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迪三辨治婴幼儿腹泻经验

时间:2022-10-16 10:52:41

徐迪三辨治婴幼儿腹泻经验

徐迪三,祖传四代中医儿科,曾祖父徐少甫是上海儿科名医。194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1979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上海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教授评审委员、上医大校友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医院顾问等职。擅治小儿癫痫、发热、喘咳、腹泻等常见病及其他疑难病,撰写各种论著50余篇,现就其治疗小儿腹泻经验介绍如下。

徐老认为,婴幼儿腹泻可分为寒泻、热泻、伤食泻、脾虚泻4种。根据其发病之急缓,邪正虚实的不同情况,又将这4种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如寒、热、伤食泻,发病急,病程短,为急性暴泻,属于实泻;脾虚泻,病情缓慢,病程长,为慢性久泻,属于虚泻。针对复杂多变的症状,在治疗中设加减方随症选用。现将其4种证型的辨治经验介绍如下。

寒泻

多有受寒史,病程在2周内,泻下清谷,便色澄清,肠鸣切痛,小溲清长,舌质正常或偏淡,苔白腻,脉沉或紧。治宜祛寒燥湿,方用消化6号方加减:藿香9g,苏梗9g,茯苓9g,陈皮4.5g,炮姜4.5g。

典型病例患者,女,1个月余。1980年7月9日初诊。腹泻3天,大便每日8~9次。淡黄色水样不消化物,舌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大便常规:脂肪(++);沙门氏菌培养(―)。证属寒泻。予祛寒化湿,佐以收涩。以消化6号方、3号方各半剂,连服3天。服上药后,次日大便3次,已经成形。

热泻

病程在2周以内,泻下如注,黏秽腥臭,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腻,咽红,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方用消化l号方加减:葛根9g,黄芩9g,板蓝根9g,夏枯草9s,鸡内金炭38,茯苓9g。

如系外感风热表证引起的邪热痢,肛温高于38℃者,先用上感1号方:夏枯草9g,黄芩9g,板蓝根98,野菊9g,羌活9g,防风9g,生甘草4.5g,枇杷叶9g。

肛温低于38℃,仅有咽红或咳嗽、喷嚏、流涕等症状时仍用消化1号方。暑泻亦按此法辨治。

典型病例患者,男,9月龄。1980年10月17日初诊。腹泻4天。开始时有发热呕吐。服西药后热解,呕吐亦止,但泻下如注,每日10余次,淡黄色水样。体温正常,轻度失水,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咽红(+),大便常规沙门氏菌培养(―)。证属热泻。治宜清热化湿为主,以消化1号方、3号方加藿香9g,3剂。次日大便仅1次,呈中药色、厚糊状。

伤食泻

大多有伤食史,病程短于2周,大便酸臭,秽气极重。或伴有呕吐、纳呆、暖气食臭、腹胀等症,或便前哭吵。舌苔厚腻。治以消食化湿,消化4号方加减:焦山楂9g,焦六曲9g,焦麦芽9g。

典型病例患者,男,22个月。1980年11月19日初诊。腹泻2天。前天吃4个鸡蛋后开始,就诊当日腹泻4次,淡黄色稀糊状,臭如败卵。大便常规(―)。舌质正常,苔黄腻,脉滑数。属伤食泻。治以消食为主,予消化4号方3剂。次日大便恢复正常。

脾虚泻

病程长,久泻或反复腹泻超过1个月,泻下稀薄不化之便,腹鸣或甫食即泻,或伴湿疹,苔质正常或淡,脉细软或濡弱。治以健脾利湿,予消化2号方加减:孩儿参9g,焦白术9g,茯苓9g。

典型病例患者,男,2个月。11月5日初诊。出生后2个月来一直腹泻,用中西药物无效,每日8~9次,色淡黄稀糊状,夹有少许黏液。舌质正常,苔薄白,脉细,腹软,大便常规(―)。属脾虚泻。宜健脾止涩,予消化方2号,加扁豆花9g,鸡内金炭4.5g,诃子9g,罂粟壳3s,3剂。药后大便减至每日2~3次,为中药色、厚糊状。

治疗婴幼儿腹泻尚需注意辨证用药,可于上述方中酌情加入:表证无汗,加淡豆豉9g,薄荷4.5g:暑证无汗,加香薷4.5g。热盛咽红,脉数,加夏枯草9g,板蓝根9g:湿盛苔腻,加厚朴4.5g,姜半夏9g,藿香9g,佩兰9g。阴虚苔少,舌剥,口干,加乌梅炭9g,川石斛9g:阳虚舌淡,面白,四肢不温,加熟附块4.5g,补骨脂9g久泻不止,加消化3号方:诃子9g,肉果4.5g;或加石榴皮9g,罂粟壳4.5g湿疹加消化5号方:夏枯草9g,土茯苓9g,白鲜皮9g。便短少,加车前子9g,猪苓9g大便黏液多,加扁豆花9g,茯苓9g。大便泡沫多,加防风炭9g。

以上消化1~6号及上感1号方等均浓煎,每剂20m1。年龄

徐老认为,婴幼儿腹泻可分为急慢性两个时期。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多为暴泻,常见有寒泻、热泻、伤食泻等,由邪实所致,属于实证,治宜祛邪。慢性腹泻病情缓慢,病程长,多为久泻,常见的是脾虚泻,由正虚所致,属虚证,治宜扶正。

急性腹泻祛湿勿忘健脾祛湿是治疗急性腹泻的主要方法。如寒泻之用祛寒燥湿,热泻之用清热利湿,伤食泻之用消食化湿等,都着眼于治湿。但因湿是在脾运失常的情况下致泻的,故单纯祛湿,则湿祛而脾运不复,仍难治愈腹泻。应用茯苓、白术之健脾化湿,则可加速脾运的恢复,为治急性腹泻之要法。

暴泻需用止涩暴泻由邪实所致,故不主张早用止涩,以免留邪为患。然在暴泻量多而日夜便次多达数十次时,就要损伤阴阳,如不及时护正,必致阴阳两虚,造成不良后果。考虑罂粟壳之类会碍邪,则可选用诃子、石榴皮之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们有抗菌作用,既可护正又可祛邪,为治急性腹泻较为理想的止涩药。

暴泻伤阴不宜腻补 暴泻每易伤阴,当出现口干、肤燥、溲短、泪少、舌苔剥落等伤阴失水症状时,宜选用乌梅、石斛以生津,而不宜应用地黄以养阴,因腻补药可造成水湿失运,加重脾胃负担而使病情加重。

湿疹性久泻要兼用祛湿 在婴幼儿腹泻中,湿疹性久泻的病例较为常见,其特点是腹泻兼有湿疹,病情迁延,反复难愈。此类患者,属于脾虚兼有湿热,单用参、苓、术、草之益气健脾,而不祛除湿热,往往无济于事,应加用夏枯草、白鲜皮等清利湿热之品,使湿祛而泻止。

脾虚久泻要慎用苦寒 在脾虚久泻的病例中,因感邪而见苔黄、舌红、咽赤、腹泻如注等热症,必须加用芩连之类以清热。由于苦寒药损伤脾阳,故应用时必须适可而止,不宜过量久服。如遇脾虚而湿热久留者,可选用扁豆花之类既有健脾又有清利湿热作用的药物。

上一篇: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分析 下一篇:脉络宁对高血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