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与唠叨

时间:2022-10-17 12:05:24

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是A4当代艺术中心于2012年启动的一项实验性艺术项目,目的在于挖掘和探究艺术家的个人艺术线索与工作方法,展开与其学术建树相关的文献整理、记录、编撰工作。《歇斯底里,隐喻与转喻的生活―陈晓云个展》邀请了策展人鲍栋展开对陈晓云影像作品的批评与再读。

个案展区别于个展的要素在于,它不仅仅是单向度的作品展示,它是策展人以考古学者的态度,去追索艺术家的足迹,在纵向的历史视觉和横向的社会语境的经纬度上形成对艺术家的立体建模,这个模型是从艺术家的观念和作品的表达上综合提炼而成,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实经线度上建立的虚拟的精神影像,同时,在现有模型之上打开未来之窗,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创作方向的可能性和角度。当然,个案研究的意义和手法不仅仅如此,它不是某个时点的总结,对于艺术研究者来说,梳理艺术家的个人史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

当然,策展人鲍栋以学院派艺术评论的经典手法出发,借用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概念来提炼陈晓云创作手法的主旨,而精神分析学的歇斯底里症状研究无疑为陈晓云的影像提供了概念上的证据。概念在策展人鲍栋的理论框架中占据着支点的位置,同时也是概念发酵的原体。鲍栋在艺术批评的推演上强调概念自身的成长和进化,从而铺就一条概念之路。

个案展览的组织与现场呈现,与艺术家的沟通,理论梳理构成了策展人的基本工作,有趣的是,我们不仅在看艺术家陈晓云的影像作品,我们同样在看策展人鲍栋的个案分析作品,在这两条线索的交织中,策展人是引领者,是向导,是导演,是厨师,布置好大餐,等待观者来品尝和议论。而艺术家是素材提供者,是大餐的原料提供者。而鲍栋认为,他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编辑,对陈晓云的作品进行整理裁剪,再编辑。

陈晓云个案展是A4当代艺术中心以实验影像为主题的首次推演,似乎看到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悄然崛起的信号。“陈晓云影像作品总是表现为在隐喻与转喻这两个维度上的痉挛,把情绪与身体的失控转换成影像及语言的抽搐。他用隐喻与转喻使现实的符号秩序崩溃,又迫使事物与意义的关系在扭曲中再生,他砍断生活丛林里的所有树枝,只是为了结出更多的疤痕。”鲍栋干净利落的解读为陈晓云的创作赋予了概念的外衣。而笔者恰恰欣赏最后两句诗一样的语言,也许只有诗性才有效保持艺术的原貌,而理论和概念恰恰是禁锢的牢笼。

陈晓云的影像始终在寻找一种极致反常的表现,一是艺术家自身述求的需要,二是视觉观看的需要,三是影像艺术技术和形式的实验性探索的需要。陈晓云在其多年创作中,不断推进,有效地运用影像的物理技术,戏剧的现场、装扮的演出、语言文字的提示和模糊功能,制造了丰富的社会人文景观。这也是陈晓云值得研读的理由,具备调动各种媒介的能力。

《为什么是生活》这件完成于2010年的三屏影像作品,是陈晓云以人物表演加文字提示的方式对当下社会现场直观的反应。我们看到那些熟悉的词汇和场景,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不断上演着,以至于我们活在其中从愤怒、不满、失望、悲哀直至自以为然。然而陈晓云不甘于此,他尝试运用镜头将自己的反抗和众人的处境一次又一次推上前台晾晒和拷问。包括《夜-2.4公里》《火-3000公斤》《爱你大老板》《砍死你》等作品关注底层群体的多面图景,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极端案例的爆发现象:无序、零散、混乱、不自觉、情绪化、无方向性释放。对大众行为和心理的观察提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陈晓云总是在极度悲观与黑暗的投射里,寻找命运的出口,寻找日常生活以外的体验,寻找个体在现实强大的压制下释放生命力的可能性,在《抽、拉、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都是暗夜》《向夜晚延伸的若干的瞬间-II》《狴、绝望表演》这几部影像作品里一一展现。《特别项目》是鲍栋特意编辑了一组与陈晓云作品创作有关的40米长的“工作现场”:包括影像、剧照、摄影、草图、方案与文字在内的各种素材,帮助观众了解艺术家是怎样从大量的素材中选择作品材料进行加工创作的过程。《最臭的那部分》是陈晓云2013年的新作,是整个展览作品在观看情绪上最为轻松的一部,饶舌的台词,夸张的表演腔调,调侃的表情,但快速的咒骂似的字幕成为作品焦点,也是惟一的提示。最后是一组制作精细的摄影作品,终于,世界安静了。凝视中,从繁杂的感性叙述中抽离,取之理性地思考和平静地面对。而鲍栋将摄影作品作为展览最后的总结呈辞,陈晓云的影像是对其摄影的补充与注释,最终凝视取代了唠叨。

上一篇:色彩:生命的温度 下一篇:神圣劳动与反抗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