与公众投资者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中国诸多的企业中,出现了积极实施IRM的,比如东风汽车、联想集团,宝钢集团等,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欧美等成熟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具体内容一般就有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研究;信息沟通;危机处理;公关;参与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等。而目前我国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却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路演等方面,很多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还是停留在表面,还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对于IRM的进一步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普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理念,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国内的上市公司都由原国有企业发展而来,从计划经济下受政府行业部门监督和指导,发展到上市的公众公司后,要向持股的广大投资者负责,股东的积极参与对公司的持续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改变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获得持续再融资能力,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第二,结合诚信建设,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公司履行自己的诚信义务,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引入投资者关系管理概念,将有助于加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进程,推动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营造诚信互利的氛围。第三,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增强公司透明度。投资者关系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披露,它的内容和含义更广泛,强调积极主动的信息披露,不仅包括财务经营方面,还有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上市公司要运用多种媒体,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使投资者更加及时迅捷地获取信息。第四,成立IRM行业组织,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IRM经验。IRM是最近才引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概念,在证券市场的全面实施还有一个过程,当前亟待完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组织与流程。在欧美等30多年发展历程中,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设立投资关系协会,1990年国际投资者关系协会(IIRF)成立。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促使投资者关系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统一,使财经沟通的态度和行为逐步推广趋同,使其各公司相互交流经验数据,与国际接轨,加入国际投资者关系协会,更好地融入国际资本市场,这也是统一的监管规则和通用会计标准逐步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对我国的IRM的发展以及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保罗·A.阿根狄著.公司沟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理查德·B·希金斯编著.全球投资者最佳关系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4篇

既然给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是为了弥补改变其对“流通权”的先占格局带来的心理不平衡,那么所谓的“补偿的度”就是一个无法计算的量,无论是按照“持股成本差异论”,还是依据时髦的“流通权定价原理”,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对价比例。因此,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博弈的过程,为保证出现“正和”的博弈结果(亦既双赢),核心是制订一个能够为投资者接受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完善的投资者关系管理。

实务操作篇之一:方案设计

第一、关于对价的技术探讨及实证研究

文/谢玮 张秀娟

一、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理论的核心要点

1、对价的标的为非流通股股东股票的流通权利

2、对价的支付方为非流通股股东

3、对价的接受方为流通股股东

4、对价并不是用于补偿流通股股东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的损失,而是用于弥补制度安排改变可能对流通股股东造成的损失

二、对价理论的实施基础

1、可实现价值的增长是对价作为股权分置改革手段的实施基础

市场化手段解决股权分置已经得以明确,因此参与各方的利益均得到维护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基础前提条件,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可实现价值增值是其愿意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即方案实施后公司可实现价值大于方案实施前公司可实现价值(市值)。只有这样,股权分置方案才有可能通过对价的支付使增值部分在流通股股东和原非流通股股东之间进行分配,实现双赢;否则,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不可能实现双赢,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实施,至少使一方存在利益流失。

注:由于非流通股目前转让最有可能实现的价格是每股净资产,因此,在计算方案实施前非流通股可实现价值时是以每股净资产为标准;而方案实施后以市场价格为标准。可实现价值并不一定等于公司的内在价值。

2、一家理想化公司的例子

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如表1所示,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为5元/股,每股净资产为2元,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为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送X股,方案实施后的股票价格为Y,则只有当Y在3元以上时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才能使公司价值大于方案实施前,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才有可能实现双赢。

我们可以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如果Y=3元时,则X=6.7,才能保证方案实施后,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可实现价值与方案实施前相同,如果X6.7,流通股股东在方案实施后的可实现价值大于方案实施前,非流通股股东方案在实施后的可实现价值小于方案实施后;如果Y=4元,则10>X>2.5就能保证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都能实现增值;如果Y=4.5时,则2.1>X>0.9就能保证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实现双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当Y越接近5元(方案实施前的价格。假设方案实施后短期内Y不超过5元)时,公司可实现价值增值越大,即对价支付的空间越大。

三、适合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实证

我们以长江电力为例,长江电力总股本为78.56亿股,2005年6月3日收盘价为7.49元,每股净资产为2.83元,市净率为2.64倍,动态市盈率为19.21倍,可比成熟市场(美国纽约交易所)发电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为18.34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前,非流通股股东的可实现价值为156.61亿元,流通股股东的可实现价值为174.22亿元,公司总价值为330.83亿元。为简单起见,我们仍然选择送股的方案为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不管采取怎样的送股比例,公司的总价值不会改变。不同的送股比例,仅会改变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持股比例以及各自可实现价值的增幅。

方案实施后的总价值与方案实施前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方案实施前,非流通股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因此,其可实现价值的计算是以每股净资产为标准计算的,而方案实施后,是以市场价格为标准。

由于长江电力目前的市盈率已接近美国市场电力行业的平均市盈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后的参考价格与6月3日的收盘价相当接近,为7.15元,因此方案实施后长江电力的总价值较方案实施后有70%的增值;如果长江电力目前的市盈率达到30倍,则方案实施后,公司可实现价值的增值比例为30.64%;此时,流通股只有在10送8的比例时,其可实现的价值才有所增长,而在市盈率为19.21倍时,流通股在10送2的比例时,即增值14.59%。

由于市净率较高,方案实施后公司可实现价值增幅达70%,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能力较强,即使10送10的方案,非流通股可实现价值仍有46%的增值,而此时流通股的增值幅度也达91%;假设公司的市净率为1.32倍,则解决股权分置后,公司可实现价值增长幅度为15%,非流通股只有在支付低于10送4的送股比例时,其可实现价值在方案实施后才有所增值,增幅为4.19%。

第二、对价方案解析

文/谢玮

一、方案设计的原则

由于以市场化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其实质是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因此在对价方案的设计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尽量以市场普遍接受的对价方式及标准作为设计对价方案的基础

2、充分考虑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能力

3、适当考虑公司的股价走势及流通股股东对公司的历史贡献情况(股价走势过差、高价融资等情况会影响到流通股股东投票决策)

4、方案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二、方案分析

1、送股类方案

(1)具体方式

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为获得流通权,将其持有的股份以流通股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向流通股股东转送,转送的同时可根据对价支付结构总体考虑,适当辅以支付现金的手段。

转送的股份自动成为流通股,同时剩余的非流通股也获得流通权。

上述转送股份的来源,可以是在公司以资本公积同比例转增股本的同时,非流通股股东以自身应转增部分向流通股股东送股(清华同方的方案)。

同理,支付现金的来源也可以是在公司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同时,非流通股股东将自身应分配部分直接支付给流通股股东。

(2)送股类方案的特点

A,上市公司总股本不发生变化,非流通股比例下降;

B,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增加,收益直接、清晰;

C,不涉及现金流转,适用范围广;

D,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持股较少的公司,采用送股时,对价支付能力低,一般不适合于此类公司。

2、缩股类方案

(1)具体方式

非流通股股东以放弃部分股权所对应的股东权益为对价,获得缩股后股份的流通权。

(2)缩股类方案的特点

A,公司总股本和非流通股减少,非流通股比例下降,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上升,假设股价不变,公司市盈率下降;

B,不涉及现金支付,对非流通股股东的资金要求不大;

C,对于在非流通股股东所占比例较小的情况下,较为适用;

D,上市公司总股本减小,属于减资行为,需要三个月的公告期,操作时间长。

3、送现金类方案

(1)具体方式

以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现金作为获取所持股份流通的对价。

(2)送现金类方案的特点

A,操作简单,不会改变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

B,流通股股东收益直接、清晰;

C,对非流通股股东的资金要求较高;

D,适用对象为第一大股东对控制权较为敏感,不愿放弃股权,并且具有较强资金实力、股价较低的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现金流情况较好,也可采取由上市公司先向股东分红派息,非流通股股东再将所获得的现金作为对价支付给流通股股东。此方案更多的可能是作为组合方案中的辅助手段。

4、配售类方案

(1)具体方式

非流通股股东首先确定一个股份减持的比例,随后以净资产值为基础确定出让价格。非流通股股东与承销商签定包销协议,公告配股除权日,向流通股股东配发减持股份。流通股股东以配股价买入新股,非流通股股东减持股份,实现非流通股向流通的社会公众股的转换。

(2)配售类方案的特点

A,涉及流通股股东向非流通股股东支付购买配售股份的现金;

B,逐步削减非流通股的比例,不会对股市产生大的震荡 ;

C,一般会触及每股净资产敏感线;

D,对流通股股东的资金要求较高。由于需要流通股股东支付现金,目前的市场环境及政策环境均不支持此类方案。

5、回购类方案

(1)具体方式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可决定以上市公司为主体,以远低于市价的方式向非流通股股东回购非流通股份并注销。

(2)回购类方案的特点

A,以上市公司为主体回购并注销非流通股股份,不会形成对二级市场的股份供给压力;

B,受到上市公司资金状况的严重制约;

C,操作时间长;

D,适用对象为现金流量充裕、负债率较低及企业主业发展空间受国家限制的上市公司,如酿酒类、造纸类等企业。

6、权证产品方案

权证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是国际上成熟的产品之一,它是指能够按照特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内购买(售出)一定数量标的股票的选择权凭证。该类方案即设计可作为对价支付工具的权证产品,向流通股股东定向发行,流通股股东通过市场交易或行权来实现价值。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可以考虑引入的权证产品包括认股权证、认沽权证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引入何种权证产品,均应设定保护价,这样权证才能有价值。

不过,由于目前国内普通投资者对权证产品还不太熟悉,我国的监管政策及交易系统也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同时按有关规定要求,权证的标的股票必须符合最近20个交易日流通股份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6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累计换手率在25%以上、流通股股本不低于2亿股等条件。从第二批试点企业与机构投资者沟通情况看,目前权证方案只能作为备选方案。

三、对价方案比较及建议

1、所有对价方案都折算成一种方式便于比较分析

各公司的股东不可避免地需要相互比较,从两批试点公司的情况来看,公众普遍认可的对价方式是流通股股东每10股获得送股数,故我们均将其折算为每10股的送股数。

2、送股、转增、缩股类方案的折算分析(表3)

第三、试点总结暨非试点公司改革方向

文 郑楠 谢玮

我们对两批46家试点公司的股权结构、改革方案、改革对公司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着重对试点方案的对价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总结,得出了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结论,以期对即将在所有剩下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全面铺开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

一、两批试点情况总结

46家试点公司中44家的改革方案采取了以非流通股股东送股为主,配合其他辅助方式,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只有吉林敖东和农产品两家公司以送股外的其他方式作为主要对价,其中吉林敖东方案以非流通股股东单方面缩股为主;农产品方案以控股股东承诺溢价收购流通股为主。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送股的基础上增加了非流通股股东的减持限期、减持价格下限等特别承诺条款。

1、试点公司送出率和获得率分析

在以送股为主的情况下,衡量对价优劣的最重要标准是非流通股股东的送出率以及流通股股东的获得率。

其中非流通股送出率是指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股票对价占原非流通股的比例,它说明了非流通股股东拿出自己股份的多大比例作为对价赠与流通股股东以获得流通权,被认为是体现了非流通股股东希望获得流通权的迫切程度和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诚意。

流通股获得率是指流通股股东得到非流通股东的送股占原流通股的比例,它体现了每单位流通股实际得到对价的数量,以及送股对流通股股东持股成本摊薄效应的大小。

我们对除农产品外的45家试点公司的送出率和获得率进行了排序及加权平均分析(以各公司总股本为权数,并将吉林敖东的缩股方案根据流通股比例不变的原则换算为送股方案,纳入统计范围),情况如表4所示。

送出率分布家数统计(图2):

送出率最高者为物华股份,每10股非流通股送出3.73股;最低者为上港集箱,每10股非流通股送出0.455股。中位数为1.346股。

获得率分布家数统计(图3):

获得率最高者为物华股份和宏盛科技,每10股流通股获赠5股;最低者为中孚实业,每10股流通股获赠1股。中位数为3.5股。

可以看出,试点公司的非流通股送出率集中在2股左右,流通股获得率集中在3股左右。

我们对获得率和送出率的平均数数量级及其对流通股股东重要性权数进行了综合考虑,将获得率和送出率相加后得到综合对价指标,并对其进行排序,得到综合对价指标最高的三家公司分别为:物华股份、清华同方和银鸽投资;最低的三家公司分别为中孚实业、长江电力和上港集箱。

2、试点公司复牌后的市场表现会影响公司对价方案

比较试点公司公布试点通知停牌前一日的收盘价和复牌后首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经前复权处理),可以看出,复牌后46家试点公司有12家下跌,34家上涨。其中一家跌停,9家涨停。

在跌幅超过6%的4家公司(中信证券、银鸽投资、广州控股、中化国际)中,有3家(除广州控股外)在公布方案后对方案进行过修改,提高了对流通股的对价。修改前这4家公司加权平均送出率为0.80股,获得率为2.54股;方案修改后这两个指标分别提高到0.86股和2.71股,但仍低于所有试点公司(剔除宝钢、长电后)的平均水平。

在涨幅超过6%的14家公司中,只有1家公司(三一重工)在公布方案后提高了支付对价。修改后这14家公司的加权平均送出率为1.75股,获得率为2.98股,均高于所有试点公司(剔除宝钢、长电后)的平均水平。

可以看出,试点公司向流通股股东支付较高对价的改革方案,是可以被市场所认可的,而且试点公司股票二级市场走势反映了流通股股东对方案的意见,因此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方案的进一步修改。

3、换算为缩股方案的分析

根据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不变的原则,我们将所有公司的送股方案换算为非流通股单方面缩股的方案,计算得出,除农产品外的45家试点公司,加权平均缩股比例为25.61%,剔除宝钢、长电后的加权平均缩股比例为31.38%。缩股比例低于20%的有3家,分别是中孚实业(14.42%)、长江电力(15.21%)和上港集箱(17.00%);缩股比例高于50%的有2家,分别是物华股份(58.20%)和清华同方(50.00%)。各公司缩股比例分段分布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试点公司的方案换算为缩股后,缩股比例集中在30%~40%之间。

4、试点公司的股权比例分析

由于普遍采用送股类方案,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之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是衡量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截至2005年7月底,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7211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67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3.3%。

通过对46家试点公司在改革方案实施前的股本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试点公司改革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加权平均比例为73.1%,显著高于市场63.3%的平均水平。其中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试点公司共有32家,加权平均水平为75.6%,最高者为宏盛科技(86.4%);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试点公司仅有14家,加权平均水平为55.4%,最低者为农产品(38.6%)。我们也同时注意到,46家试点中非流通股比例低于50%的只有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包括了未采取送股方式的农产品和吉林敖东,另外一家是人福科技(10股送2股)。

各比例段公司家数分布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试点公司的非流通股比例集中在70%~80%之间,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支付对价的能力较强。

5、其他规律性结论

(1)公司股本越大,送股比例越低

将除农产品外的45家试点公司,按总股本大小分为超小盘公司(30亿)五类,并对每类公司方案中的流通股获得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结果如表5。

可以看出,试点公司对价方案呈现出流通股股东获得率随公司总股本增大而下降的明显趋势。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盘公司的控股股东背景和实力普遍较小盘公司强,与流通股股东的博弈筹码、谈判能力也相对强于小盘公司。

(2)绩优公司的对价平均低于绩差公司的对价

将除农产品外的45家试点公司按照2004年度每股收益排序,并分为A(0.8元)四类,并对每类公司方案中的流通股获得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结果如表6。

可以看出,试点公司中绩优公司的对价方案平均水平要低于绩差公司的平均水平,每股收益和对价水平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这是由于公司业绩优秀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股股东对公司的信心较强,认同感较高,因此非流通股股东不必以过高的送股代价来换取流通股股东对方案的认可。

(3)市净率较高的公司对价普遍较高

将除农产品外的45家试点公司按照市净率排序(市净率计算的每股净资产采用2004年末每股净资产,市价采用公司改革说明书公布前停盘收盘价),并分为A(3倍)五类,并对每类公司方案中的流通股获得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结果如表7。

可以看出,除市净率>3倍的E组外,其他试点公司基本上呈现了市净率越高,对价水平也越高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市净率水平越低,则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越接近流通股股东,其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以获得流通权的意愿和能力都相对较低,其能够接受的对价水平上限也较低。

二、对非试点公司改革方案的一般性建议

1、未来非试点公司方案的推出难度将大于试点公司

随着前两批股权分置试点的结束,股改进程将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全面铺开。剩下的非试点上市公司改革方案制订的难度将会大于试点公司,原因在于:

(1)非试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支付能力相对较弱

截至2005年7月底,沪深股市非试点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非流通股比例为62.6%,略低于63.3%的市场平均水平;但若剔除中国石化、中国联通和华能国际这三个超大盘股,则其余1000多家非试点公司的非流通股比例仅为56.3%,低于市场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低于46家试点公司73.1%的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非试点公司支付对价的能力与试点公司平均水平相差悬殊。

在试点公司纷纷推出较为优厚的对价方案后,市场对对价标准已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即10股送3股左右为平均水平。但对于对价支付能力较弱的非试点公司来说,很难拿出与试点公司标准相当的对价方案来。对非试点上市公司来说,拿出一个能让市场接受的方案的难度有可能加大。

(2)非试点公司盈利状况较试点公司差

46家试点公司中,除国投电力2002年度亏损外,其他45家均保持2002至2004三个年度加2005年一季度盈利,而且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绩优股。而非试点公司的整体盈利状况则参差不齐。对于微利甚至亏损的公司,做出能让市场接受的方案的难度显然大于盈利公司。

(3)非试点公司股权情况更加复杂

首先,非试点公司中有众多公司同时拥有A股和B股或H股,这种情况下的改革方案尚在探索之中;其次,有许多非试点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获得股权的成本已与流通股价格持平,甚至高于流通股价格,例如银行类上市公司股东中的外方股东,对于他们是否应该付出对价的讨论也在进行中;第三,很多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并没有较强的获得流通权的动机,也就没有强烈的意愿进行这项改革;第四,非试点公司中存在更多的股权质押、冻结等权利瑕疵,为改革的进行增加了麻烦。

2、非试点上市公司的改革方案也将以送股为主

3、缩股方案将更多出现

采取缩股方案,可以避免较少按比例送股方案的尴尬,在非流通股股权比例下降较少的情况下,更加从数量上强调非流通股股东的付出。另外,缩股方案可以提高公司每股的收益水平,有利于二级市场价格的稳定。

例如,一个非流通股比例50%的上市公司,缩股30%后所达到的股权比例,只相当于每10流通股送1.76股的结果;且缩股后公司每股收益提高到原来的1.18倍。

根据非试点公司股权比例的分析,我们认为,非试点公司改革将更多的采取以缩股为主的方案。而且我们建议,所有非流通股比例在50%以下的公司都采取以缩股为主的对价方案。

4、多种指标将会成为决定对价的重要因素

大盘国企股、绩优股将会付出比小盘股、绩差股更低的对价;市净率较低的公司非流通股股东由于可接受的对价上限较低,其付出的对价也将普遍低于市净率较高的公司。

5、后续改革将更明显的体现出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间的博弈

非流通股股东制定的最初方案可以不达到其能够接受的对价底线,而是留出一定的谈判空间来;之后随着与流通股股东的沟通状况,并参考公司股票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其方案的市场接受程度,并根据需要对方案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修正,直至提交股东大会表决。流通股股东也可以通过参加交流会、在二级市场买卖公司股票,直至在股东大会上行使分类表决权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一博弈的过程在即将铺开的全面改革中将体现得更为明显。

6、对价方案必须结合其他承诺

46家试点公司,除主体对价(送股、缩股)外,基本上都结合了诸如减持期限、减持比例、减持价格等承诺。这些承诺对增强流通股股东信心,降低市场扩容预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试点公司在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辅助手段,以达到改革的最终成功。

第四、特别承诺条款分析

文 谢玮

一、试点公司中采取的主要承诺条款

为减小非流通股上市流通对股价的冲击,以及增强流通股东的信心以利于股东大会通过,37家试点公司的大股东在禁售期、最低减持价格等方面做出了额外的承诺,具体情况如表8。

二、主要承诺条款的作用分析

1、承诺条款不能够替代对价

试点公司均未将上述承诺作为对价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减少非流通股上市时对公司股价的冲击,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表示大股东对公司的股价有信心,以利于流通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投票通过。

2、承诺条款对于股东大会顺利表决有一定的作用

尽管目前对于价格的承诺大部分都仅是一段时间减持时的价格下限,但由于大部分中小流通股东并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会误以为公司对减持价格的长期承诺,因此极有可能影响到一部分中小流通股东的投票决定。

3、对其他公司的建议

从试点公司的情况来看,做出额外的承诺是非常必要的,尽管通过额外承诺并不能减少公司应支付的对价,但这些承诺显示了大股东对公司未来的信心,有助于说服流通股东投下赞同票。

第五、关于一些特殊类型公司的考虑

文 谢玮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公司,需要一些特殊的考虑或者相关政策出台。

一、含B股、H股类别的公司

对于含有B股、H股类别的A股公司,至本文截稿时中国证监会对B股、H股股东是否参与支付对价或接受对价尚无明确说法。

我们的看法是:B股和H股股东既不参与支付对价,也不接受对价,该类公司最合适的办法是非流通股股东直接支付股份或者现金给流通股东,避免影响到B股和H股股东的利益。由于此次股权分置改革是改变目前非流通股股东不能在A股市场流通的现实,与B股、H股股东没有利益关系,因此他们既不应参与支付对价也不应接受对价。

由于目前的试点办法中规定对价方案要股东大会以特别提案的方式通过。因此,B股、H股股东也有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一旦B股、H股股东投票反对,可能造成到会股东没有三分之二有效表决票通过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证监会在全面铺开的时候应考虑是否将股东大会改为分类股东表决,即对价支付方及接受对价支付方分别表决,均为三分之二通过即可施行。

二、中国石化控股的上海石化等公司

中国石化持有上海石化等公司非流通股股权,为对价的支付方,如果由中国石化支付对价,意味着中国石化的股东最终支付了这部分对价,由于中国石化的股东有香港的H股股东,我们建议对这类公司可采取如下方法:

1、由中石化集团以现金方式支付上述对价。由于中石化集团持有中国石化绝大部分股权,由其支付对价以避免H股股东利益受损是非常适宜的。

2、由中国石化收购上述公司,使上述公司退市。中国石化一直以来都希望整合国内的上市公司以避免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通过收购上述公司的方式,既解决了公司经营中应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合理的收购价格作为对价支付给流通股股东。

三、非流通股股东众多的公司

对于一些定向募集公司,其非流通股股东众多,这类公司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许多股东无法联系到,另一种是股东在对价方案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我们建议:对于联系不到的股东所持股权较少且大股东支付对价能力较强的情况下,由大股东代为支付对价。如果大股东支付对价能力不强,可以采取类似于郑百文的方式,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在参与表决的三分之二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对价方案的情况下,对其他的非流通股股东强制执行。

四、中集集团类型的公司

中集集团既有A股,又有B股,目前未流通股股东仅一家,为外资法人股,其持股比例仅十几个百分点。

对于这类公司其未流通股为外资法人股,按照规定可以最终转化为B股来流通。

五、无B股,但含有外资法人股的公司

1、外资法人股东为发起人股东

对于这类股东,应该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以取得在A股市场流通的权利,紫江企业的第二大股东为港资,采取了支付对价的办法,

2、外资法人股东系以高价向发起人股东购买的情况

以重庆啤酒为例,其第二大股东纽卡斯尔以10元/股的价格从重庆啤酒集团购买股权,而目前市价仅8元多,外资股东没有流通的愿望,当然不愿意支付对价。

我们建议:对于这类公司,原来高价出售股权的股东(其现在仍为公司的股东)与外资股东商量,双方共同支付对价。

六、募集法人股公司

部分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设立,募集法人股与个人股的价格一样,此种类型的公司可以考虑募集法人股既不支付对价,也不接受对价,第二批试点的东方明珠就是采取的此类办法。

七、目前市价低于净资产的公司

市价低于净资产的公司,往往缺乏参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动力。

对于这类公司,管理层应采取措施鼓励其参与到股权分置改革中来。

第六、操作流程

文 谢玮

一、工作流程

股权分置改革涉及国有股的企业,按照以下程序开展工作,非国有企业的程序与此类似:

1、试点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按照政府要求,由国有股东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保荐人制定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提出意见,并对其提交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解决股权分置方案对于国有股东权益的保障情况,包括对股权分置解决前后国有股权益价值进行评估分析;二是是否满足国有股东对控股地位的要求;三是对上市公司职工权益的影响。

2、沟通阶段

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将试点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试点方案按程序送国务院国资委初审。国资委据此决定国有股东是否可以实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3、确定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国有股东、上市公司根据国资委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初审意见,对方案进行完善,并分别提交国有股东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厂长办公会)。

4、上报国资委审核阶段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实施方案经国有股东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总经理办公会、厂长办公会)、上市公司董事会表决通过后,由国有股东按程序报国资委审核。

5、申报阶段

取得了国资委同意股权分置改革的意见后,即可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一旦全面铺开后,转至交易所)。

6、公告股权分置改革意向及停牌

一旦监管机构同意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应立即公告并申请股票停牌。

7、与流通股股东沟通以确定对价方案

董事会、非流通股股东应以各种方式与流通股股东进行沟通,征求各方的意见,以便达成一个各方均能接受的方案。

8、董事会决议并公告

在与非流通股股东及流通股股东协商后,董事会作出决议,公布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并申请股票复牌,在此期间,董事会及非流通股股东应继续与流通股股东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

9、股权登记日停牌至方案实施

从股东大会股权登记日开始公司股票停牌,公司将提供五个交易日的时间供流通股股东进行网上投票,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后,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直到方案实施。

二、向国资委申报资料清单

根据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国有股东上报国资委审核的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材料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中央企业或省级国资部门关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问题的请示报告

2、中央企业或省级人民政府关于股权分置试点的批准文件

3、国有股东或其委托的中介机构对保荐人制定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提出的可行性研究

4、上市公司上年度报告和最近一期季度报告

5、上市公司国有股变更为可流通股后的监管措施(有变现方案的须提交变现收入使用和管理方案)

6、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7、其他材料

三、股权分置改革申报资料清单

1、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推荐简表

2、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报告

3、股权分置改革意向书

4、保荐机构关于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保荐意见

5、律师关于股份股权分置改革的法律意见书

6、保密协议

7、非流通股股东一致同意参加股权分置改革的协议

8、省级国资委关于同意股权分置改革的函

9、公司及非流通股股东的有关承诺函

10、其他材料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5篇

投资者关系是指上市公司与公司的股权、债权投资人或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关系。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原理,通过管理公司同财经界和其他各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内容和渠道,以实现相关利益价值最大化并如期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同,规范资本市场运作,实现外部对公司经营约束的激励机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缓解监管机构压力等。

现在,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据Kwok和Dobbin2001年对美国公司在1965――1994年的投资者管理的研究分析,80年代末,专业的投资者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开始成形,90年代中期430个大公司中将近一半的公司引入投资者关系部门。从欧洲的状况来看,很多公司成立了投资者关系部门,公司执行官、基金经理人和分析师对投资者关系的管理表示重视。

中国市场由于起步晚,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也相对较为迟滞,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我认为起源于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唤醒了投资者的股东意识,投资者关系开始引起重视。

而在此之前,上市公司或者是回避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以显示自身不参与市场投机的清白,或者是漠视流通股的应有权益,因为在大部分股份不可流通的股份结构下,即使所有的流通股股东加起来,在股东大会上依然是小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导向也不一致。

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情况,“2004年度中国A股公司投资者关系报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调查的样本上市公司IRM总体状况较差,大多数公司对投资者关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可以称之为“卓越”。针对投资者关系管理,2005年初,《中国经营报》与证券之星网站也进行了专业网上调查。在所有被调查者中,中小投资者占93.80% ,专业人士和财经爱好者占6.20%。调查结果显示,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表示十分满意的占2.68%;基本满意的占3.72%;不满意的占32.47%;很不满意的占61.13%。其中,不满意的事项主要集中在违规担保黑洞、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高管人员职务犯罪、再融资时缺乏与投资者沟通、咨询电话无人接听或态度不好等方面。

股权分置投票时,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第一次切切实实感受到股东的重要性,中小投资者也开始真正体会到一个积极的投资者参与的权利。下一步中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走向何方,我认为上市公司与大股东的沟通相对较为充分,关键还是应该回到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上来。

实际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与整个市场的信心和发展息息相关,因为正如美国资本市场上所说:保护最弱小的那个投资者,就是保护整个华尔街。

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已经逐渐引起了政府和上市公司的重视,但是现阶段投资者的权益还得不到彻底的保障的事例还比比皆是,而中小投资由于其本身的弱点以及不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其进行保障,长期以来受到严重的侵害。同时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大股东通过操纵公司,恶意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愈演愈烈,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严重地干扰了证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挫伤中小投资者的积极胜,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路径缺乏。

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原因

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于什么是法律上的小股东以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区别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事件说和比例说。事件说认为是否成为大股东的标准并非完全以其所持股份是否达到某一比例为绝对标准,而是以在涉及到公司运作的每一具体事件中,视股东对该事件的影响力和决定力而定。而比例说认为,区别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关键在于持股比例,占有公司股份绝对多数比例的股东就是大股东,反之,则是小股东。一般而言,持有过半数表决权的股东为大股东,持有表决权不足半数的股东为小股东。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往往规模很大,股份非常分散,所以股东只要单独持有一个上市公司20%-30%甚至更少的股份就能控制公司的表决权并进而成为事实上的大股东。因此,至于究竟拥有多少表决权构成大小股东,则应视股权的分散程度、股东对出席股东大会的兴趣、做出决定所要求的表决权数量是简单多数还是绝对多数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划分大小股东时,只能以事实来判断和描述,而不能单纯地用简单的数字比例进行区分。

中小投资者的基本特点决定其自我保护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的现状,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容易受到侵犯。

我国中小投资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侵害来自上市公司内部。

上市公司内部对中小投资者的侵害主要体现在:一是,上市公司非正常分红。分红本来是上市公司让投资者享受公司成长受益而给予投资者回报的方式,但是我国当前的中小投资者却是分红中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出现了两种局面:“钓鱼式分红”和“掏空式分红”。这两种分红局面的出现都是为应付证监会在2004年1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说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活动要与现金分红结合起来,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分红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或向原股东配售股票。“钓鱼式分红”即微利分红,分配少量的现金,保留住了再融资的资格,这种分红方式使得投资者只能得到微薄的回报,远远不够补偿购买股票的成本;“掏空式分红”大多应用在垃圾公司,大股东对再融资不抱希望,通过上市公司实施高派现的方式将可分配利润吃光,由于非流通股的成本远远低于流通股,因此,这样的分红下,非流通股股东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由许多中小投资者组成的流通股股东,往往受到巨大的损害。两种分红方式都是钻法律的空子下的产物,合法却不合理,因此加强法制建设,设计出合理的政策才是当务之急。

另外,关联交易也是上市公司内部侵害中小投资者的重要方式。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款项。关联交易按利益转移的方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输入利益型关联交易,即“付出型”关联交易,这一般是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为保住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或实现扭亏,避免摘牌,通过与母公司的关联购销、资产重组、资产租赁、资产托管、承包经营等多种关联交易手段,由母公司向上市公司转移经营利润,在短期内人为地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另外一种是“索取型”关联交易,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利用其控制地位,通过关联交易占有上市公司的资源或直接将上市公司的利润转移至母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关联交易在实际交易中容易被滥用,这样就导致了最终交易的非公允性,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并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其次,侵害来自部分机构投资者。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随着市场的发展迅速发展,为股市注入新鲜的活力,但也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了侵害。

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投机操作侵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机构投资者作为追求盈利的实体,具有内在的投机性,由于受从众本能、信息不完全和激励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表现出羊群行为的倾向。机构投资者在盈利过程中倾向于采取“追涨杀跌”的策略,而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追逐市场热点的行为,在股市高涨的时候加速泡沫的膨胀,而在股市下跌的时候则加速泡沫的覆灭,而在其中受损的无疑是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由于在信息、专业知识和资本上的先天劣势在进行市场交易时行动往往滞后于机构投资者。

第三,侵害来自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利益保护机制。

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对投资者的保护是否落实,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能够成熟、稳定的标志。但我国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完善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第四,侵害来自不完善的体制。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下成立的,至今为止仍然受到严格的行政干预控制,这种控制以国家信用代替市场信用,虽然短期有效,但是长期看来,在不少地方可能违背了市场的内在发展轨道;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退市机制残缺。由于最初上市公司多是国有公司,政府作为其最终担保人为它们的亏损“埋单”,协助地方上市公司出具各类虚假文件与证明等。行政机构作为国有产权的承担了“隐性担保人”的角色,一旦上市公司出现问题,行政机构就不得不出面组织“资产重组”。这些“资产重组”或是集团资产向上市公司的转移,或是全社会国有资产向上市公司的转移,导致国有企业的内在缺陷转移给上市公司。

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立中小投资者赔偿基金。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各国投资者赔偿基金能够在投资者保护体系中发挥着一种补充但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投资者蒙受损失并符合赔偿条件时,由赔偿基金对投资者进行一定额度的赔偿,以此增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维护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二是规范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高管人员不勤勉尽责,甚至侵占上市公司资产、越权、渎职等违法违规的行为,给上市公司和股东利益造成了很大损害。只有高管人员的诚信和责任意识得到加强,加上外部的监督和制约,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才得以强化,从而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和及时性,有效保障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因此从根本上建立整个社会诚信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尤为必要。建立高管人员诚信档案、并制定相应的惩罚制约措施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可提高高管人员诚信意识,加大其诚信责任。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6篇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创新评选理念的提出

设置IR创新奖,这在历届投资者关系管理奖项设置上还属首次。设置这个奖项的初衷是鼓励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上除了完成常规工作外,更多地发挥自身能动性,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自选动作”,激发更多上市公司以后在IR工作上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更多有效个性化的IR工作,促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不断发展,推动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提高和创新。

奖项的获得者是在投资者关系个性化设计方面有公司自身的创新之处,这种创新之处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等构建有效的投资者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评选流程说明

我们严格按照流程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的创新举措进行评价。

整理上市公司反馈材料。在我们发放的投资者关系评选调查问卷中,要求上市公司描述2007年开展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个性特色的IR制度、IR活动简介、在IR方面所获得的荣誉、关于公司的IR方面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公司没有提供相应材料,提供附加材料的公司接近三成,这从侧面反映了IR在我国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评选人员对反馈材料进行初步筛选。我们按材料详细程度和创新情况对有反馈材料的236家公司分为三类。然后,进一步从第二类和第三类公司中选出21家公司作为专家评选IR创新奖项的候选名单。

专家对筛选材料打分得到评选结果。评选人员将21份候选公司材料交给8位从事公司治理和IR方面研究的专业人员,让每位专业人员选出IR创新前5名公司,并给出点评。实行“0、1”制打分:得到专家肯定的前5名公司得1分,未得到专家肯定的公司得0分。按照各公司综合得分的高低确定前五名,评选最后的结果如表所示。

按照各公司综合得分的高低确定前五名,评选最后的结果如表所示。

投资者关系创新优秀公司及其点评

武钢股份

在2007年中国证监会开展的上市公司治理活动中,武钢股份开展了“让用户满意、让股东满意、让员工满意”的“三满意”活动,并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做出突破创新。

股东满意度是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现实情况表明,对股东满意度的测评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武钢股份不仅在融资实践上屡屡开创中国资本市场先河,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2007年设计的股东满意度调查测评问卷也填补了国内外上市公司股东满意度测评项目的空白。这项活动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对投资者关系管理创新的一次重大贡献。这种创新模式,有利于企业了解广大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对企业发展的期望和建议,建立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双向交流的畅通机制,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这项活动也显示了武钢股份大蓝筹的良好形象。

公司在IR工作上的最大特色在于理念创新,即:将股东满意度问卷调查作为改进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手段。

股东满意度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表现,而价格表现又受到例如公司生产经营和治理状况、行业景气度、大盘走势、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等更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中,有些是非公司能控制的。武钢股份设计的股东满意度问卷调查,就公司能控制的因素上,对股东满意度进行分析,并将反馈回来的问卷进行分析并得到结论,以此作为改进和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良好手段。这样的理念为以后改进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武钢股份今后准备从与投资者交流的形式、从定期报告披露的内容、从进一步研究完善股东满意度测评问卷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活动质量,变被动等待为主动邀请投资者,变强制性披露为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进一步完善股东满意度测评问卷,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司在广大投资者心中的投资价值。

招商地产

招商局地产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其最大亮点反映在:建立投资者数据资料库,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这在国内和国外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上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招商局地产公司将平时获取的投资者基本资料,整理成投资者资料库。资料库根据投资者是否是公司股东、成为股东可能性大小和对公司跟踪的紧密程度等因素分级管理,归属不同的投资者关系级别,在沟通、提供信息、提供资料上有所区别;并在每年末编制年度招商地产A股股东分析报告,对股东在机构数量、持仓量、持仓趋势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对投资者对公司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公司、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理解和交流工作有所帮助,对今后的投资者关系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招商地产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这对我国今后证券市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据了解,2008年,招商局地产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将继续完善和提高,针对公司机构股东专业素质高、具有战略眼光等特点,配合公司再融资、股权激励等重大行为,通过公司领导领会和贯彻公司意图。通过投资者年会、参加券商推介活动、媒体等方式,让尽可能多的投资者了解公司、支持公司的发展;同时,针对不同机构的特点和要求,通过专项推介活动、走访交流、电话会议等形式“定点沟通”,突破难点。同时根据投资者的反馈,在信息披露“真实、客观”的基础上提高披露的“完整”性。

华菱管线

在2007年,华菱管线在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上做出了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举:

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非常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华菱管线在投资者关系制度的制定上非常具体,如:在规定投资者关系工作执行主体及各方的职责上面,制度规定了董事长、董事、监事及公司授权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董事会秘书、董事会秘书处、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参与公司投资者关系工作的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内容与实施规范方面,分为信息披露、投资者交流、资本市场反馈三大块,每块规定都是与日常IR工作相结合说明,这样使得该制度内容很充实、不空泛,具有可操作性。

编制投资者关系季刊。投资者关系季刊是华菱管线IR创新的最大亮点之一,在该季刊中,华菱管线从基础的IR理解开始,到公司业绩回顾、来自公司自身和分析师的行业分析资料、相关法规与投资者关系,到最后的经典IR案例,全面而深刻地对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进行了诠释和传达。规范的投资者关系季刊是与投资者交流的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和工具,它使得投资者更好的了解公司,进一步丰富了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内涵,真正做到了与投资者的积极沟通,这将有助于公司投资者关系的稳步发展。

构建投资者关系网络。华菱管线投资者关系网络的构建是从搜集资料、建立档案开始。最后汇总形成了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QFII、其他投资机构以及钢铁行业公司等共8个类别的主要联系方式,为进一步加强与投资者的联系打下了基础。这点在公司投资者关系制度里面有详细的规定。这对公司开展更具针对性、有效的IR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广深铁路

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的铁路运输企业。作为三地上市企业,广深铁路在投资者关系方面表现也比较优秀,进入中国投资者关系百强排行榜。同时,因广深铁路自上市以来不断加强对投资者分析和动态跟踪方面的工作,其优秀表现也获得了本年度的IR创新奖。投资者分类管理和跟踪监控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今后公司IR工作的推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神华

中国神华在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上继续着自己的创新之路,其最大亮点表现在:

创新的IRM理念和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中国神华构建“主动、互动地沟通,与投资者分享成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IRM)理念,即:中国神华尊重并回报股东的理念,是中国神华公司治理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它包括公司重视听取并采纳股东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不断提高公司经营业绩,真实地向股东汇报公司的财务和业务知识,注重向股东提供分红派现回报等。

中国神华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新的资本投入,公司战略调整和业务结构优化以及应对公司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都需要不断地与国际、国内投资者沟通,让投资者参与到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领略公司成长性,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全程关注并支持公司发展是中国神华IRM理念的内涵。

中国神华IRM理念旨在通过信息披露与交流,促进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在国内外投资者中建立公司的诚信度,促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认同,并能得到他们的长期支持。同时,公司已将IRM提高到战略管理层面,不断听取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建设性意见,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公司持续快速地发展。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7篇

摘要: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内涵,详细阐述了公司营销的对象、渠道、内容、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战略模型。

关键词:资本市场公司营销;营销战略;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达,上市公司对投资性资本的竞争成为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经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需要满足下游产品市场上顾客“上帝”的需求,而且需要在资本市场上构建与投资者“上帝”之间信任、共赢的关系,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本市场上的公司营销成为实践的需要。资本市场中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并购市场以及董事和经理人市场的公司营销行为均具有相同的特点:向目标客户传递公司层战略与价值,引导他们发现公司的整体性价值,形成有效预期,与上市公司建立长期共赢的关系。因此,与传统的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行为不

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以投资者为核心的营销战略,如Kotler,Kartajaya和Young(2004)提出的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战略[1],Simon,Ebel和Hofer(2004)提出的“投资者营销”[2],还有资本营销、金融营销等诸多概念。也有学者反对向投资者进行营销,因为投资者会主动挖掘适合自己的股票,由于投资者采取的“市场分割”态度,公司基本价值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公司维持合理股价的策略不是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而是明确投资者缺乏哪些股票合理定价所需的信息[3]。公司营销在实践中已经出现,资本市场公司营销包含了更多的学科交叉,而现有文献对公司营销的论断存在诸多混杂与疑惑,这不仅反映了公司营销理念的新兴,而且体现了公司营销缘于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本文将在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预期的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应用模式进行阐述,最后建立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战略框架,以期弥补现有理论探索的不足,为公司营销理念的应用和推广做出一定贡献。

二、资本市场公司营销观点综述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相关概念较多,有公司营销、投资者营销、股权营销和金融营销等,其中以菲利普·科特勒等人的吸引投资者模型和赫尔曼·西蒙等人的投资者营销模型较为经典,本文将对这两种模型加以介绍,同时也对其他学者观点进行阐述。

1.科特勒等的吸引投资者营销模型

Kotler,Kartajaya和Young(2004)介绍了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模型,吸引和维持投资性资本的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价值三个方面。战略是指如何赢得投资者的思维份额(MindShare),包括公司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细分;战术则关注如何赢得投资者的市场份额(MarketShare),由差异化战术支持的战略定位有助于公司获得目标投资者更多的思维份额和情感份额。战术包括差异化、营销组合和推销;价值是指如何赢得投资者的情感份额(HeartShare),通过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开发公司品牌、服务和流程。战略、战术和价值三者的相互关系见图1。

2.西蒙等的投资者营销模型

Simon,Ebel和Hofer(2004)认为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公司需要向投资者更有效地营销自己,取得最优的定位。投资者营销通过关注投资者的需求支持公司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包括关注投资者长期利益的战略导向和有效的营销战略。作者通过基本营销概念和工具的运用,分析了投资者营销的目标群体选择、“推、拉”战略、定位和股权故事等方面。对应不同的目标群体采取不同的“推、拉”战略,如对机构投资者应采取“推”战略,对个体投资者和分析师应采取“拉”战略,媒体是影响所有目标群体的中介。投资者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股权故事(EquityStory,即公司战略),股权故事是投资者营销矩阵中的产品,股票市场价格不是直接与公司价值相吻合,而是市场供求的平衡。股权故事(公司战略)的目的是用投资者、分析师、业务合作者和媒体的语言沟通公司战略。股权故事的内容包括:公司的行业定位和建立行业竞争优势(可被投资者和分析师所感知的重要的、清晰的定位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投资者营销的战略实施工具包括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四个方面(见图2)。

3.资本市场的非营销观

Copeland和Dolgoff(2005)[5]认为管理层向投资者兜售股票的投资者关系营销做法是不合适的。这一做法是管理层把投资者看作客户,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偏好,管理层需要提供信息以使投资者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股票,如果公司的价值等式在某些方面发生改变,公司就需要寻找合适的投资者来购买股票。但这种认识没有考虑投资者会自己发掘适合自己的股票。对投资者采取的“市场分割”态度———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不能改变公司的基本价值。如果管理层认为股票价格不正常,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去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而是要弄明白投资者缺乏哪些股票合理定价所需的信息。

无论是资本市场的非营销观,还是科特勒、西蒙等的投资者营销模型,其理论出发点都是传统的营销观念,诸如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基础上的营销战略和战术选择,却忽视了环境与对象的变化所带来的理论解释力的不足。马连福等(2008)在综合公司营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预期的公司营销战略模型,突破了现有研究的理论局限。公司营销的实质是公司治理机制,多变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公司营销不仅仅是公司的一项管理职能,而且是在公司治理框架下进行决策的公司层战略,是在竞争性市场上传递公司层价值,引导利益相关者的未来预期,促进公司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公司价值的战略行为。在以利益相关者为营销对象的公司营销战略中,股东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股东营销是公司营销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以此核心内容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以投资者为对象的资本市场公司营销内涵及战略模型,作为公司营销理论研究的深化

三、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战略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是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营销公司层价值,引导投资者的市场预期,降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价值的战略行为。公司营销不同于资本营销(又称股权营销、权益营销)和金融营销,其目的是增加投资者对公司层价值的认知①,提高公司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公司营销是在资本市场上营销代表公司整体价值的声誉、形象、标识等无形资产,不以有形的产品为依托,而将公司外化为一种符号,营销价值的最终表现体现在股票价格上。成功的公司营销体现为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信任和忠诚,公司声誉不断提升,最终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

1.公司营销的对:投资者、分析师、媒体和第三方机构

投资者是公司营销的最终对象,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公司重要的治理主体,从“用脚投票”到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对个体投资者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权益保护是公司营销的重点,充分保障其知情权是公司营销的目的所在。

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通过为目标投资者提供专业分析,可以减少被分析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公司的资本成本,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性[4]。媒体是沟通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又一大桥梁,也是公司行为的“放大器”,对公司的形象宣传和声誉起到正反馈作用。第三方评级机构的信息对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媒体对公司的态度都有影响,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

2.公司营销的渠道:投资者关系(IR)

投资者关系一方面注重可靠的向投资者和金融界传播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关注找出将潜在投资者和影响其投资决策的需求、看法、关注点等信息有效地反馈给管理层的方式。即包括对外信息沟通和对内信息沟通两方面[5],既要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投资价值,又要降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过度乐观预期,同时与公司高层和普通员工进行信息沟通。在公司组织内部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即公司所有员工都有责任提高外界对公司的认同度,让员工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者关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3.公司营销的实质:公司治理行为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之所以无法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高度忠诚关系,除了资本市场自身发展程度所限,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根源所在。现代公司的两个上帝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容易形成合作的关系,而与投资者之间往往是制衡,很少形成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达成共识的合作。公司营销通过公司层价值信息的传递建立在资本市场上的品牌和声誉,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认可公司,同时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潜在投资者,了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便于管理层的运作。公司营销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时一致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前瞻性信息披露和网络、路演、说明会等互动沟通方式充分体现了对投资者知情权的尊重。同时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投资者向上市公司提出建议,充分行使话语权,规范公司运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业绩。

4.公司营销的作用效果:引导市场预期,提高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

预期信息是揭示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信息。与过去信息的历史性、现在信息的动态性不同,它具有先兆性。公司营销的目的是影响投资者的资本市场预期,帮助投资者正确了解公司,发挥预期信息的积极作用,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三重价值。

公司可见度(Visibility)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被投资者和第三方认识和熟悉[6]。可见度可以影响投资选择,包括投资者的本国偏好、广告强度、媒体覆盖及分析师陈述等[7,8]。Huberman(2001)总结说:“这些现象毫无疑问地表明人们会投资于熟悉的股票而常常忽视投资组合理论原则”[9]。公司营销可以影响投资者的数量、分析师的跟随以及媒体的覆盖面。通过此三方面的综合影响,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可以达到可见或熟知的地步,为投资者所关注和熟悉。

公司透明度是指公开交易上市公司的特定信息提供[10]。Robert(2003)将透明度分为财务透明度和治理透明度,财务透明度是指财务披露的强度和及时性,用分析师和媒体来衡量;治理透明度即治理披露的强度,用外部投资者来衡量。

投资者对公司的声誉评价是建立在充分认同基础上的长期信任,是对公司能力的充分肯定。公司营销可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感知和体验,进而产生对公司信任和积极的情感,公司声誉的结果是投资者对公司保持忠诚的动机、为关系进一步做出努力的意图、推荐与捍卫公司的意愿以及共享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图[11]。

5.公司营销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与内部特征

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各有不同,因此,公司营销的目的和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某些公司特征如公司规模、流动性和治理制度等可以吸引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解决公司可见度问题(Bushee,2006)。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提高公司可见度是公司营销的首要目的。通过前瞻性信息披露、分析师说明会和新闻会等形式吸引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加强公司在投资者和分析师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这是公司提高透明度和声誉的基础和条件。公司的制度环境和规模、行业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等因素会影响到公司透明度和声誉,基于此目的的公司营销侧重于与投资者和分析师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如一对一沟通、分析师访问等,树立公司标识在投资者和分析师心目中的地位,加强社会责任等信息的披露,塑造可信赖、重承诺的公司形象,与利益相关方建立长期持续的互动关系,形成忠诚的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群体。

四、结论与启示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目的是让投资者对公司层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基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和公司特征基础上,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达到投资者认可公司、投资公司的目的,同时促使经理层改进公司战略、提升公司经营水平,达到提高公司质量和公司价值的目的,其实质是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公司自主实施的治理行为。公司营销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可以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获得投资者忠诚度的提升,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公司价值创造以及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双赢。顾客和投资者是企业的两个上帝,产品、服务市场与资本市场是公司运作的两驾马车,如何在双重外部环境中健康良好运作是公司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两个市场的运作机制不同,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产品市场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公司营销,公共关系和投资者关系渠道的综合运用是营销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Kotler,Kartajaya,YoungD.AttractingInvestors:AMarketingAp2proachtoFindingFundsforYourBusiness[M].HobokenNewJersey:Wiley&SonsIncorporated,2004.

[2]HermannSimon,BernhardEbel,MarkusBHofer.InvestorMar2keting[A].Workingpaper[Z].2002.

[3]CopelandTom,DlogoffAaron.OutperformwithExpectations-basedManagement[M].Hoboken:WileyPress,2005.

[4]姜国华.关于证券分析师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收益预测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4,6.

[5]李胜楠,牛建波.非对称信息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J].管理科学,2004,17(2):92-96.

[6]BrianJBushee,GregorySMiller.InvestorRelations,FirmVisibil2ity,andInvestorFollowing[A].Workingpaper[Z].2006.

[7]GrullonG,KanatasG,WestonJ.Advertising,BreadthofOwner2ship,andLiquidity[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4(17):439-461.

[8]FalkensteinE.PreferencesforStockCharacteristicsasRevealedbyMutualFundPortfolioHoldings[J].JournalofFinance,1996(51):111-135.

[9]HubermanG.FamiliarityBreedsInvestment[J].ReviewofFinan2cialStudies,2001,14:659-680.

[10]HongH,MHuang.TalkingupLiquidity:InsiderTradingandIn2vestorRelations[A].WorkingPaper[Z].StanfordUniversity,2003.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 控制性股东 公司治理

一、引言

根据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在《公司治理治理》一书中的描述,现代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型公司治理问题和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其中型公司治理问题针对的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公司中,投资者数量众多,股权高度分散,经理人常常会成为公司重大决策的实际控制人,于是,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问题,即:他们会利用投资者的资金为自己而非股东利益服务。美国经济学家Jensen和Meckling发表于1976年的《企业理论:经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是这一领域的开创之作。而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则是针对控制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中,随着最终控制性股东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偏离程度的提高,控制性股东就可以用较少的现金流来实现对目标公司实质性控制,从而产生向控制性股东个人公司及家族企业进行利益输送的强烈动机。大量文献指出:控制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侵占资金,剥夺非控制性股东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防止控制性股东的剥夺行为,保护非控制性股东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改善公司治理已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

我国自1998年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以来,机构投资者发展迅速,对资本市场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2006年,证监会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随后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将不可流通股变为可流通股,这一改革也有助于作为最大流通股股东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性质不同,是外部中小投资者与内部股东之间的第三方力量,无论是在资源、规模还是专业能力上都较个人投资者有优势。那么,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机构投资者是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地位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即“用手投票”,还是采取“搭便车”的消极投机行为,即“用脚投票”?国内外学者对机构投资者是否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有效监督控制性股东行为提出了不同观点。

二、两种不同观点

(一)机构投资者“用手投票”。

“用手投票”的治理体现为:股东通过投票选择董事会,再由董事会挑选经理人员,将日常的经营决策委托给经理人员。当经理人员作出有损公司价值或股东利益的行为或者使公司经营业绩下滑时,股东可通过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从而实现监督和制约经理人员的目的。

与中小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和信息优势以及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也随着增加,其参与监督的收益远远超过其监督的成本,这就使得他们具有能力和动力来监督上市公司的控制性股东,努力扮演好积极股东的角色,充分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去,即“用手投票”。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可以防止控制性股东利用自身的绝对控股地位侵占资金,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引导上市公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而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此外,根据Grossman和 Stiglita(1990)等研究提出的信息经济理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向市场传递了有关公司的信息,引发市场的关注,诱发“羊群效应”,影响该公司股价,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目前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通过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有参与公司治理的意愿;相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较易取得公司信息且具备专业知识,因此,监督成本也会降低。因而,机构投资者比起中小投资者,更能有效地监督公司控制性股东行为,提升公司价值。在国外研究文献中,Shleifer和Vishny(1986)表明小股东由于过于分散无法从成本昂贵的监督中获利,而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使公司价值增值。Boyd和Smith(1996)认为,机构投资者能够保持外部独立性,可以代替更为严格的内部治理,既解决了中小投资者治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又制衡大股东内部控制的缺陷。Drucker(1991)发现机构投资者是强有力的外部投资者,可以确保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Rubin(2007)认为机构投资者作为高端和专业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和信息优势。

在国内的研究中,虽然在我国一股独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很难对控制性股东起到强有力的监督作用,大多数是被动参与治理。然而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也肯定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王斌和袁琳(2002)认为和小股东相比,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成本和收益相匹配。肖星和王琨(2005)研究证明机构投资者参与了公司治理,起到了促进公司业绩改善的作用。王永海(2007)实证表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度显著正相关。高雷(2006)认为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抑制控制性股东的掏空行为。王奇波(2005)提出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减少控制性股东私人收益及其对中小投资者的剥夺,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刘志远和花贵如(2009)实证检验证明机构投资者具备股东积极主义的动机与能力,能抑制大股东资金侵占行为,客观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唐清泉(2005)提出机构投资者能降低上市公司的“隧道挖掘”,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吴晓辉和姜彦福(2006)证明机构投资者能促进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

上述国内外研究分别从机构投资者对股权制衡、董事会制度建设、对控制性股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等不同角度表明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中小投资者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

机构投资者拥有公司大量流通股股份,当其无法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制约经理人或控制性股东行为时,通常会抛售公司股票,使股票出现短期大幅下跌,从而在股票市场上产生负面影响,间接影响公司的治理。

不少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只是扮演消极股东的角色,倾向于“用脚投票”。一方面,根据利益冲突假说,认为机构投资者可能也存在着问题,与被投资公司存在其他业务往来,可能会因自身利益而支持管理者或控制性股东的计划,使得监督职能受限。另一方面,根据战略合作假说,机构投资者的本性是逐利的,他们发现和管理层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此,机构投资者由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有利益存在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短视”行为,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案而不顾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高管人员及控制性股东的侵害和剥夺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导致公司治理水平下降。

在国外的研究中,Holderness(1988)的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持股集中度和公司业绩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Daily(1996)认为机构投资者只是持股,只做出参与者的姿态,对公司业绩的改善没有任何意义。Pound(1988)认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能存在两种理论,即利益冲突假说和战略合作假说,利益冲突假说认为机构投资者本身存在委托问题,会因自身利益支持高管的计划,导致监督职能受损从而公司价值下降,战略合作假说认为机构投资者发现与高管合作更有利于自身利益,从而放松对高管的监督,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

而在国内研究中,吴超鹏等(2006)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发挥议价的能力,未能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蔡明生、白东文(2002),常巍、贝正新(2002),唐正清、顾慈阳(2005)认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缺乏公司治理经验,只能定位于消极股东的角色。姚颐、刘志远、王健(2007)的研究证明了当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时,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之间存在战略合作,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结论

自1998年以来,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成为了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凭借自身的信息、专业和资金优势,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日益增强,通过对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及控制性股东进行监督,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然而,由于其逐利性,机构投资者也会与高管及控制性股东进行合作,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而降低公司的治理水平。

因此,如何在公司治理中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积极作用,防止其与上市公司合谋,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而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防止各项损害公司的交易行为。其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独立性的约束,使其为公司的有效治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最后,改革我国的股权结构,改变控制性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加大对控制性股东的监督,促进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9).

[3]姚颐,刘志远.机构投资者具有监督作用吗?[J].金融研究,2009(6).

[4]祁斌,黄明,陈卓思.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性[J].金融研究,2006(9).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9篇

多年以后,薛培华仍对2002年因为公司发行可转债而与机构投资者的交锋记忆深刻,身为新钢钒财务总监的他历经了整个惊心动魄的交锋过程。凭借着对公司财务、对行业前景的熟稔和敏锐,薛游走于各大投资机构之间,成功说服这些机构,新钢钒可转债得以顺利发行,机构投资者也在随之到来的钢铁行业景气周期中大获其利。

而薛只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群体状态的一个缩影,投资者关系管理从最初只是少数海外上市公司关注的事情,到2005年因为股权分置改革而成为所有上市公司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的佼佼者如中石油的王国梁、中石化的张家仁、宝钢股份的陈缨等众多的财务总监奔走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成为上市公司维护投资者关系中重要的一环。

市场催生全能CFO

美国国家投资者关系协会(NIRI)公布的2005年投资者关系执行人评估调查报告显示,69%的美国公司投资者关系官员要向财务总监负责,而这一百分比在2003年后就没有再改变过,财务总监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责无旁贷。

事实上,财务总监的角色在上世纪90年生了很大的变化,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更多职权和责任。

众多的财务总监开始负责企业整个战略规划和财务文件的设计,在企业并购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掌管信息技术设施。而在资本运作大行其道的今天,财务总监还要担当维系公司与投资者关系的桥梁,与投资者保持亲善的关系是筹集资金的前提。财务总监的专业会计素养开始让位于富有煽动力的表演能力以及卓有成效的沟通能力上,全能CFO诞生了。

当今,财务总监的工作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处理与投资者关系,及时向他们通报公司动态;二是公司的内部财务管理;三是融资。在回答“CFO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时,答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稳健的“成本节约控制和风险管理”(34.3%),一类是较为积极的“利用财务杠杠创造更高的股东价值”(54.3%),此外认为CFO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和保持与投资者关系”的约占11.4%。

在海外资本市场,财务总监对公司市值的影响已非同一般,不适当的行为言论很可能导致公司市值蒙受巨大的损失。2004年3月,在中芯国际上市前几小时,其财务总监武小珍在新闻会上说,中芯国际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2004年度和2005年度的资本计划性支出,根本不需要钱。此言一出,投资者哗然。投资者认为这种说法与中芯国际向美国证券监管部门所提交的文件相互矛盾,从而对中芯国际的信用产生怀疑,直接导致中芯国际上市首日股价大幅下跌。

然而,当美国公司的财务总监,当中国海外上市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铝业等公司的财务总监在为上市公司如何处理好投资者关系管理而四处奔波的时候,国内A股上市公司却更多地把相关的职责交由董秘来处理,财务总监仍深深隐身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幕后,埋头于公司的财务及融资文件之中。

“虽然,投资者关系管理是财务总监工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我们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由董秘牵头,具体日常事务由投资者中心处理,最后向包括财务总监在内,以及董事长、总经理负责,但主要仍是由董秘负责。”中捷股份财务总监单升元表示。

财务沟通CFO之责

“目前国内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在公开资料中披露的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信箱等都是董秘的,投资者很难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直接接触,造成了目前与海外上市公司略有差异的地方。”单升元认为。

但同时,单升元也认为,财务总监在企业处理与投资者关系的时候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涉及到企业财务问题的时候。而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的一致认同,财务总监在处理投资者关系的某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董秘所不能替代的。

“财务总监和董秘在处理投资者关系方面的职责是不一样的,董秘在信息披露方面经过证监会、交易所的系统培训,比较规范一些,在是否涉及到商业机密、是否涉及到会引起股价波动的信息的处理上董秘把握的会更准确。但董秘如果不懂财务管理,对财务知识比较缺乏,就可能不能使一些投资者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投资者对具体的财务问题也很关心,这些问题就需要财务总监来回答。但是,财务总监对信息、对市场的敏感性的把握则可能不够,因为财务总监很多是没有经过信息披露职责的培训的。”单升元说,“所以,对一个投资者关系管理比较好的上市公司来说,对董秘的财务知识培训,对财务总监信息披露原则的培训是很重要的。”

单升元表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有很多方面要涉及到公司的经营、管理等问题,投资者可能有更多对财务方面的了解需求,如果公司董秘对财务不太熟悉的话,就要财务总监出面,而如果董秘对公司财务非常熟悉的话,那么需要财务总监出面的机会就会少一些。

天坛生物财务总监吴振山表示,“财务总监在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董秘这一层面从我们国家现状来讲,不是作为一个具有资历深、影响力大的职务,要不就不会在公司法规中规定董秘也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此之前,好多公司都没有拿董秘当领导。

“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董秘负责常规的信息披露,当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沟通时,董秘可能因为对公司的了解程度、自身的素质等原因,使投资者了解不到实处,这就需要财务总监出面。另外,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在行业、专业上把握的比较到位,但是涉及到资本市场则有可能是弱项。而财务总监则横跨行业、企业、资本市场,既了解公司所有重大的经营状况,也知道公司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又对资本市场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是一个综合性的角色。”

宝钢股份财务总监陈缨则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既是宝钢股份的财务总监,同时也兼着董秘,因此,没有办法完全区分投资者关系对于财务总监、对于董秘的职责。”

陈缨还表示,国内现在也慢慢形成一个趋势,就是由财务总监来兼任董秘,投资者关心的很多问题包括经营的、财务的、业绩的等等方面都是财务总监的工作范畴内的职责,如果由财务总监来出面沟通解释,可能会更清晰、更到位。但是,从目前的职位上来看,董秘也是公司的高管,对于公司经营核心的现状、财务问题也应该掌握。所以,从投资者角度而言,只要能够把公司透彻地展示给投资者,不管是董秘负责还是财务总监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都是可以接受的。

新钢钒财务总监薛培华认为,上市公司的对外发言,从理论上应该是由董秘负责,也应当如此,因此首先要求董秘在法律法规方面比较在行,其次董秘如果是财务专业出身则比较好,如果二者兼备就更好了。在新钢钒,投资者关系管理中投资者关心的很多方面都是财务的问题,而且许多问题虽然表现为财务问题,但仍是综合了公司当前的经营、未来的发展、同行的竞争等一系列涉及生产经营、资本运作、战略发展等一整套用价值反映数字的问题,投资者都很希望了解,此时财务总监出面效果会更好一些。

薛培华透露,在新钢钒内部,是由财务总监来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但是有一些具体的事情,则是由董秘负责的,比如包括和交易所的联系、监管机构的沟通等。财务总监负责向董秘多提供一些财务方面的信息,此外还有网站上的信息披露、财务口径上的把关。

CFO的沟通难题

“应对机构投资者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公司商业秘密或者是选择性信息披露的时候,对于财务总监是一个考验,这时如何回答是一个技巧问题。” 天坛生物财务总监吴振山说。

吴振山表示,按照法律法规,所有的股东都应是一视同仁的,即使是大的流通股东,也不能有优先获取企业信息的权利。因此,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沟通,要把最大量的篇幅、最大的精力放在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上,让基金看到公司前景,如果基金不关心这方面,而只是一味地问公司的盈利计划是多少,那么这个基金水平也是不敢恭维的。

“基金是机构投资者,不能把自己降格为散户,更应该关心公司的发展战略、发展前景上,不应该仅仅只关注诸如眼前的对价水平高低上。”

“而如果涉及到公司有些具体的经营数据上,我们是要回避的。比如说,基金问到我们的销售成本、价格时,我们是不予透露的,因为目前以疫苗为主的生物制品企业只有我们一家上市公司,我们是在明处,而所有竞争对手都在暗处。在投标过程中,可能因为成本与售价之间的比价关系的公开而被对手捡漏,很可能因为差几分钱而丢掉上百万元的大订单,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反过来,对持有公司股票的基金也不是什么好事,也会造成损失。”吴振山表示。

吴振山还认为,另外一个和投资者沟通中比较难以回答的则是公司下一年业绩增幅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所有投资者都很关心的问题。

吴振山给机构投资者解释则是,“去年我们的业绩是实实在在的增长,没有一点虚的水分,但具体到今年业绩的增长,我们有一个考核体系,机构投资者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由于涉及到国资委对公司业绩和高管薪酬的考核,公司在业绩增长的定位上不会订的过高,但实际上的增速可能还要再高一些。”

对此,薛培华也有同感,他表示,“公开的信息可以和投资者做一些解释,没有公开的东西就不能透露太具体的数字,但是又不能告诉投资者一个虚假的信息,比较难做。新钢钒是这样做的,一个是和董秘经常保持沟通,第二是有一些虽然是董秘参加的场合,财务总监也要参与。因此,这要求财务总监对公司的综合情况了解的更多,因为现在尤其是QFII等机构投资者,他们更关注公司的实实在在的相关情况,包括设备情况、经营能力、品种差异、未来发展等,财务总监也不能就财务谈财务,就价值数字谈价值数字,应该和投资者有更广泛的沟通,促进他们对公司更深入地了解。”

薛培华还表示,“作为新钢钒的财务总监,我也经常和董秘保持沟通,和他探讨问题。比如如何解释行业负面的话题,如钢铁行业的周期性问题,我们公司有哪些特点、怎么样去规避、怎么样在现有基础上去应对一部分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采取哪些措施,这样董秘回答起来也更圆满一些。”

陈缨认为,从她与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沟通情况看,感觉机构投资者是越来越成熟了,还是比较好沟通的,涉及到公司的经营、公司的股价等敏感问题,他们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机构投资者不仅只是关心公司业绩的最终结果,他们也关心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包括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体系等这样一些更理性的问题。”

CFO的沟通故事

在单升元的记忆中,2004年上海之行的业绩推介会让他感受到了财务总监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那是在2004年中捷股份年报业绩说明会上,中捷股份邀请了包括基金、券商在内的70多家机构投资者,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以及主管生产经营、营销的副总悉数出席。当时,基金对中捷股份个别产品毛利率和募资投向在下一年产生的预期收益比较关心。

“由于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公司财务方面。而此前,涉及到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方向、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董事长谈的比较多一些,但募资投向这个问题更为具体,虽然在年报中已经披露,董事长有可能对具体数字不太清楚,当时就由我来回答。”单升元回忆道。

另外,投资者的问题还涉及到企业毛利率以及成本的问题,包括国内、国际毛利率的变化。由于2004年公司原材料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机构投资者关注原材料的变化对中捷股份产品毛利率的影响也很正常。

“我们的很多配件都是外包的,和供应商签订的基本都是一年一次的合同,年中的原材料价格变化对成本的影响比较小,而我们直接用原材料的地方不多。所以,原材料价格变化对我们影响不大。”单升元说,“最终,投资者对我的解释还是比较认可的。”

对于吴振山来说,因为股改而与投资者数不清的沟通则成了最深的感触。

“我们这次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而举行的路演,公司方面是由我替董事长、总经理带队去的,给投资者介绍了公司的现状、公司的发展、公司未来的战略以及实施的步骤等,和投资者充分进行了沟通,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在吴振山看来,坦诚的沟通最能取得投资者的信任。他表示,“说实在的,以前天坛生物并不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所看好,虽然是两市惟一一家生产生物疫苗的上市公司,但业绩却一直并不突出。我跟投资者讲,天坛生物上市这几年,实际上是做了一个基础的平台工作,是培养积累理念、科研开发、机制等各个方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天坛生物由一个纯粹的国企完成了市场化的上市公司的转变。现在,天坛生物到了一个从平稳发展到高速发展的阶段,投资者对天坛生物也应该有个重新的认识。”

目前,天坛生物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几乎全部被基金、券商所占据,据吴振山透露,共有20家左右的基金持有天坛生物3000多万股股票,而这个过程是充满曲折的。

“此前,因为第一波报股权分置方案因为送股较多而被集团否决,基金进行了大量的抛售,最后只剩下了三家基金合计400多万股的持股量。后来,经过路演沟通后,目前基金持股又恢复到了3000万股左右的水平。”

在与基金的沟通中,海富通基金、华夏基金等基金给吴振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金想了解一些公司实在的东西,需要财务总监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把公司的价值通过某种方式给机构投资者展示出来。这需要技巧,但这些技巧却不是总结出来的,因为你不知道基金要提什么问题,你怎么回答?如果问的是公司的优势,还比较好回答,如果问的是公司的弱势,那就考验你的回答水平了,如何既能客观又能取得投资者的认可是个问题。”

此外,基金还关心天坛生物的激励机制。但在吴振山看来,对于像天坛生物这样的国企,在相关高管股权激励机制政策出台之前,是没有办法上报股权激励方案的。而且,国企不像民企,民企大股东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比较灵活,想给谁就给谁,想给多少就给多少,而国企首先要考虑的是和谐。

“除了公司经营层的高管之外,其他比如技术骨干、销售骨干等也都要考虑到,筛选、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基金想得则比较简单。等我给他们解释清楚了,他们反而觉得长了知识,也认可了公司的想法。”

“沟通之后,大部分基金都有所增仓,只有个别基金减持,而减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自身面临的赎回压力,但他们表示如果赎回压力减轻的话仍会继续买进我们公司的股票。”吴振山对最终的沟通结果比较满意。

虽然事隔近四年,薛培华仍对2002年新钢钒发行可转债与机构投资者的交锋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要发行16亿元可转债,在发行前和机构投资者的私下一对一的会谈,以及发行后的沟通,如今回想起来仍是很精彩。”

那是2002年的下半年,当时国内证券市场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可转债是非常低调、悲观的,看空钢铁股的人中甚至包括一些冶金行业出身的基金经理,在这样的市况下,新钢钒发行可转债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我们从新钢钒的重轨、国内人均钢铁的需求、钒产品未来的需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坦诚沟通,最终取得了机构投资者的信任。”薛培华说,“新钢钒可转债的发行成为一个拐点,此后新钢钒经营状况一路开始上升,当发行完毕后,我们再和投资者沟通,再次如实地就公司的当前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做了沟通,希望机构投资者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后来,事实证明他们中的大多数的确都如愿以偿,其后钢铁行业景气周期的到来让这些机构投资者获得了收益。”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10篇

肖莉(万科A)

肖莉,1995年至今任董事会秘书。出色的工作业绩,使她赢得了投资者的尊重。她曾获得“最佳IR董秘奖”、“金牌董秘”及“2007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百佳董秘“ 、“2007年度中国十大金牌董秘”等多种奖项。在2007年证监会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中,在肖莉领导下公司高度重视,为了加强与投资者的互动,方便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情况,公司通过网络和电话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

胡殿君(大族激光)

为了加强与投资者的双向沟通,公司制定了《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明确董事会秘书为投资者关系管理负责人,组织实施投资者关系的日常管理工作。针对公司出现未对投资者关系活动的谈话内容进行记录的情况,董秘胡殿君领导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在2007年9月27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相关规定对相关规则进行修订。此后,公司采取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进行现场录音、事后进行书面整理等方式进行改善。

公司网站上专门开设了“投资者关系”专栏,披露公司规章制度与公告,同时设立公开电子信箱与投资者进行交流等等。在这一系列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胡殿君出色管理协调能力和敬业的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大族激光投资者关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任峻(苏宁电器)

公司严格按照《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的要求,从日常工作、互动交流以及制度完善方面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苏宁电器重视投资者关系建设,以优秀的公司治理和良好的信息披露回馈投资者,增强了自身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董秘任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个人能力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也数次被国内其他组织评为“金牌董秘”。

兰奇(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在2004-2006三年中一直稳居最佳董秘奖项排行榜的第三位,表明其一直以来都在持续稳定的努力做好投资者关系工作,能够取得今日的成就,招商银行的董秘兰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使得招商银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获得了好评,并荣获多个奖项。兰奇也多次荣获 “金牌董秘”、“中国上市公司优秀董秘”,以及“最受媒体欢迎董秘”等称号。招商银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成果已经得到业内的一致肯定,而兰奇董秘也由于他在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上作出的杰出贡献,成为招行的“金字招牌”,投资者心中的“最佳董秘”之一。

朱大成(双鹤药业)

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公司见面会及推介活动,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普遍认同。其2007年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标跃居前十强之列。公司在严格遵守信息披露制度的原则下,公司业绩见面会渐成常制,与投资者之间已经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广泛听取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建议,为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作为专门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朱大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捧回了“最佳董秘奖”。

王剑璋(上海汽车)

王剑璋现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2007年,公司修订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和《投资者接待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投资者沟通渠道,提升了股东来信、来电、来访接待工作水平。公司还多次举办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及中小投资者交流会,加强互动交流,提高了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2007年,公司被和讯网评为“最佳投资者关系奖”。作为投资者关系的主要负责人董秘王剑璋在建设更加便捷的投资者交流渠道、及时进行投资者管理部门人员培训以及加强投资者关系组织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郭国强 (金地集团)

郭国强,现任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公司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公司董事会秘书及证券事务代表负责信息披露工作,公司已制定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开设投资者热线电话、传真和电子信箱并及时解答投资者的问题、利用网站向投资者介绍公司最新发展动态、自愿地披露现行法律法规和规则规定应披露信息以外的信息、认真准备和组织好股东大会的召开工作、通过业绩会等形式向投资者介绍公司经营发展状况、安排到公司项目所在地进行现场参观、定期进行股东识别和目标投资者认定等。

邓爱民(中铁二局)

邓爱民,现任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公司专门制定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公司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并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原理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促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通过良好、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提高股东价值,同时为公司创造良好的资本市场融资环境,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

程凡(康缘药业)

程凡,现任董事会秘书。公司非常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在程凡具体组织安排下,通过酒会的形式,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达成了与投资者、分析师进行良好沟通的目的。通过给分析师、基金经理赠送公司内部刊物等形式加强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坚定他们看好公司长远发展的信心。公司还订阅专业杂志并赠送给200位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阅读;公司的重大事项均由管理层与主要股东进行及时、深入的沟通,以得到主要股东的理解和支持。

李斌(云维股份)

上一篇:信托投资范文 下一篇:外商投资企业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